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丽
【摘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笔者从构成品德教育的四个主要要素:知、情、意、行出发,逐层论述学生德育工作不同階段的主要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学德育课 知情意行 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079-01
一、研究缘起
中学德育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对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道德判断力、自主能力、创新力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意识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学校德育大而空,不能触及学生的思想深处,不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难以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因此,反思学校德育教学,探索有效教学方法,改革德育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仍是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同时,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该《标准》[2]以学生为中心,将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和重要依据,从而引发了教育者对各学科育人价值的思考与实践。而该标准对帮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也起到了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实施中学德育教学,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首要目的,通过在知情意行四个循序渐进的德育过程中使用恰当、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优化德育教学,帮助学生成长为文化自信、自主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合格社会公民。
二、教学过程
1.晓之以理
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认识是情感和行动的基础,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有正确的情感和行为。首先课伊始,趣亦生。因此教师在刚开始教学的导入方式上要多样化。一个好的导入设计会使课堂教学初绽光彩。因此,设计好导入也是一种教学艺术[3]。
其次,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应用多种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4]。如教师布置主题和任务,同学们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收集相关资料,最终以PPT、海报或口头演讲的形式表现出来。
2.动之以情
“情”是对所接触的品德规范产生积极的态度,对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情感认同和接受。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情感,一靠提高认识,二靠活动参与,三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使情感转化为信念。
在“情”这个阶段教师则需要借助一些生活实例,帮助学生从自己身边找到“参照物”和奋斗目标。此外,教师可以借力特色平台,如设置演讲赛、辩论赛、模拟课堂、时装周等,帮助学生多体验、多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把学生“圈”得太紧,“灌”得太多,守得太“严”。
3.持之以恒
一个有坚强意志力的人具有不需逼迫的自觉、冷静迅速的果断、不气馁和不焦躁的自制以及百折不挠的精神。中学生德育的培养首先要从制定计划,目标定向着手。如在开展“习惯”教育时,教师引导学生们制定了一个“21天好习惯养成计划”,并同大家一起来监督学生们的计划实施。第二,教师需要经常关注学生,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关注。最后,鉴于这一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中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和自律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要勤教育、多提醒,尽快提高学生分辨是非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导之以行
最后,无论是知、情,还是意到要落脚到行动上,行为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教师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并争取家庭、社会的支持,使教育形成合力。此外,根据戴尔理论,经验的获得有抽象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做的经验三种,其中通过参与活动,如表演和直接做而获得的经验最多。因此,只有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才能让他们内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使其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三、总结
认知是前提,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障,行为是目的。因此,我们实施德育要知行统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庭,赵广忠.聚焦“微德育”助力大成长——访山东省高密市教育局局长杜启强[J].中国德育,2017(23).
[2]http://www.jyb.cn/zgjyb/201801/t20180119_937647.html
[3]教学艺术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
[4]汪益葵.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J]. 当代教育论坛,2010(30):122-123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8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