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学
- 笪重光的帖学之“法”
艺术与人文学院)帖学主张学晋唐行草小楷,而后则是学阁帖甚至是专门学习董其昌赵孟頫书法,在帖学的发展过程中,晋唐为高峰,宋代则以尚意为特征,元代帖学在鲜于枢、赵孟頫的带领下出现“复古”趋势,回归晋唐,明代以台阁体作为官方书体,清代则为馆阁体,在这种正统的禁锢下,帖学逐渐式微。今人对于清初书法总以“帖学式微,碑学大兴”进行概括,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都偏向于选择碑学作为清代书法史的切入点,但是随着研究的进展,帖学研究被重新提出,康熙年间的“帖学四大家”何焯
河北画报 2023年20期2023-10-11
- 十九至二十世纪湖湘书法论析
湖湘书法 碑学 帖学 何绍基 齐白石十九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近现代社会转型,无论是社会历史还是思想文化艺术,都经历了亘古未有的变革。在书法领域,自清嘉庆、道光以后帖学式微,碑学作为乾嘉金石考据的附庸被推动着走向深化。至十九世纪初,经阮元之手对其进行理论建构而臻于完型,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书法变革思潮。与此同时,帖学开始挣脱碑学的强势笼罩,渐趋复兴,与碑学构成双峰对峙。至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兰亭论辩』再掀书法理论高潮;书法美学异军突起,推动当代
中国书法 2023年3期2023-08-23
- 复归平正
乃瑞是较早致力于帖学创作探索的代表人物。他几乎心无旁骛地致力于米芾书风研悟,心意闲淡,以古融今,对米芾书风赋予了个性化理解与诠释。在当代帖学取法对象中,米芾和王铎,也许是被普遍追摹和竞相效仿的人物。米芾笔势风格的相对强烈,反倒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程式化的暗示,所以天下习米者滔滔,而真正能赋予米芾以个性化理解,写出点自己的东西和味道的人并不多。这除了综合学养和对笔法的独到认识研悟外,心性化的沉潜则是更重要方面。它与学养相关,但又并非尽是学养所能涵盖,而体现出生命
中国书法 2023年3期2023-08-23
- 从碑帖结合的维度上谈论于右任书法的特征
。关键词:碑学;帖学;碑帖结合;于右任书法一、碑与帖以及碑帖结合之探讨纵观中国书法史,从商周时期甲骨青铜文字的出现,到魏晋南北朝书法各体皆备的高峰,再经过唐、宋、元、明、清历代连绵延续的书法艺术,碑、帖作为中国书法的两大源流,生生不息,分分合合。为了便于研究探讨,我们首先界定一下“碑”与“帖”。“碑”主要包括墓碑、墓志、摩崖、造像记、砖铭等形式的刻石文字。具体来讲,直立中央而无依靠者称为碑,埋在墓室墓道者称为墓志,刻于山崖绝壁者称为摩崖,埋在土中或刚刚出土
东方收藏 2023年5期2023-07-13
-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特展平和守正 领略中国书法艺术魅力
三峡博物馆藏清代帖学书法特展”正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历代书画厅展出。这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继2020年“馆藏清代及民国碑学书法特展”之后,对馆藏书法整理成果的又一次专题集中展示。展览分为“晚明余绪 崇董风尚”“崇赵尊唐 帖学鼎盛”“守正固本 帖学式微”“以书取士 状元书法”“菁英迭出 巴蜀帖风”五个单元,旨在表达清代帖学书法承接晋唐以来帖学传统,赓续经典法脉,尚中和、重雅致的书学追求,以及总体追求平和婉丽的书艺风尚。此次展品均为珍贵文物。此次展览策划人曾敏
重庆与世界 2023年6期2023-06-29
- 碑学为体帖学为韵
——张金龙的书法艺术
体系“碑学”与“帖学”的高峰中,含英咀华,悠游其间,最终以“碑学”为形质、“帖学”为神韵,奠定了自己的书法面貌。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中,“帖学”一直作为中国书学和书法的主体,直到清季“碑学”兴起,开创了中国书法的另一个历史高峰,“帖学”与“碑学”由此成为中国书法的两大体系。“帖学”通常是指“二王”为主的经典书法体系,它构成了中国书法史的一条主干线。“碑学”则是以历代碑刻为主线,具有民间书风面目的书法遗迹。即是说,“碑学”与“帖学”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民间书风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1期2023-02-26
- 从《广艺舟双楫》尊碑思想论清碑学兴起的原因和实质
现为一种变革,即帖学衰微,碑学兴起。这个时期,书法界的关注点不仅仅只是在流传下来各类书帖,也随着金石学的兴起、大量古碑的出土、碑学理论的确立等因素,让书家开始从古碑中取法。这种背景下推动了碑学的兴起,碑学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时代、社会及书法自身发展所决定的。清初的帖学发展到一定时期,已出现许多弊病,书法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要革新,而通过六朝古碑来复古出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来说,算得上是正确的选择。清末,康有为“上书不达,谣谗高涨”,为了避免因谈国事而受灾,于
今古文创 2022年35期2022-09-21
- 书法史的权力话语:书法如何进入经典?
