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是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它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通过学习语文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语文在小学教育课程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学生高品德高素质的关键门科。而且学好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因为如果语文学不好,那么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文字,会影响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最近几年,我国不断改革新课程,并且在小学语文教学方面中暴露出很多问题,老师没有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语文也渐渐失去兴趣,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较严峻的问题。在此,我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希望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质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更重要的是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人们交流、学习、生活等等,方方面面都需要运用语文,因此,语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小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而是要基于核心素质,以学生为主体对象,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带动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语文与实际生活结合,将语文融入学生的平常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在实践中,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
一、 老师应提高自身核心素质与语文修养
要想提高小學语文教学质量,首先,老师自身要提高核心素质与语文修养。核心素质实质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只有老师拥有高的核心素质,才能更好地通过核心素质这一媒介将教育教学转化为实践,让学生明确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每个语文老师都有或多或少的语文修养。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或多或少的语文修养对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还是远远不够,因为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楷模,语文老师的语文修养会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假若是老师语文修养不够高的原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那就太不值得了。因此,每个语文老师都要重视自身的语文修养,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拓展阅读,提升自身,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兴趣是鼓舞学生、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探讨知识的主要动力,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语文对学生来说就成了一种美好享受。一旦激发出学生的对语文的兴趣,学好语文就事半功倍了,小学语文教学就很容易达到要求。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对很多老师来说是个难题。其实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从课堂上下手,在语文课堂上营造活跃,有趣的课堂气氛,用有趣的语文知识去吸引学生,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学习语文,对语文产生兴趣。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书中《奇怪的大石头》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课前准备一个小石头,上课的时候把小石头带到课堂,当学生看到老师带了小石头时,他们会非常好奇,心想“怎么今天老师带石头过来了?”,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了,结合课文里李四光的想法,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石头是怎么来了吗?”,学生一听就来了兴趣,七嘴八舌的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等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就可以恰当地引入课本《奇怪的大石头》,将课本里说的大石头与现实中的小石头结合起来给同学们讲解知识,学生就通过兴趣渐渐进入学习状态了。
三、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是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动脑去思考问题,只是一味地从老师那里获得答案,脑子里只有老师灌输的思想,学生一旦离开了老师就无法学生;而且学生也不愿意去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作业很被动,需要老师无时无刻地监督着学生完成作业。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生的良好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还得从课堂着手,第一,老师教学不能只是给学生单纯的答案,要注重学习方法;第二,老师要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尽量让学生从思考中解答问题。举个例子,在学习小学语文五年级的课文《窃读记》时,老师可以适当给一些时间,将课本要学习的内容转化成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比如给“划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写‘我‘窃读的句子或段落”或者“设身处地地体会其所反映的当时人物的心情”的问题,前者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自主学习找出答案,不依赖老师的帮助,可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后者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当时人物的心情”。老师长时间坚持这种培养学生习惯的方法,学生就能慢慢的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四、 将语文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跟生活联系起来,语文课堂才能绽放光彩。语文源于社会生活,如果离开了生活实际,它就丧失了生命力,所以老师要注重将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老师应该以课堂以起点,加强语文与实际的联系,应当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寻找语文与生活的衔接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课堂和生活中更好的学习语文。
譬如,学习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老师讲课时直接进入课程,让学生浏览文章后就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这样教学的话学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有些同学甚至还没搞懂“为什么中国的孩子要呼喊?”,无法理解“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句话,更体会不了课文中中国孩子失去父亲的痛苦。这样教学效果就不好了,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语文。假如老师在讲课前,将课本有关“战争”里面的内容联系实际,给学生播放一些“战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战争的残酷,体会到课文中主人公的情感,知道主人公写封信的原因,从这个切入点进入进行课文讲解,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课本。
所以,老师教学最好将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语文融入生活,内容贴近生活,就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
参考文献:
[1]仇存玉.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现代阅读,2017,G623.23.
作者简介:于晓艳,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医药希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