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
从教17年的我经历了一轮轮的教学改革,看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较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欣喜之余我也时常看到教师在一节数学课中过多地关注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教师关注的是课是否好看,把课堂当成了一场演出,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形式的背后露出浮华,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数学问题少了,思考感悟少了,能力提高少了。面对公开课一片表演、作秀的声音浪潮,我们需要保持清醒,保持对“真实”的要求。因此我想,我们的数学课堂不能仅追求快乐教学,更应在此基础上回归数学教学的本质,追求教学的实效性,让数学课堂逐渐回归本真。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本真的课堂呢?我想,这个问题是许多前辈先贤们一直在追寻的问题。我心中的本真课堂,可以借助郭思乐教授说的一个小故事来帮助我阐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3乘5,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问3乘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3乘5等于15而不是14。
对,我的观点就是激发思考,引发质疑,还课堂的主动权于学生。一位教育名家曾说过一句话“一名老师可以不知道什么样的一节课是好课,却必须知道什么样的一节课是不好的课”。所以我把自己看到的课例写出来,大家共同来评判。
一、是否基于学生的真实想法
这是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教学片段,讲的是例题2,出示 之后,学生纷纷动笔尝试,大部分孩子都采用了通分的方法,所以老师提示,如果把一个正方形看做“1”,你能用图形来表示这些分数吗?想一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于是乎学生纷纷动笔画图,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汇报后,教师课件演示。
我旁边的一个学生小声嘀咕道:怎么是一个正方形?我扭头一看,他是这么画的,难怪加到一起不容易啊,但这正是孩子们真实的想法,老师忽略的一笔带过,这是本真的课堂吗?
二、是否能引发学生的思辨
“圆的认识”一课被无数人解读和演绎,其中不乏名师。这是我看到的有关这课最新的两种不同的设计。第一种是学生课前根据老师的学案完成了自学的过程,课堂上来反馈自学的成果,再进行画圆,通过画圆来更深入地理解圆的几个特征。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样的教学模式。而第二种是老师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这儿有三辆自行车,
你会选择哪一辆自行车参加比赛?为什么?学生出奇的一致,都选择圆形车轮,因为滚动起来比较平稳,当老师出示了比赛场地后,
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学生:老师,我要换自行车。老师:为什么?生:地面坑坑洼洼时,圆形车轮滚起来就不平稳了。但大部分同学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僵持在那里,只能让学生实际滚一滚,学生发现自己平时认识对的东西怎么就不灵了呢?于是,老师顺势提出:为什么圆形只有在平地时滚动才会平稳?学生通过操作去验证这种猜想。这两种课设计的都让人眼前一亮,但哪一种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辨呢?哪一节课更接近本真的课堂呢?
为回归本真课堂而教,不仅仅是为数学思维,大而言之,是为数学向其他场域学习乃至综合学习的迁移而教;为回归本真课堂而教,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学理,更是为了培养儿童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习惯、数学的思想、数学的热情,度过他的数学人生;为回归本真课堂而教,也不仅仅是引导出思维的习惯,更是培养理智的责任心,获得理性的力量;为回归本真课堂而教,还不仅仅是为了兒童的理性思维的质量提升,更是为了儿童思想的敞亮与尊严、人格的独立与高贵,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最后引用神秀大师的一首示法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