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8-07-21 12:14井青青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9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应对策略幼儿

井青青

摘 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外显的不适当行为,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较为常见,都可能会对他人和幼儿园的物品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虽然说攻击性行为的外显特征主要表现为打人、咬人、语言攻击等方面,但是经过深度分析不难发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却有差异性原因,只有对深入观察和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场景、动机、结果等因素,进一步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种种原因,才能帮助幼儿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幼儿 攻击性行为 应对策略

攻击性行为主要指会引起他人不安,甚至恐慌的,敌对性的侵犯性的行为。它可能是肢体行为,也可能是言语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外显的不适当行为,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比较常见。本文旨在理解和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深层原因,以帮助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正确认识幼儿的这种行为,并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实施科学有效地干预。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典型表现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诸多行为问题中最常见的一种。一般认为攻击性行为是指有目的、有意图的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本文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定义界定为:幼儿通过身体、语言有意或无意地对他人的身体、心理、物品等进行伤害或破坏的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可分为肢体己的错误,并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往往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明显不同的触发诱因,因此造成的对幼儿自己和攻击对象的后果也明显不同。无意性的攻击引起的结果最轻,矛盾的调解也相对容易,不会造成行为双方的心理阴影和严重的身体伤害;习惯性攻击的程度比较强烈,这主要是由于幼儿对攻击性行为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这种行为对双方都是一种快乐体验。因此教师和家长对幼儿习惯性攻击的行为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稍有忽视就会错误的引导幼儿认识行为的后果,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工具性攻击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和幼儿生理、心理发育的早期阶段都比较常见,与习惯性攻击比较相似,工具性攻击在程度和表现方式上略有加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认识到工具可能造成的严重伤害,更多的是一种极端情绪化的和应激性的攻击行为。但是如果教师和家长不及时教育和纠正,很容易使幼儿的行为更加依赖工具,甚至出现主动寻找工具的攻击行为;敌意性攻击是幼儿攻击行为的极端表现,幼儿的极端行为是家长和教师错误的教育和引導而长期积累的结果,容易给行为双方造成严重的心理和身体影响。

我们家长和教师的教育首先要建立一个幼儿的视角,以此来准确认识和区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此基础上针对攻击的双方儿童,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才能教育儿童认识到攻击行为的危害,纠正错误行为,也才能真正地走进幼儿的世界得到儿童的尊重。

二、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因素

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而且普遍发生于各种类型的幼儿园中。本研究的反思建立在笔者对广州市某私立幼儿园和陕西省某公办幼儿园的长期参与观察的基础上。之所以要选这两种类型的幼儿园,是要把不同办学条件的幼儿园、幼儿家庭经济条件和就学环境等其他因素考虑在内,尽可能地丰富讨论的样本和对象。在样本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幼儿园教师等几个方面。

(一)幼儿自身

幼儿既是攻击性行为的施动者,同时也是行为的受动者。从之前的分析中不难发现,无论何种攻击性行为,都会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但是客观地看,幼儿之所以会采用极端的攻击性行为,也有自身的阶段性特征。

生理原因。在幼儿成长的早期阶段,口语表达能力、大运动和精细动作等方面发育相对缓慢,且快慢程度不同。这些因素都可能使幼儿无法及时的、有效的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情绪,因而本能的采取攻击行为。

两岁八个月的R小朋友,因为口腔肌肉发育迟缓,发音不清楚紧张时会出现口吃的情况,越着急说话越不清楚。所以每次跟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或冲突时,会忍不住动手。有一次玩滑梯,因为前面的小朋友挡着不动,R一着急就咬了别人。事后他也很难过,说自己不是故意的,但是当时也没有办法表达出来。

不难发现生理发育的原因成为R小朋友采取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动因,尤其是诉求得不到及时满足的时候,只能采取攻击性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可以说类似的问题在幼年时期普遍存在,老师和家长应该理性地认识这是儿童成长的早期必然经历的过程,既不能将攻击性行为过分放大,用严厉地批评和体罚教育幼儿,也不能用生理原因的理由放任不管。因为放任不管只能纵容和鼓励攻击性行为,使儿童形成“攻击行动代替语言表达”的错误认识,而严厉的批评只能加重幼儿的愧疚心理,反而形成“与其他人不同”的自卑心理。因此按照实际情况合理掌握指导和教育的分寸至关重要,教师应与家长相互配合,加强培养幼儿耐心表达的习惯和能力,对于问题严重的小朋友,应及时就医。

心理原因。心理原因是长期以来幼儿在自我认知和社会性交往等方面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指导而形成的错误意识与错误的表达方式使主要表现在幼儿不能接受自己的需求、观点被否定或拒绝;不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和需求;不会与对方协商讨论;不会与同伴进行人际互动等方面。对于这类的幼儿问题,大多数人通常会冠以“大人惯坏了”的帽子。

M小朋友想邀请X小朋友跟他一起玩积木,但是X当时正在做其他的活动,可能没有听清M的邀请或者不愿意加入M的游戏,并没有回应M的邀请反应,M的情绪就瞬间爆发了,用手在X脸上抓出两道血印子,情绪很激动,口中不断地嘀咕“让你不跟我玩!让你不跟我玩!”

