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康有为学书历程

2018-07-14 01:43■王
书法赏评 2018年3期
关键词:帖学康有为书法

■王 颖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戊戌政变后,易号更生;张勋复辟失败后,又号更畝;晚号天游化人。广东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他不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风云一时的改良主义领袖,还是位杰出的书法理论家、书法家。康有为所著的《广艺舟双楫》是中国书学史上继阮元、包世臣后力倡碑学,并能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的一部名作。《广艺舟双楫》不仅代表了康有为对书法的认识和对书法创新的思考,而且是他个人书法实践的宣言。康有为书法实践的演变历程与其沉落起伏的政治生涯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康有为的书法是他思想情感的迹化。康有为从探求书法到卓有大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早年帖学时期

1858年3月19日(咸丰八年二月初五日),康有为出生于广东省南海银塘乡敦仁里祖居的延香老屋。其家为书香世家,祖父康赞修为道光举人,历任钦州学政,合浦、灵山、连州训导。父亲康达初,官提举衔江西补用知县。

康有为少年时期一直在父亲和祖父身边学习。之后他师从理学大师朱次琦学于九江礼山草堂,读宋儒书及经说、小学、史学、掌故词章等。1879年,学富五车的康有为入西樵山,居白云洞,初识张鼎华(延秋),始接触当时正在酝酿的改良主义思潮。不久,康有为游览香港,在亲眼看到英国侵略者所建立的殖民统治秩序后,其思想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要好得多。从此,开始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历程。

1888年,康有为赴京应顺天试,他以布衣身份向清朝皇帝上奏《为国事危蹙祖陵奇变请下诏罪己及时图治摺》,被顽固派阻隔,未能上达。但是,他在书中所提出的“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却引起了顽固派的极大不满,这使康有为十分苦闷。此事后,沈曾植劝康有为勿言国事,康有为遂在苦闷中醉心碑版,编著《广艺舟双楫》。

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进京参加会试,时逢清政府要签订《马关条约》,遂联合当时在京会试的千余名举人联名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主张,史称“公车上书”。此次会试,康有为中进士,未得职。

至此,康有为的书法思想虽已经由帖学转向碑学,但其书法实践并未同步,还停留在纯粹的帖学阶段。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回忆其学书历程:

吾十一龄,侍先祖教授公(讳赞修,字述之)。于连州官舍,含饴袴枣,暇辄弄笔。先祖始教以临《乐毅论》及欧、赵书,课之颇严。……将冠,学于朱九江先生(讳次琦,号子襄)。先生为当世大儒,余事尤工笔札,其执笔主平腕竖锋,虚拳实指,盖得之谢兰生先生,为黎山人二樵之传也。……得北宋拓《醴泉铭》临之(铭为潘木君先生铎赠九江先生者,潘公时罢晋抚,于役河南,尽以所藏书籍碑版七千卷为赠,用蔡邕赠王粲例也。前辈风流盛德如此,附记之),始识古人墨气笔法,少有入处,仍苦凋疏。后见陈阑甫京卿,谓《醴泉》难学,欧书惟有小欧《道因碑》可步趋耳。习之,果茂密,乃知陈京卿得力在此也。因并取《圭峰》《处恭公》《玄秘塔》《颜家庙》临之,乃少解结构,盖虽小道,非得其法,无由入也。间及行草,取孙过庭《书谱》及阁帖模之,姜尧章最称张芝、索靖、皇象章草,以时人罕及,因力学之。

可见,康有为在青少年时期对帖学是下过一番硬功夫的。且在1895年《殿试状》(见图一)可以看出,其字是典型的“馆阁体”,配制匀停、调和妥协、修短合度、轻重中衡。仔细观之,其字法度森严,严整精到。由此可见,康有为年少时的帖学功夫之深,这也为他之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图一 殿试状

二、“康体”形成时期

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创立保国会,提出较为完整的变法维新纲领。是年6月11日,光绪皇帝接受康有为的建议,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变法。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开始了长达16年的环球旅行。

这段经历正如吴昌硕为其刻的一枚内容为“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的闲章所云。康有为在漫游中曾四渡太平洋,九渡大西洋,八经印度洋,并泛舟北冰洋七日,观日出及海山大观。他还游历、参观了诸多国家的古代文化遗迹和博物馆,这些都经历锤炼了其意志,增加了其阅历,开阔了其视野。

