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琳
摘要: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教材”是把教学狭隘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过多依赖于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凭借。而“用教材教”这一理念,它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是教材有效的整合、筛选和补充,以及创造性地使用。现从三个方面谈谈“用教材教”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用教材教;有效策略;细读文本;适度体验;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8-0011-0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提倡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理念的实践,从与传统课程的“教教材”的二元对立到逐渐走向融合,汲取“教教材”的精华,化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1.细读文本是“用教材教”的前提条件
新課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很多误区,都与教师缺少对文本深入地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文本细读是一种能力,要改善阅读教学,必须从改善教材的文本阅读做起。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实质是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为此,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1.教师细读先行。特级教师沈大安曾提出:正确深入地细读文本,潜心揣摩教材,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老师细读文本有多深,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2.教师指导。学生的文本细读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而是有教师指导和引导的、学生沉入文本言语的此在的细读。
如解读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长城》一文,从文章的整体来看,文章一共4个自然段,一、二两段写见闻,三、四两段写联想。通篇先写见闻后写联想,这是文本在结构上最大的秘妙。其次,全文的话语风格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第一是“平实”,第二是“精确”。“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是一种很高的语言品位。“平实”中见出“精确”来,就更难了。
这样的细读,其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或作者)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样的细读,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和体验的过程。
2.适度体验是“用教材教”的基本方式
“教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唯一凭借。“用教材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是教材有效的整合、筛选和补充,以及创造性地使用。因而,“用教材教”,必须有适度的体验。
2.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
比如,《搭石》结尾有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他们联接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教学中,以“还有哪些人过搭石?他们得到了什么帮助”为题,引导学生想像,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课文略缩的部分展开,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乡村助人为乐的淳朴民风。
2.2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去解读文本。
比如,教学《少年闰土》之前,老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写人文章的阅读方法,比如要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句段学习、比如要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比如要找出抒情和议论的句子体会等,有利学生个体带着阅读经验进入新的阅读语境。
2.3从自己感觉最亲切、最深刻、最新鲜的“词句”出发。
初读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后,可以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的或第一印象最深的深入阅读。在精读课文以后,要引导学生就还有疑问的再做深入一步的阅读。比如《老人与海鸥》,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喜欢的部分,可以是平时老人与海鸥的和谐,也可以是海鸥教学悼念老人的感人场面。
3.拓展延伸是“用教材教”的重要环节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基本条件。“教教材”的主要弊端是过于注重教材,而“用教材教”则实施开放式的拓展教学,把生活和课外知识引入课堂。适度的拓展延伸是语文课的生命线。
3.1拓展适时。
阅读教学中的知识拓展,可以是课中的拓展,可以是课始的拓展,也可以是课末的拓展,依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定。课的伊始,通过补充相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或填补知识缺陷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课的中间,在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时补充阅读,使学生得以理解或加深理解;也可是课的结束前的拓展。比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习重点语段时引入一些环境恶化的数字,是课中拓展,有利加深对课文重点的理解。又如,《长城》课末,引入外国领导人对长城的赞美,有利升华爱国情感。
阅读教学中的知识拓展,还可以是课后的延伸。比如,教学《巨人的花园》,可以让学生去阅读王尔德的其他童话,英国的童话,也可以学学写童话。
3.2延伸有度。
阅读教学中知识的拓展,必须有度。一是深浅要适度,引入的文字要比课文浅;二是篇幅要适度,如果引入的文字多于课文,那是不适宜的。引入的资源,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引入的文字内容过深篇幅过长,是会影响课文的阅读的。比如,《圆明园的毁灭》,课末引入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莱上尉的信》的部分内容(不必引入信的完整内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侵略者的火烧。圆明园,连西方有良知的人都痛心疾首,可见圆明园的毁灭是全人类的巨大损失。这样的拓展是适度拓展。假如是长时间地放映《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假如是播放大量的圆明园的图片或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圆明园的各个景点,则是拓展过度,不利于课文的学习。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J].2003.
[2]王崧舟.《如何分析教材之小学语文文本细读》[J].2013.
[3]黄厚江.《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适度空间和基本原则》[J].《语文建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