由于心理原因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中,儿童情绪的错误表达大部分是家庭中长期以幼儿为中心,事事迁就幼儿的状况积累而形成的,家长不会拒绝幼儿的不合理需求,长此以往导致幼儿的心理和社会性和没有得到有效的发育。因此此类问题首先要受到纠正和教育的不是儿童,而是家长。

“教者先自省”,只有家长树立了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才能给幼儿建立起一个可以模仿和学习的榜样。而面对类似的问题,幼儿园教师也应该毫不避讳地指出家长的问题,加强对幼儿的正确指导和教育,帮助幼儿纠正攻击性行为的错误认识。

从上面两个案例来看,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并不能割裂开来分析,两者的发生和发展是相互影响或相互促进的。虽然说幼儿的能力发展个体水平都不相同,但是阶段性的发展水平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所以老师和家长要重视每个幼儿在各个阶段的能力发展水平,对比平均水平以检查儿童的发育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及时发现幼儿发展滞后的项目,并尽力帮助幼儿在该方面有所提升。

(二)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养观念决定了父母教育幼儿的方式。若幼儿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幼儿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或认可,就会觉得沮丧。

家长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持“无视”或者“无奈”态度,无视即不认为幼儿的攻击性问题对幼儿自身发展有影响,觉得孩子就该“自由自在”,更有甚者竟觉得是“孩子的肢体动作比较灵活”,并以此为傲,不觉得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无奈”的一方则是因为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实在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而只能“他就这样了”,听之任之,消极地采取“放弃治疗”的态度。

(三)社会环境

随着网络电视媒体的发展,幼儿接触到的各种视频和动画信息中不乏各种暴力游戏或者动画片。例如儿童非常喜欢的《熊出没》、《奥特曼》等电视节目中也多多少少充斥着许多暴力场面,网络中也曾经报道了儿童对动画片人物的模仿而引起悲剧的案例。因此家长应当适时引导幼儿观看此类动画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应该陪同儿童一起观看,选择合适的片源,如出现不合适的画面时,及时给儿童讲解暴力行为的错误和危害,引导幼儿建立正确的英雄观和适当的行为方式。

陕西C小朋友非常喜欢《奥特曼》,平时和几个小朋友凑到一起,也会玩角色扮演的游戏。“你是迪迦·奥特曼,我是泰罗·奥特曼”,几个人手舞足蹈地模仿奥特曼的动作,左一拳、右一拳。有时也会在其他小朋友身上去试自己的“杀伤力”。

我们知道,幼儿的成长阶段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学习成年人的语言、行为和生活方式。家长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儿童当做第一模板,逐渐成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因此对家长和老师来说,在家庭和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暴力行为在儿童面前传播。与不良视频给儿童成长带来的问题类似,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有时也会是儿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有些家长和老师平时说话不十分在意,经常会“爆粗口”或者以开玩笑的方式表达一不健康的信息。但是这些语言的表达方式一旦进入了儿童的“意识库”中,会很快模仿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些幼儿的“语言暴力”也是我们家长和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和加以纠正的。

(四)幼儿园教师

幼儿教师要组织班级的一日常规活动,照顾班里的将近30个幼儿生活和学习,若某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教师多是当场制止然后转去处理其他日常事务,并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和分析幼儿做出攻击性行为的动机,及时帮助幼儿树立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幼儿再次出现此类情况时,仍是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使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样,幼儿园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也很难深入。一般情况下,只有早晚接送幼儿时,教师才会与家长有短暂的接触,,没有机会与家长进行深入的交谈。这就使得家园共建工作的进展不很通畅,教师与家长并没有形成合力,及时沟通幼儿的情况,帮助幼儿减少攻击性行为。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策略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认识世界、建立自我行为规范的关键时期,对人的发展和成长影响深远,至关重要。而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则反映出儿童成长阶段的干预缺失,这些家长和老师给予的必要干预有些是显性的,例如我们发现儿童错误行为,通过及时纠正、教导等方式。而除此之外,更多的干预方式则是隐形的,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随时随地的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供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建立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本文以教师为例,探讨幼儿园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第一,教师要在集体教学过程中建立基本的班级生活常规。

班级规则建立应该以集体教学与个别干预相结合。首先以集体教学的形式让所有幼儿了解、深刻认识班级行为规范的内容,引导幼儿从认知层面了解规则内容,理解规则的适用场景。将看似教条的规则融入自己的一日生活场景中,在场景中学习和体验规则的重要性。逐步将规则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而非简单的被动接受。如“不能打人、不能抢别人的东西、想加入别人游戏前须先经得对方的同意”等等,并建立合理的违反惩罚机制,使惩罚和教育有理有据,相得益彰。幼儿的讨论过程,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则要对其进行耐心的个别干预引导。

第二,教师要对幼儿的不适当行为有足够的敏感度,并加以观察、区别和深入分析。

若發现幼儿频繁出现攻击性行为,则需要对其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有效地观察,了解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前后的表现及幼儿的心理动机,而不是只看到幼儿打人,简单粗暴的制止他“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对的”。这样的方式对于纠正和教育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例如该幼儿打人就是为了吸引家长和老师的注意力,那么这种方法无疑是在强化他的攻击性行为。

同时教师要鼓励家长利用放学后、周末、假期等机会创造一些幼儿集体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多与其他小朋友接触,一起游戏,一起学习,逐步“去中心化”,体会他人的感受,学会分享,建立初步的“发小”圈子,甚至将这种关系迁移到幼儿园,更好的融入幼儿园生活中。

结语

幼儿教师是幼儿在园期间的重要他人,对幼儿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要有一定的敏感度,观察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并及时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引导家长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基于科学有效的观察分析,共同商讨出帮助幼儿减少这一不适当行为的统一策略。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与教师要抓住干预的时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上文提到的干预策略,不断反馈调整,坚持落实,帮助幼儿培养适宜的社会性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的次数。

参考文献

[1]陈秋燕.国外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陈国眉,冯晓霞,庞丽娟著.学前幼儿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应对策略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