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慧慧
【摘 要】高年级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常常比较沉默,打破这种沉默的最好方法是“学生开讲”。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四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自信地开讲,真正实现生本课堂。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坚持开展“学生开讲”活动,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大大增强,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讲解逻辑性也相应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学生开讲;个体自述;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生本课堂
在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举手的学生常常寥寥无几;不少学生以保持沉默为己任,他们不抬头正视老师,逃避老师的提问;没有活力探究,缺少静默思考,沉闷的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演讲舞台。学生越来越不想发言的原因有来自教材,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有来自学生自身,知识缺少,能力缺乏,信心缺失,习惯缺欠;也有来自高年级学生怕羞的年龄特点。一般情况下,数学老师都会采取一定的办法来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根据笔者的课堂实践,我们以为打破课堂沉默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开讲”。本文就以“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放下包袱、放开嘴巴,充满自信地开讲,真正实现生本课堂。
【片段一】读读、画画、说说,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学课本,并画出这节课学习的重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学习内容,然后完成填空。
学生在读、画之后,自述学习内容。
生1:用圆规画圆时,针尖所在的点叫作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
生2突然自言自语吐出:通过圆心的意思是经过圆心,那不经过圆心的线段都不是直径了。
生3:两端都在圆上是什么意思呢?圆上应该是在曲线上吧!那么两端不在圆上的线段就不是直径。
【感悟】听着学生自言自语的叙述、调整,可以预见学生会通过自我表述,不断加深对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的理解。这样,本课的概念性知识就在思考、叙说、调整表述中理解掌握了。
【片段二】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探究圆的特征
出示学习要求:拿出圆片,通过折一折找到圆心,并用字母O表示;再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你还能发现什么?6人小组组内交流,组长记录组员发现的关键词。
1.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圆的特征。
2.小组讨论自己的发现,并完成学习单。
组长组织交流:现在我们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把圆片对折再对折,发现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圆心可以用字母O 表示。
生:我画了三条半径,三条直径,通过测量发现,直径都是8厘米,半径都是4厘米,那是不是可以证明直径是半径的2倍呢?
生:我通过对折发现,直径的确是半径的2倍,你们看,正好重合。
生:过圆心,我可以画很多条直径和半径,我认为直径有无数条,半径也有无数条。
生:圆片对折后可以重合,所以我认为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都相等。
生:我认为圆是轴对称图形,大家认为呢?
生:我也这样认为,而且一个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小组总结:(1)圆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2)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3)所有直径长度相等,所有半径长度相等。(4)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感悟】学生在动手操作、自由思考和小组交流中,理解并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即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且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在一个圆中,有无数条直径和无数条半径;通过折一折可以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在小组交流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表达观点的机会,增强了展示自我的信心,为“学生开讲”做准备。
【片段三】学生开讲,集体反馈,掌握圆的特征
师: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你们知道了哪些知识?请各个小组派代表上台给大家介绍你们的收获。
汇报1:我们通过自学课本,小组讨论得出:圆作中心的这一点,叫作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大家有没有疑问,请举手示意。
学生质疑:过圆心什么意思?两端在圆上什么意思?
汇报1:过圆心的意思是要经过圆心,没有经过圆心的线段就不是直径。圆上是指在曲线上。(边讲解,边画直径展示,并用字母d表示)
接著,汇报的“小老师”板书画出圆心、半径并用字母表示。
汇报2:我们小组通过对折再对折圆形纸片找到圆心“O”;经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我们小组认为: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且长度相等;有无数条直径,且长度相等。(“小老师”边说边板书)大家同意我们的想法吗?
学生质疑:你们是怎么证明有无数条直径和无数条半径的?
汇报2:(边操作演示,边讲解)我们可以对折再对折,再对折……发现可以一直对折下去,产生无数条直径和半径,且都相等。还可以通过画一画的方式,知道直径和半径是画不完的。所以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汇报3:通过测量,我们小组发现直径是8厘米,半径是4厘米,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板书:d=2r r=d÷2)
汇报3:哪一组有和我们一样的发现?