代碑学的崛起与对帖学的取代,更从书法史深层提示出一个书法时代的改变。它对文人书法大传统的冲击是致命的,民间书法小传统的确立则使书法史具有了新的框架、范式与价值追寻。以“势”与“力”金石气为中心的碑学块面化视觉造型取代了以“韵”为中心的线条化帖学审美表现。碑学的产生提示出书史的正面面向和反悖,相对于帖学末流在特殊社会历史境遇中的产生与对帖学精英传统的冲击颠覆,碑学是对帖学危机的外部拯救和新的书法传统的再造,而相对于帖学的既有传统,碑学对帖学谱系的颠覆以及强加
中国书画 2021年8期2021-12-03
- 论民国初期书风之变
过界定“碑学”“帖学”与“碑帖融合”的概念,以及考察民国时期“碑帖融合”的书法实践,从而梳理出晚清与民国初期“碑帖融合”内涵演进的内在理路。关键词:碑帖融合;碑学;帖学;民国书风;篆分遗意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改项目“‘书画印融合思维的深入与转化——国画专业书法、篆刻课程教学改革”(JGYB01218030)阶段性研究成果。考察民国书风,一般书法史多将“碑帖融合”“碑帖并重”作为其主导书风,如孙洵先生的《民国书法史》、沃兴华先生的《插图本中国书法史
美与时代·下 2021年10期2021-11-27
- 《康有为“帖学观念”旧论考辨》再论
帅摘 要:碑学和帖学是康有为书法思想中两个重要概念,文章从康有为“帖学观念”入手,进一步分析康有为“帖学观念”的来由以及“抑帖”说的科学性。作者就之前《康有为“帖学观念”旧论考辨》(《书法赏评》,2019年第6期)中未及的详细说明和需要补充的内容略作解释。关键词:《广艺舟双楫》;康有为;帖学;尊碑抑帖笔者在《康有为“帖学观念”旧论考辨》①中从康有为“帖学观念”入手,认为当前学术界对康有为帖学观念“暧昧”的看法由来已久,因受“尊碑抑帖”论及晚清碑学兴起的历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9期2021-11-27
- 碑学视野下:二十世纪上半叶碑帖的消长与融合
此过程中,书坛中帖学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书法的取法资源更是由此得到极大的拓展,书法的发展穿梭于碑帖语境的消长之中。20世纪书法的发展是在碑学由极盛甚至偏激不断回归理性的道路上穿梭前行。通过梳理20世纪上半叶碑帖语境下书法发展历程的复杂状态,考察20世纪上半叶碑学观念之嬗变,并分析此观念下书风所呈现之面貌的特征与得失,从而更为清晰地认识到近现代书法发展的走向,对未来书法发展也不无裨益。关键词:碑学;帖学;碑帖融合;碑体行草书牟言虽然“碑学”概念最早由康有为
书画艺术 2021年5期2021-11-12
- 陈宝琛对赵世骏书风之影响
作根植而又超脱于帖学,且不涉碑学,对金石碑版书法只是抱以雅玩心态,书风宗法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呈现清丽婉媚之面貌。[关键词] 赵世骏 陈宝琛 帖学 碑学 楷书清朝末年,“馆阁体”之弊日益严重,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自乾嘉年间以来,金石学的深厚积淀为清末碑学的兴起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于是,“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1],而碑学的兴起也给书法家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由于思想的日益解放和对馆阁体弊端的反思,以陈宝琛为代表的帖学一派
中国美术 2021年3期2021-10-30
- 开掘与传承:清代碑学理论的兴起与古典书论的总结
[摘 要]清代帖学的书论,是建立在创作实践之上的,总结了中国传统帖学的基本原理。伴随着清代金石学的勃兴,刻石书法也融入了帖学领域中,这是前代所不曾出现的。新的金石学发达后,渐而形成碑学一脉。清代书论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碑学理论的兴起,碑学理论在中国书论上是一个新的内容,影响了清代以来的书法创作。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三家为代表的碑学思想在清代有着重要影响,一直影响到近代。另一方面是帖学书论在清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书概》这样的集大
关东学刊 2021年3期2021-09-12
- 碑学概念的衍变及辨析(上)
