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颖 李 渊
1 北京丰台医院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071
2 北京丰台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07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是指血液在下肢静脉凝结,出现下肢血液回流障碍或者血管阻塞等症状[1]。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静脉血管壁受到损害是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的概率升高[2]。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可能并发肺栓塞,患者可能出现胸痛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死亡[3]。现在对本院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选择2014年7月至2017年8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1~62岁,平均年龄(49.5±3.3)岁;实验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50.6±3.6)岁,2组均排除患有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以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患者。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该研究已得到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肺动脉造影以了解肺内血栓分布,进行常规低分子肝素序贯华法林抗凝治疗,皮下注射,每次5000 IU,12 h/次,治疗两周后,口服华法林钠片,2~3 mg/d,一周后,当监测的国际化标准化比值(INR)处于2~3水平时不再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仅口服华法林,之后据INR指标来调整药物的用量。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链激酶溶栓,1×105U/次,治疗两周后,观察实验组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操作如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IU/次,12 h/次;口服华法林钠片,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变化来调整药物的用量;注射链激酶,(1~2)×105U/次,加入250 ml 0.9% Nacl溶液,1次/d。
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4],显效表现为患者症状如肿胀等缓解明显而且两周后恢复效果较好;有效表现为溶栓效果次之,症状缓解较明显,恢复速度较快;无效表现为溶栓效果较差,症状缓解不明显且患者恢复速度慢。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本研究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呈正态分布的2组记量资料间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当中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很多因素都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作为一种常见病,长时间的坐立或者制动都可能患上这种病,所以,找到一种临床上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极为重要[5-7]。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积极的、及时的治疗,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肺栓塞的发生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高危因素指一些能够快速导致患病的因素例如创伤、手术或者休克等可能威胁人类的生命的因素[8],外科手术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将小剂量链激酶溶栓应用于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短时间内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实验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效果更加明显。在治疗后的两周内,实验组典型症状缓解率高于对照组,而单单进行抗凝治疗需要更长的治疗周期。联合治疗能够缩短治疗周期,获得更高的治疗效率以及更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的溶栓率也得到提升。
有学者通过观察与研究表示,应用链激酶治疗有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9],与常规治疗相比,使用链激酶等药物进行静脉给药,药物在体内形成一个均匀分布的局面,是临床上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10-12]。这种争议局面的出现表示在这种治疗方法进行推广的过程当中有一些方面值得去做一些思考,范围包括是否会引起一些其他的并发症等等[13-14]。在实践过程当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一些调整。
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将这种治疗方法付诸实践提供了有利的依据,结合以往的成功的其他研究以及经验[15]以及由本研究当中得到的数据、结论,实验组患者的下肢血栓治疗的有效率整体高于对照组患者,也说明了应用于实验组患者身上的治疗方案是有一定意义的,应综合这些考量,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