生:我们组也发现了,的确是这样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总结:是的,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且长度相等;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直径,且长度相等;在同圆或等圆中, d=2r, r=d÷2。
【感悟】三个“小老师”的开讲授课,语言流畅,神态自然,条理清晰,与底下学生互动自然,教学效果一点不亚于教师。当一个学生问:“怎么证明有无数条直径和无数条半径?”唐××同学不慌不忙,用两种方法给同学解释:(1)折一折圆形纸片;(2)画半径、画直径。两种方法指导学生直观理解“无数条直径和无数条半径”。每个“小老师”都通过板书呈现本小组的探究要点,学习重点突出,学生一目了然。
从个体自由述说,到小组合作交流,再到面向全班的“开讲授课”,每个学生都处在积极参与学习的状态中,彻底打破了高年级数学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综观整节课,学生的表述和展示是主宰,教师只是课堂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只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占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生本课堂。因此,教师可以抓住以下几点开展“学生开讲”教学模式。
(一)巧设问题,个体自述,为学生“开讲”做准备
首先,在生本课堂中,教师的每一问都需要精心设计,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新颖性,启发性和普遍性。教师通过一个个有价值、有梯度、有深度的设问诱导学生,开启学生思维之门,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说”的欲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点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在“圆的认识”教学中,从“这两个圆为什么位置不一样?”到“这两个圆为什么大小不一样?”再到“那到底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由这三个问题引出后面的教学环节,教师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一步一步带领学生学习,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课堂学习氛围就比较浓厚。其次,“渴望认同,害怕否定”是我们每个人的正常心理,学生虽小亦是如此。让学生张开嘴巴表述自己的观点,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尝试、改进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自言自语开始,尝试理解概念性知识,理顺思维的顺序。在自由叙说的活动中,高年级的学生也会出现偷懒的现象,甚至一句话都不说,这就需要教师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引导:哪个小组说的声音最响亮,这一小组集体加分。学生有了自我表述的经历,就积累了表达展示的经验,内心会充满表达的欲望,希望自己在课堂上能够有说话的机会,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为“开讲授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为学生“开讲”谱乐章
教师应让学生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极展开思维,用数学语言表述操作过程,表达思维过程。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的方式探究圆,再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为了让表述更加完美,一定需要团队的帮助,在小组长的有效组织下,学生轮流陈述自己的发现和观点,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来展示,征求组员的意见。组员互相提出整改的意见,指出谁的表述中需要补充什么,形成统一想法,最终使每个人的结论都是完美的。如果小组里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可以跨组询问或者向老师询问。数学课堂是大家的课堂,作为教师,不能仅仅面对那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能单独面对班级中的后进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个人。教师提出较难的问题时,一般只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才能答上来。所以小组交流必不可少,只有在小组交流中,学困生才有开口说话的机会,实在无话可说的学生,当他们听到优等生的陈述时也会有所启发和收获。
(三)面向全体,集体交流,为学生“开讲”创机会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小组交流之后,教师安排学生集体反馈,每个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这时,教师“让贤”于学生,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如老师般进行讲课、分析、讲解、提问、板书等展示,教师则站在学生中间充当倾听者。当然,在集体反馈时,应该把机会先留给中等生或者后进生,在他们述说得差不多时,再请优等生概括总结,如此一来,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进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还可以设置奖励机制,讲课优秀的“小老师”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一定的奖励:一次免做作业的机会、一次批改作业的机会等,甚至可以给一个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进行奖励,因为这是小组共同努力的成果。学生在数学课上找到自我表现的舞台,他们才会把数学课当作自己的课程,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倾听和思考问题的积極性才会提高。
(四)尊重学生,激励评价,为学生“开讲”造环境
数学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讲授”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如果要营造这样的课堂环境,那么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数学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唯我独尊”的思想,要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师要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至于回答正确与否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教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学生质疑问难时,教师应多鼓励,即便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教师也不要批评学生,而应该给予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感受到学习数学乐在其中。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开讲”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展示表现中获得自信,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打破高年级一贯以来的课堂沉默氛围,真正实现生本课堂。
(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中心小学 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