【关键词】碑学;帖学;概念区分;书法创作【中图分类号】J2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3-0032-02【作者简介】包学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清水亭学校(南京,211100)教师,一级教师,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硕士,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一、碑学和帖学在碑学与帖学的争论中,不管是碑学派、帖学派还是中立派,在对碑学、帖学概念的运用上,各自常以书者身份、地域、字体、材质、时间界限、形式载体和风格特征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1年2期2021-09-10
- 曾国藩书法美学研究
要来源有二:一为帖学,二为碑学。在帖学的基础上,碑学对曾国藩书法美学的影响巨大。曾国藩的书法美学,体现了帖学与碑学的冲突与融合。曾国藩的书法美学的形成分三个阶段:早年以帖学、馆阁体为主;中年以阳刚、刚柔相济为特点;晚年则以沉雄静穆、雄奇淡远为特点。通过研究曾国藩书法美学,可以窥见晚清时期书法美学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脉络。关键词:曾国藩;书法美学;帖学;碑学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开府两江”,名重一时,又是“近代圣人”,其修身治国功夫,对近现代中国影响深远。曾国藩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6期2021-09-06
- 论康有为碑学思想
识的深刻影响。在帖学式微之势下,康有为提倡碑学,取其雄强阳刚之风。康有为碑学思想的代表作为《广艺舟双楫》,此书的问世,标志着康有为碑学思想的成熟。在《广艺舟双楫》中,康有为总结了中国碑学史,提出书学应体现“求变”的社会规律,碑学正是借帖学的衰微之机发展起来的;书学应该“经世致用”,而非一味无用或媚俗,在民族危机下应提倡碑学以提振民族信心;书学应该表现个人和民族的“气力”,表现人的本质力量。同时,康有为认为碑学的粗拙强健之风,正符合当时时代的需要。康有为的碑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6期2021-09-06
- “书道妙在性情”与清代碑学
代有关“碑学”“帖学”的斗争此消彼长,从未断绝。碑学的产生本身就具有批判性,而其批判的对象正是帖学。它冲破传统帖学的理论体系,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帖学。关键词:帖学;碑学;碑帖融合一、碑学入书的审美前提书法以汉字为载体,本身是为书写服务的。因此,宋至清代中叶,帖学因书写方便、使用范围广、利于传播,始终占据书坛主导地位。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采取了相关政策。在文化上,为了能更好地融入汉族社会,有一个群体是帝王重点征服的对
书画世界 2021年6期2021-08-23
- 帖学风范凝练之美—黄自元楷书七言联
其书学继承传统,帖学风范流美纯正,兼及很强的实用功能。他编写刊刻的书论、字帖,开当地书写刻印字帖之先河,对中国书法的基础教育和普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因时代书风转变而受到金石碑派批评与攻击,甚至被贬为“馆阁体”,至今仍缺乏足够的重视。关键词:清代书法;帖学;楷书;黄自元何谓书法?古往今来,众说纷纭。汉代扬雄说:“书,心画也。”唐代张怀瑾《六体书论》说:“书者,法象也。”元代郝经《论书》说:“书法即心法也。”自然界中并没有纯粹的线条,线条本身是抽象的。因此,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5期2021-06-02
- 碑学概念的衍变及辨析(下)
【关键词】碑学;帖学;概念区分;书法创作【中图分类号】J29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2-0027-03【作者简介】包学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清水亭学校(南京,211100)教师,一级教师,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硕士,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三、碑学的特点就书法创作而言,以取法对象作为依据判断作品是否为碑学,在今天愈益显示出种种不恰当性,碑学本身的艺术史意义也因此有被消解的可能。其原因在于:首先,此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1年3期2021-01-17
