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引领思考,激活思维

2018-07-16 09:20陈晓明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

陈晓明

【摘 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知的欲望,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要落实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可以从激问、惜问、择问三个角度进行探索。

【关键词】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综观传统的课堂,很多时候教师都是直接呈现问题,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关注的重点也在于我如何想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而不是我心中有什么想法和问题。这于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学生也渐渐地提不出问题了。 如何落实好“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是当下教师比较迫切需要考量和实践的问题。

一、“激”问

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策划意识,找准学生学习关键点,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譬如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时,出示:“有一件商品,四月份比三月份上涨20%,五月份比四月份下降20%,结果怎么样?”学生用假设的策略,假设这件商品的价格是100元或“1”,经过计算得到的结果是降了的,而且下降了4%。

但有了结论不等于研究就结束了,这时如果换一个情境去研究,对于学生的挑战性是不够的,于是就尝试着以这个结论为刺激点,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研究了先上涨20%,再下降20%,结果是下降了的。你现在有没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猜想:那要是先下降20%,再上涨20%,结果会怎么样呢?该问题是从前一个问题衍生出来的新问题,既可以作为一次巩固练习,又是一个有探究价值的好问题。

随后进行第二次探究,学生惊讶地发现,先下降20%再上涨20%,结果居然也是下降的。这时候学生的心里是兴奋的,同时又是充满了疑惑的,这又是一个激发学生思考的关键点。

“研究了两次,无论是先涨后降,还是先降后涨,在变化幅度相同的情况下,跟原价比,结果都是下降了的,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者问题吗?”学生疑惑:“怎么都是原来的96%,这个是巧合吗?”这时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进行观察。

①五月的价格:1×(1+20%)×(1-20%)=0.96

120% 80%

②五月的价格:1×(1-20%)×(1+20%)=0.96

80% 120%

学生对比观察发现,先上涨20%再下降20%,总的变化幅度是120%的80%即是三月的96%,先下降20%再上涨20%,总的变化幅度是80%的120%即是三月的96%,它们是一样的,都下降了4%,所以不论是先涨再降还是先降再涨,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变化”之中存在着 “不变”。在学生感悟的这个点上再一次引导和激发学生思考:“你还能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吗?”

有学生猜想“有没有涨涨降降回到那个原价呢?”这样的问题不一定要在本节课中得到答案,但我认为最大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

每一个结论的得出,同时又是新的激发点。结论不等于结束,在一个结论出来后,教师需要有策划意识,再次创设问题情境,顺着新情境激发对关联问题的想象,不断激发学生的联想产生新的问题。

二、“惜”问

课堂上,我们需要珍惜来自学生的问题,不能轻易忽视或否定孩子的提问,学生的问题很可能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别样的精彩。

一次在执教“三角形的分类”时,在探索完三角形的分类之后,学生尝试用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通常我们都会用这样的两个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

从角的角度看: 从边的角度看:

通常研究到这儿就差不多结束了,这时候一个学生提出:“老师,能不能把这两张图合并在一起呢?”

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当时内心也是纠结的,主要考虑到课堂时间紧张,而且虽然三角形的分类上过很多次,但这个问题在之前还真没考虑过。可转念一想,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即便没有收获,至少也要让他得到鼓励,最后试着让学生去展开研究。

后来学生们群策群力,最终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图(如图)。

从这个图上我们不仅看出三角形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互不包含的三类。同时还看出等腰三角形既可以是锐角等腰,也可以是直角等腰和钝角等腰,等边三角形又是锐角等腰三角形中一类更特殊的三角形。

该图把三角形角的特征、边的特征清晰地整合在了一起,比一条条割裂地讲来得更清晰,更具整体性。虽然这个讨论环节花了较多时间,但是我认为是有价值的。

当学生有想法时,教师一定要珍惜来自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和想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想,去思考。教师不能急,不要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有时候需要停一停,听一听,想一想,只有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可能深入地去想,产生高质量的问题。

当然,这样的探究也许最终不一定有结论,但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与鼓励,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才会更愿意去思考,去发现更多的问题。

三、“择”问

来自学生的问题往往是各种各样的,当学生提出众多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加以甄别,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解决。

吴雷霞老师在执教“密铺”时,借助生活中的密铺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密铺之后,提出:“你想研究密铺的什么问题?”学生提出:“圆怎么密铺?”“梯形怎么密铺?”“哪些图形可以密铺?”“谁最先提出了密铺?”“多边形怎么密铺?”……

在学生得到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四边形都能进行密铺的结论后,学生猜想 “是不是任意四边形都能进行密铺呢?”“任意三角形是不是都能进行密铺呢?”“正多边形是不是都可以密铺?”……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比较简单的问题或纯知识性的问题,比如“谁最先提出了密铺”之类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或者引导学生课后去查阅相关资料找到答案;第二类是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比如“梯形怎么密铺?”“是不是任意四边形都能进行密铺呢?”“哪些图形可以密铺?”这类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吴老师不是采用一对一式的问答,而是把其中的核心问题抛回给学生,引发全体学生的共振,激活全体学生的思维;第三类是就目前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正多边形是不是都可以密铺”这一类问题不一定要在课内找到答案,留下些悬念,带着一些问题下课也未尝不可。

当学生提出众多问题后,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对学生的问题加以甄选,对于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从根本意义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们的学生只有敢于提出问题,爱提问题,会提问题,积极探求知识的奥秘,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讓我们把问题意识的培养落实在日常的每一节课中,留给学生主动发问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会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浙江省嘉兴桐乡市振东小学 314500)

猜你喜欢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
基于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的思考
课堂五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何加强技工烹饪专业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
科学课的生活性与科学性
中考中笔试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探索实践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提出问题技能训练初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基于能力培养的数学问题意识探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