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丽芸
摘 要:为了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出了深度挖掘与有效应用课程资源的建议。要求小学科学教师树立对课程资源深度挖掘与有效应用的意识,对学生周边常见事物进行挖掘,紧扣现实生活、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感知力。希望与同行一起分享实践经验,共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科学素养;挖掘利用方式
科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有效学习与扎实掌握科学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科教师面临的教学任务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挖掘与利用课程资源,以不断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进行详细解析。
一、教师树立对课程资源挖掘与应用的意识
小学科学的本质被定义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课程改革的背景中提倡的是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故此对教师挖掘与应用课程资源提出更高的标准。在传统教学课堂上,重视的多是对教材知识的学习,教师采用的是“阅读课本、讲解知识”的教学方式,科学教学的简单化,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积极学习的信心,主观上认为科学知识的抽象性、课程知识与自己实际生活的不相关性,致使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课程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从某种层面上分析,科学知识与人类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科学教育是对生命、物质以及地球与宇宙等众多方面的讲述,学生对绚丽多彩的世界存在强烈的好奇心。故此,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需求为基点,重视学生的成长環境,将课程教学与学生亲身经历相整合,以不断强化课程知识的鲜活性与能动性。另外,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在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故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挖掘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应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热爱学校、热爱家乡与热爱祖国的情怀,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中,科学教师应树立不断挖掘利用课程资源的职业意识。
二、采用学生周边常见事物对课程资源进行挖掘
科学课程资源不是单纯的教材等书籍,这些书籍是课程教学中的重要资源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绝不是科学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回顾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发现存在于学校之内的课程资源类型是多样的,教科书是主导,教学管理者、图书馆、网络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甚至是校园环境中的一草一木等均可以被视为课程资源。
此外,科学课程资源具体性与抽象性并存,其多数是学生周边中极为常见的事物,能够给学生带来真实感与亲切感,各种各样的资源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与探究欲望。例如,在《保温与散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将家中的保温杯带到课堂中,教师也可以把学校电风扇公共设备带到课堂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些物件的特点以及制作材料等。例如,有小学生说保温板是两层结构,中间存在缝隙。还有部分学生说电风扇存在叶片,通电以后就快速转动,有凉爽气流产生。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教师顺利导入本节课,调动了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能动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目标的实现提供优势条件。
三、紧扣现实生活,强化学生对世界的感知力
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是小学生的共同特点,课程改革以后要求教育者积极引导学生应用满足其发展现状的方法去学习知识,倡导紧扣现实生活进行教学的理念,在多样科学资源参与的教学环境中,协助学生不断强化对世界的感知能力。
例如,对于《怎样使植物生长得好》一课的教学,需要利用较长实践才能对植物生长过程有整体性认识,但是因为课时的局限性,教师几乎不能在短暂的45分钟将本节课知识讲全讲透。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下,教师可以巧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一粒种子在家中空花盆中进行种植,应用电子设备对其生长过程进行分期拍摄,教师对学生拍摄的图片进行收集与梳理,制作PPT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从而使学生从感官上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所了解,总结出植物在生长期间所必备的条件。
综上所述,认识到有效挖掘与科学应用课程资源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的作用。在后续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应积极调整观念,以学情与周边事物、现实生活为基点,深度挖掘课程资源,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顺利落实课程改革背景下各类教学目标,增强课程教学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钟铧.教学能力分阶段集中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17(1).
[2]王润清.细微处入手,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谈微课程资源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8):9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