- 碑学兴起后形成的四个悖论
视野,也使一直以帖学为研究对象的书法观念在书法与文化、书法与笔法、书法的时间性特征、书法人成才的用时长短等四个方面产生了逻辑上的对立,形成了难以解决的悖论。本文试从逻辑上揭示上述悖论的存在,证明现有书法概念、书法特征等方面的结论尚不完备,这些书法基本问题尚待深入思考。[关键词]碑学;帖学;悖论[作者简介]蒋君慧(1970-),男,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高级教师(江阴214431)。悖论,是指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
关东学刊 2020年2期2020-12-07
- “笔笔断而后起”解读
断;古法;碑学;帖学【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7-0064-03【作者简介】贺琛,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 清代碑学的出现,无论是在书法技法层面,还是在书法审美观念等美学层面,都打破了帖学独尊的局面,形成了碑学传统,影响深远。继阮元首倡“南帖北碑”之后,包世臣在其理论著作《艺舟双楫》中对碑派书法作了较完整的论述,从技法到审美完善了碑派理论体系。他所提及的“笔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5期2020-09-10
- 试析毛泽东书法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价值;艺术价值;帖学[作者简介] 钟全昌,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毛泽东的书法以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完美统一,在中国书法艺术百花园中独标一格、绚丽夺目。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专著共有十多部,论文上百篇,这些研究成果涉及方方面面,从多角度、多学科领域将毛泽东书法艺术全方位展现在世人面前,有助于大众对毛泽东书法艺术形成系统性认知,对毛泽东书法艺术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但研究所触及的层次深浅不一,需要我们进一步梳理、归纳和总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0年1期2020-07-04
- 碑帖融合的物质性探讨
时主流,但碑学、帖学的界定也随时代、随书家观念的不同而千差万別,时有前后抵牾。以刻拓为物质属性的帖学,其本质和“墨迹”的帖有很大差别,从物质性角度也更接近于碑。文章试对碑、帖的物质性的共同之处加以探讨剖析,界定碑帖融合的时间,阐明碑、帖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融合中的盛衰交替。关键词:碑帖融合;物质性;碑学;帖学“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①,阮元所提出的碑、帖分疆方式,至今仍被奉为圭臬。自清人著述言及碑帖二分对峙,扬
卷宗 2020年2期2020-03-23
- 浅析赵之谦碑派书风形成过程
推动作用。研究其帖学向碑学的转变过程,以及其后期碑派书风的形成过程,对书者临习古帖与实践创新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关键词:赵之谦;碑派书法;碑学;帖学赵之谦少时勤奋好学,通晓诗、书、画、印,为其后期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做了铺垫。在其书法的發展上,初学颜真卿及取法诸家,中期在习正、行、隶、篆诸体的基础上融入碑刻,后经多方因素的影响形成自己特有的书风,奇倔雄强,别出时俗,影响深远,以下将对赵之谦书风形成的过程做一个简要的浅述。一、帖学——书从颜体,博采众长颜真卿早期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期2020-02-12
- 沈尹默、白蕉书论比较研究
破碑学笼罩、弘扬帖学的代表性书家,在不断深入学习、领悟帖学精神并形成各自书法风格的同时,还殚精竭虑地著述了大量帖学理论文章。他们的书论以其自身成功的创作实践经验作为基础,对帖学的学习重点、方法等进行了深入思考,开启了帖学在当代的复兴之路。一沈尹默书法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民国时期,在海派碑学书风盛行之际,沈尹默凭借一己之力,以其精到娴熟、气息雅正的帖学书法实践,赢得了“南沈(尹默)北于(右任)”的美誉,并被誉为“当代中国第一”。第二时期是中华人
