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波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 广东 中山 52847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 “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等一系列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的提出,社会对一线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的要求日渐提高,但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的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中职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实用性工具学科,与各专业紧密相关,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基本点。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切实把握中职教育改革方向与发展形势,紧密联系专业特点与职业需求,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使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服务,把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之中。
我们从语文学科、专业特点、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为平台,以贴近专业特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为目标开展教学实践研究。
我们分别面向学生、企业、专业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及访谈,制定调查问卷,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的教学现状、企业岗位的职责需求等问题展开专项调查。
在调研中,我们专门面向服装企业,了解服装岗位对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的需求,并根据企业的反馈,按照岗位职能分类大略归纳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走向及岗位职责对语文能力的需求,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为中职服装专业的语文教学提供可供参考的材料。
我们以学生专业发展和就业需要作为改革的核心导向,围绕教学目标,提炼出“一个模式、两个结合、三个转变、四化评价”的思路,即“岗学对接,双师联动”的语文课教学模式,其中包括两个对接,三个转变,四化评价等内容,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思路。
所谓“岗学对接,双师联动”的教学模式是指语文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联合,针对岗位职责对语文能力及素养的要求,调整教学计划,拟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的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专业成长。
最新的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的课程教学目标是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让学生掌握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语文作为基础性课程,是专业教学的根基,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们调整教学内容,在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时,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需求,将基础文化与专业文化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将语文知识与专业能力结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专业成长,为其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服务。
教学策略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我们立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从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突破,不断改革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图1
图2
(1)学习主体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虽然近年来一再强调语文课堂改革,但很多老师难以摆脱以前的传统思维,或者懒于创新,特别是在中职语文课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教学的随意性极大,学生依然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课堂质量难以提升。在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变被动地认知接受为主动的创造和大胆的自我构建、自我定位,并不断地充实文化修养和专业涵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强调让学生学会,更是侧重教他们怎样学习,让他们享受学习的过程。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也是其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
(2)教学方法由“单一”向“多样”转变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中职语文教师的课堂单调乏味,教学方法单一,这也是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着重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不但令语文课堂丰富多彩,也让课堂“活”起来了。
我们实践的教学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法,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氛围中,感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翻转课堂教学法,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学内容,课上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达成教学目标;影视教学法,通过影视素材,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场景教学法,是将学生带到现场教学;实训教学法,结合专业实训课程进行教学,等等。
(3)教学过程由“传统”向“开放”转变
以前的教学过程是传统的、封闭的,按照纯语文的方式进行文本解读,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研究中,我们不但形成师生互动的氛围,还与专业教师形成联动,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专业课教学内容、专业岗位职责要求等,将语文的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甚至深入到专业课堂,与专业课形成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之势。语文课不再是传统的、沉闷的“一言堂”,而是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创新的课堂。
教学成效如何还要看评价,评价是为教学决策服务的。鉴于中职教育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和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我们形成了“四化一体”的评价模式,即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人性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实用能力相结合,将岗位所需的语文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中,充分体现出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包括学生、班主任、语文教师、专业课教师、企业师傅等多元评价主体,通过不同的评价方法,使评价更全面、更科学合理。
(2)评价标准人性化
包括自我的纵向评价、不同类型的检测评价,如学习态度、知识掌握、能力水平、文化修养等,还有综合性合成评价等,不以试卷论成败,学生总能在众多评价标准中发现自己的优势。这种人性化的评价更容易让学生找到自信和成就感,激励他们不断努力。
(3)评价内容综合化
除了常规的语文基础知识,也包括口语表达、应用写作、组织管理、合作配合、创新思考等实践能力的考察评价,更多体现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4)评价方法多样化
除了必要的笔试、面试之外,还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企业反馈等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等多样化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