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凤 管飞
【摘要】小学科学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本文结合科学课的教学实践,具体详尽地从确立思维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提升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抽象性和批判性等角度介绍了几个策略,对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作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科学课 探究活动 科学思维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185-02
科学课程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仅仅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载体。科学探究的能力,其核心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和灵魂”,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置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谈几点策略。
一、找准切入点,确立思维目标
谈到探究教学,很多教师自然地想到“动手做”、“做中学”,而这样的结果,教师把精力过多地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科学思维问题。而事实上,科学探究的本质应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探究活动的安排上,不要贪多求全,不要安排过多的活动,而要“追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的价值”。一堂只有40分钟的课里,我们面对众多的目标,就要懂得选择和放弃,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有价值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设计活动时预设思维的切入点,围绕思维点的解决层层展开。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发源地,没有问题就不会引起思考。在探究的活动中有多少价值的提问、引导,就会引起学生多少的有效思考。可以说,“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通过问题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提供结构性材料,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发展思维”,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自主探究材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的水平、促进思维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实验材料特别是结构材料——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有结构的材料应是揭示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探究的方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能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了解事物。
例如《有趣的磁铁》一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和学生共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磁铁、小盘、磁铁性质实验盒、铝勺、小的曲别针、铁钉、筷子、盛水的水槽等有结构的材料,而且各自的材料不尽相同,这样为学生亲历探究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学生根据有结构的材料动脑设计实验,反复动手实验,动手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在获取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对各种现象进行筛选,直至概括出磁铁的性质。
这里“材料”看上去数量多了、杂了,却改变了学生跟着教师走的机械思维状态,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众多有结构的材料中灵活选用,按照各自小组的探究方案开展研究。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等科学思维能力,他们的思维活动就会不断拓展。
四、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升思维的严密性
动手之前先动脑,围绕着要探究的问题,重视并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动脑是为了动手的顺利进行,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学生考虑问题往往缺乏周密性,围绕某个问题制定活动计划时,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的、片面的、不完善的,缺乏科学性,实验前的动脑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完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前准备的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種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哪些材料?”“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 ……
这样,就能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动手动脑中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上策略只是笔着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围绕科学素养这个目标,带着“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理念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相信我们的科学课能更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孩子终身的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枫,舒静庐.科学思维[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3月。
[2]范源.以结构化材料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D].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年,1期。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8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