中华书画家 2019年3期2019-09-12
- 碑学时风下白蕉对帖学的复兴
,白蕉与海派其他帖学书家一道为力振帖学献出自己毕生的心血与才华。其继承并开拓新时代帖学书风,从实践中总结书学理论,普及书法教育,使其帖学书法及背后承载的帖学文化影响力由地域波及全国,为魏晋法书精华在特定时代环境下的振兴、弘扬与创新做出巨大贡献。关键词:碑学;白蕉;帖学;复兴一、纠正帖学流弊,直溯魏晋风度“清代的学术考据特别发达,当时尤其是古文字学更为进步,因此从古碑、碣、钟鼎文字中发现新义,其价值正足以弥补正史经传某些不足之处。”伴随金石文字的研究,对金石
书画世界 2019年5期2019-07-17
- 碑帖融合 兼容发展
,“书卷气”成为帖学书法的最高审美标准。而碑学书法取法于铭刻或石刻书法,由于书法形制上的特殊性而呈现出与帖学千差万别的书法风貌,同时也开辟出一种有悖于传统美学观的全新审美标准,可以说是一种“金石气”。晚清的书法界,帖学衰微,碑学兴盛,成为当时书坛中的主流思想。但是在碑学走向繁荣与成熟的同时,物极必反,也开始出现草率、程式化、矫枉过正等流弊。在那个帖学败落、碑学书法发展至极的时期,碑学书法也显现出种种问题,想要进一步探索与发展就显得尤为困难。因此,有人提出重
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 2019年1期2019-02-14
- 康有为“帖学观念”旧论考辨1
丁少帅一、康有为帖学观点的传统认知近代以来对康有为书学思想研究的论述繁多,认识也不尽相同。但总的看法基本上趋于一致,概括起来无非就是“重碑轻帖”和“尊魏卑唐”。这种说法目前为止是学界所共识的结论。不过“重碑轻帖”和“尊魏卑唐”这种说法本身并不是康有为自己提出来的,是后人根据他在《广艺舟双楫》一书中的观点总结而形成的看法,就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这种说法恐怕站不住脚,“重碑”“尊魏”“卑唐”的确可以在《广艺舟双楫》中找到相对应的观点,毋庸再论,至于是否“轻
书法赏评 2019年6期2019-01-10
- “与古为新”的溥心畬帖学规范
至整个民国时期,帖学的发展虽然不及碑学欣欣向荣,却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当时,帖学共同体在北京形成了一个以溥心畬等旧王孙为核心的小团体;在上海形成了一个以沈尹默、马公愚、潘伯鹰、邓散木、王壮为、白蕉等为核心的小团体。这二者南北呼应,共同发展,是多元化的民国书法中的重要一元。一、坚守帖学,构建帖学共同体溥心畬是帖学规范的坚守者,是帖学共同体的核心人物,对其讨论可以从其自述学书经历入手。据溥心畬学生陈隽甫笔录的《溥心畬先生自述》所说:“余书虽终不能工,然临写古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9年1期2019-01-10
- 清代帖学书风专题
到专仿香光的康雍帖学阶段,书法史经历了一次由震荡而复归理性的过程。帖学书家们逐渐将目光集中投向唐宋以及赵孟頫,并在乾嘉时期,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异彩纷呈』。但随着帖学经典作品地位的衰落和碑学地位的崛起,晚清帖学走向衰落。当我们今天重新梳理清代帖学一脉书家书作时,依然会为他们笔下的文雅气质、流美线质所打动。本期则以南京博物院藏帖学一脉书作为例,并配以专文,向读者展示清代帖学书风的魅力。[清]查士标 行书湖上酬友诗轴 162.5cm×91.8cm 纸本 南京博
中国书画 2018年10期2018-12-03
- 齐彦槐书法艺术探微
期一位颇有建树的帖学大家。文章根据齐彦槐存世的书法作品,着重介绍其书法的师承及成就,并探讨其书学思想的形成。关键词:齐彦槐;婺源;书法;鉴赏;帖学齐彦槐(1774—1841),字梦树,号梅麓,又号荫三,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嘉庆十三年(1808)召试举人,明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江苏金匮县知县。有《衙斋书壁诗》十九首,纪其治绩迁苏州同知,保擢知府,陈海运议于巡抚,得旨优奖。工诗文,出入韩苏,尤长骈体律赋,兼擅书法(图2),精于鉴藏。所著《梅麓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1期2018-10-20
- 清代笪重光书法艺术及书学思想初探
