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桂英 王创生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物理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起力的分解。力的合成中所蕴藏的“等效思想”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思想之一。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中学阶段矢量运算的基本法则,对理解以后运动的合成、场的叠加等起着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算术运算法则在头脑中已成定式,要想直接过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运算,这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通过本节探究性实验,再加上课本中“建议虚线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合力的箭头端连接”等话语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力争突破原有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体会逻辑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及其等效替代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及其结论。
3.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用具】
钩码(若干)、滑轮(两个)、三角板、量角器、铅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展示】请两位瘦小的同学到讲台前抬起一桶水;然后让一位高大的同学自己提起这一桶水。
【思考】两次提水的过程,作用效果是否相同?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感悟等效思想。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一个力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请举例。
小组讨论,再让一两组同学回答,既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1~P62,理解力的等效替代、合力和分力。
强调:合力为等效假想力,分力为实际存在力。
【提出问题】
如果两个力方向相同,如何求合力?如果两个力方向相反,如何求合力?
【提出问题】
如果两个力既不同向也不是反向,而是成一定的夹角,其合力會如何?
2.【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成一定的夹角的两个力的代数和与合力大小是否相等?
设计实验:学生阅读教材P62“实验”部分,根据提供的器材(钩码、滑轮、图钉、三角板、铅笔)尝试提出实验方案、步骤和相关观察与记录的数据。
如图,利用钩码、细绳模拟提水过程。
让学生改变角度再做几次实验。
实验结论:成一定的夹角的两个力的代数和与合力大小不相等,即F≠F1+F2。
【归纳总结】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当它们的方向互成某一角度时,合力大小不再等于两分力大小之和。
【提出问题】
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分力与合力可能存在什么关系?
分组实验探究
猜想与假设:力的合成还涉及力的方向问题。
通过猜想引出课本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模拟提水实验,养成有根据地进行科学猜想与假设的习惯。
3.【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力的合成遵循的规律。
【提出问题】(1)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
(2)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如何准确直观地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分析论证: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确定了两个分力与合力,并且用力的图示将它们表示出来后,交流实验中得到的图形,猜想组成的图形为平行四边形。
【提出问题】:怎么证明这个猜想呢?
【提示】借助尺子和量角器,利用初中几何知识验证自己的猜想。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改变悬挂的钩码个数,要求学生多做几次实验,看看结论是否相同,分析交流。
实验结论:经过多次实验,最后确认,以两分力为邻边得到的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
【归纳总结】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
强调:物理学上任何一个规律的得出,并不是一两节课的探究就可以总结。它是前人经过多次精细实验最后确认的。让学生再次感知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家的艰辛付出。
注意: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提出问题】合力与分力夹角关系是什么?
4.【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分力F1、F2大小不变,改变F1、F2的夹角为θ,合力如何变?
进行实验:表示分力F1、F2处钩码的个数不变,减少表示合力F处钩码的个数,观察F1、F2夹角θ的变化。
结论:(1)合力F随着θ的增大而减小。
(2)当θ=0°时,F有最大值Fmax=F1+F2
当θ=180°时,F有最小值Fmin=|F1-F2|
(3)合力既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或等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