在环球旅行初期,康有为书中帖意仍存,不少地方还直接透出“二王”的痕迹,从中可看出康氏早起厚实的帖学基础。政治上的失利使康有为全身心投入书法之中,在长达16年的海外流亡生活中,康有为才真正投入到碑学之中,开始着手实践其理论,“康体”逐渐形成。此时,康有为临习了大量的碑版,且常与沈曾植谈论书学:

嘉兴沈刑部子培,当代通人也,谓吾书转折多圆,六朝转笔无圆者,吾以《郑文公》证之。然由此观六朝碑,悟方笔无笔不断之法,画必平长,又有波折,于《朱君山碑》得之。

康有为不仅研究碑版,还对近人学碑有大成者进行仔细研究:

湖北有张孝廉裕钊廉卿,曾文正公弟子也,其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甄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其在国朝,譬之东原之经学,稚威之骈文,定庵之散文,皆独立特出者也。吾得其书,审其落墨运笔,中笔必折,外墨必连,转必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以圆为方,故为锐笔而实留,故为涨墨而实洁,乃大悟笔法。又得邓顽伯楷法,苍古质朴,如对商彝汉玉,真《灵庙碑阴》之嗣音。

可见,“康体”独特面貌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在对古代碑版和近人卓有大成者进行仔细研究后,康有为已经知道自己如何在书法中取得成就。环游列国时期的康有为处于融碑于帖过渡阶段,书迹多为诗札文稿,甚为爱惜,少有流失。

《致友人书》(见图二)落款“更生”,则此件作品应处于戊戌冬日后、张勋复辟前的这段时间。此件手稿少有经营,真情流露;起收笔已见圆厚之态,朴厚之风浓郁;汉人风骨、晋人遗韵皆在其笔下。在走向个人书法成熟的过渡时期,其作品尽管线条质感有些柔弱,但融合变化已经相当自然协调。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丰厚的学养、过人的才华、非凡的阅历以及革新的精神促进了其书法的进一步成熟与完善。

图二 致友人书

三、“康体”成熟时期

1913年12月康有为回国定居上海,结束了浪迹四海的流亡生活。回国后的康有为仍对政治满腔热血,面对激烈的社会动荡与发展迅速的革命形势,他又投入其中,但却走向了时代潮流的反面。1917年,康有为参与的张勋复辟失败,再次被通缉的他躲进了美国使馆。

图四

政治上的绝望使康有为逐渐开始了“闭门高卧谢尘世,聊写丹青作卧游”的生活。康有为在回国后的每一年均有外出旅游,所到大山名川、古迹名胜数以百计。同时,他也在全国各地留下了大量匾额、刻石与墨迹。

1913年,康有为开始公开卖字,曾在《不忍》杂志与《物质救国论》中登广告鬻书,以致后期作品大量流至民间。人们今天看到的康有为书法,多数为此时所书。在康有为晚年鬻书期间,其书法的字形由早先扁正趋于方正略长,大气磅礴、苍茫无际;既吸收碑书之宏阔气息,又事于变化,下笔千钧、纵横开阔;常常是起笔无尖锋,收笔无缺锋,亦无挫锋,折笔处方圆并作。

康有为“雄奇倚泰岱,文章上石渠”五言联(见图三)是其精彩之作,应书于1922年间。康有为曾于1916年、

1922年进行两次泰山之行,且两方用印“康有为印”、“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为其1920年后用印,因此,此作应为1922年见所书。此幅作品用笔浑厚劲健而不失古法,圆中寓方、凝练沉着;结体中宫紧收,四周呈放射状;宽博浑朴、气势夺人。行书自作诗条幅(见图四)书于1924年秋日,“深顷张裕葡萄酒,闲植丰芍花。手擘蟹螯从毕,此翁可惜老天涯”可谓其晚年生活之感慨。此条幅落款“甲子秋书于息游别墅,天游化人康有为”,则1924年康有为已号“天游化人”,且“康有为”三字与图三不同,为已草化落款,特别是“为”字。在60岁以后的书作中,康有为多用圆笔,纯以神行,其字浑厚雄健、潇洒奔放、拙中见巧、各有奇趣,“康体”炉火纯青。萧娴总结“康体”的特点为“重、拙、大”。在其传世作品中,60岁以后是康有为书法的高潮时期,此期间他留下了大量的书法精品。

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病逝于青岛天游园,结束了其人生之旅。

猜你喜欢
帖学康有为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康有为藏西夏字书《同音》残叶版本考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窥探明代中叶帖学的兴盛
书法欣赏
康有为撰
清远养拙碑之学
变法功臣康有为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