者的背景中,传统帖学仍然在清代书法史上占据主流地位。清代书法将传承下来的晚明传统书风与“唐楷”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將柔美与骨力恰当的结合起来,传承并丰富了帖学书法的创新发展。而明清之际,诸多明代遗民,隐迹山林,寄情于翰墨,成就了不少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书法家。随着清王朝的政治巩固与社会逐渐安定,在康熙盛世时,这些有着官宦经历的明代遗民,则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步入仕途,成了清朝文人书法中的重要人物,笪重光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书法取法魏晋,上至章草下至苏米,靡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2期2018-09-29
- 晚清画家吴观岱书法的地位与意义
学书风潮流中坚持帖学与运用开放性的思维,纳碑意入帖学经典的角度来阐述了他的书法意义。关键词:帖学;《书谱》;纳碑入帖;滞重行草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156-02画家吴观岱(1862-1929),江苏无锡人,晚清、民国在北平时其山水画造诣颇高。但是在他的晚年以书法为其艺术创作的主要形式。其书风是以帖学为基础,吸收了帖学书体的瘦长体势,其骨架多具俊逸之姿。同时,在帖学书体之上,师法并融入了碑学的浑
今传媒 2018年7期2018-09-27
- 书法学习的13个核心细节(一)
的说法都认为其在帖学系统之外建立了另外一个不同的审美世界。其实,碑学虽然讲究奇趣、古趣,但它的格调和品质仍然是在传统之中的,可以说仍然是符合传统文人书法审美的。我们看清末民初的碑学大家,如康有为、沈曾植、于右任等等,他们的书法皆突破了传统帖学,但是格调和品质仍然依归传统。我相信,书法同绘画一样,绘画强调对描绘对象品格的塑造。比如说画松,就要具备松的品格。这个都是客观对象所具有的基本品质。书法也是一样,我们写的汉字,每个字也都具有基本的品质,书法也是要把这种
老年教育 2018年8期2018-08-29
- 初评曹建《晚清帖学研究》
乎已渐成惯例。“帖学大坏”与“碑学笼罩”也成为概括晚清书法史的主要观点。因此许多人眼中只见碑学不见帖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通过这种管中窥物的方式得出晚清帖学毫无成就的结论。作者对此表现出了谨慎的怀疑,他认为由晚清“碑学笼罩”进而推导出帖学无所作为的观点,实际上已经落入了一个思维陷阱:过分的以碑学为中心去观照晚清的书法。晚清书法史研究中,碑学就是反复被凸显的焦点,而晚清帖学则是被无意识淡化的背景。作者敏锐度的注意到向来被尊为开碑学风气之先的阮元、包世臣尺牍书
世界家苑 2018年3期2018-04-27
- 隶书字体在不同时期的美感探析
淡无光,直至清代帖学流俗、碑学复兴,人们才又开始了对隶书的重新认识和学习。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书法的变革往往是以复古为前提的。但物极必反,对于清代碑学复兴时期的隶书书家来说,他们看汉隶,不是单一传统的复古,而是相对于帖学流俗无法前进之时的一种新体验[3]。因此,清代碑学复兴时期隶书的“新美感”,体现在这种新的体验和创造之中。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师古而不泥”的新美感随着“台阁体”、“馆阁体”的发展,书风一度僵化,帖学书法停滞不前,书法的活力日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1期2018-03-07
- “崇王”思想成为沈尹默书学理论核心的内外动因
世,传播“二王”帖学,表达其“崇王”复古思想。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值得我们探讨,伴随国民党政权退出中国大陆退居台湾,于右任赴台,这使得原本于右任与沈尹默碑帖双峰对立的局面产生了根本性变化,草书标准化运动销声匿迹,自沈曾植以来的以北碑入行草的清代碑学开始停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意识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书法作为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核心与旧文化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是旧文化的的结晶所在,这一与时代的矛盾开始凸显。另外,毛笔开始逐渐退出
