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语文四大要素“听、说、读、写”中的核心环节,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好坏。就直观的考试试题来看,阅读理解题占了卷面分数的一半,可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提升成绩,而且还能逐渐进行综合的内化提升,得到阅读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题的设置,并就此提出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积极性,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策略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当前,虽然应试教育不被倡导,但是“考试制度”并未取消,这也就是为什么新课改实施的多年来,仍旧有很多教师“穿新鞋,走旧路”。我在教学中虽然不倡导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但这并不是说传统的说教教学方式就一无是处。教学的好坏始终需要一把“尺子”来衡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阅读理解能力有没有提升,考试就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我们不只看分数,而是重点在于我们怎么设置阅读问题,怎么评判学生的答案,怎么给予合理的评价。
一、 分析考卷中阅读理解题的问题设置
只有理解了考卷中问题设置的方向,我们才能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才能在答题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更好地探索答题技巧。因此,教师要充分地分析考卷中问题的设置,教授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一般来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的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教师应该根据这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使学生的阅读不再盲目。
二、 学生阅读中要伴以问题思考
阅读考卷中的文章,不同于我们生活中的随性阅读。在考试中,阅读的目的是解答问题,这时的阅读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浏览,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展开思维,调动原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最充分的感知、领悟和鉴赏,并借助联想、想象推测作者的创作意图,以便在读完后可以很好地回答考卷所设问题。所以,在进行阅读前要先迅速地浏览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文章整体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字句。巧用信息整体把握,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如果是小说,则要把握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但是要切记,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的文章,这种方法更不可取。
三、 教学中,教师要明确阅读考点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考点和方法。文章分为不同的体裁,有议论文、记叙文、散文、诗歌、小说等等。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要不同对待,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能辨认所考文章的体裁,确定后,根据该体裁文章所具备的特点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从而来解答考卷所设的问题。其次,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文章重点。考试时,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应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辨清该文章的中心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再次,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定的答题技巧。有的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很深,但是在进行答题的时候却有点语无伦次,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对学生加强答题技巧训练,使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做到思路清晰、笔法流畅、准确表达。
四、 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是对学生平常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阅读能力,还是需要学生平时下足功夫。但是,有的学生平时懒得读文章,只在考试的时候突击,对阅读没有兴趣,这就使得在考试时慌乱不堪、无从下手。所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原始动力。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对阅读而言,兴趣可以激励读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学生可以从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慢慢得到提高。
在考试中,学生要把握所考文章的重点,进而精读主要段落,在精读的过程中抓住文章的文眼以及主要的字词。中考语文考卷中的阅读理解题所占的分值比较重,我们应该加大练习度。但是,我们应该记住,不应该为了考试而学习,阅读理解题只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范例。
作者简介:
马小玲,浙江省金华市,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