大众文艺 2018年2期2018-01-27
- 论李双阳的新帖学创作
寿田论李双阳的新帖学创作姜寿田李双阳是当代新帖学思潮中崛起的中青年代表书家。他的创作既顺应了帖学回归的当代书法创作大势,又表现出卓荦的创作个性。也即是说,他并没有盲目地预流时风,而是对帖学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诠释。在这方面,他身处帖学江左故地与四年南艺书法本科从学经历,都为他在新帖学思潮中崭露头角作了有力的支撑与准备,因而,李双阳在当代帖学回归中能够先声夺人,就容易理解了。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当代帖学始终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而以碑学为主流的书法民间化思潮构成
大观(书画家) 2017年3期2017-12-11
- 传统与变革
——民国文人日常书法简述
国;书法;文人;帖学谈文人书法,首先要简要的回答一下什么是新式文人书法。所谓文人简单的说就是以文出名的人,新式文人就是指接受过接受过新式教育又接受过传统教育的文人。而说到中国文人辈出的年代,从先秦诸子百家的鼎盛年代,到现在的物欲横流的年代或是其他,提起来唯有一个时期总是让人念念不已,那就是民国。陈独秀,胡适之,鲁迅,周作人……这些在风起云涌的年代,依然独占鳌头的人。从小读着他们的文章,听着他们的故事,他们要打破传统的枷锁,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甚至说他们想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8期2017-11-24
- 晚清碑帖学的中和论
1004)晚清碑帖学的中和论张 琪 (山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041004)为了传承碑学和帖学的相容性研究,本文选取晚清时期包世臣和杨守敬两位著名的书家对碑帖相容的观点进行研究。体现碑为帖学,帖为碑用的中和艺术美。提倡其书学者在学习中沿着碑帖相容的大路实践性的进行研究学习。碑帖;中和;晚清在中国美学史上存在着一种既有本质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的美,即作为普遍艺术和谐观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经典美。“规矩从心,中和为的”儒家以仁爱为核心,它要求天人合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2017-08-20
- 书法品评的“标准”问题
代碑学兴起之前的帖学阶段,书法品评都以“二王”父子为标准。第二阶段,碑学的兴起改变了帖学书法品评的标准,书法品评从以人为主转向以作品为主,这是现代书法品评多元化时代的源头。第三阶段,当代书法品评标准走向“多元化”与“视觉化”。【关键词】书法 品评 帖学 碑学 多元艺术的品评总是伴随着艺术活动而展开的,只要有艺术欣赏就会伴随相应的品评活动。不管是自省式的品鉴,还是对他人作品的评价,其中始终存在着一个“标准”的问题。对于书法品评“标准”问题的追问,不但有助于我
中国艺术时空 2017年2期2017-05-30
- 因生得秀色
——明•董其昌《论画册》赏评
21000)晚明帖学大家董其昌于《容台集》自评道:“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长短,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十一,吾得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他认为赵氏书写太纯熟,快速书写则有油滑和“意思浅薄”之弊,且笔力衰弱、筋骨不强而有“俗态”;自己因用笔生涩、意含生疏,反而倒有出人意表的秀美品格。平心而论,这一熟一生的比较,颇具辩证思想。它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书法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来自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影响。晚明时期,帖
大众文艺 2017年6期2017-04-22
- 王乃勇的大草风
刚之美,而与南派帖学的风流韵致相对应。这种看法似乎形成于1986年,河南墨海弄潮进京展之际。当时河南雄强的碑风给书坛带来一种类似震惊的效果,而因为这也是河南新时期书法在书坛首次整体亮相,由这次展览所产生的审美效应,便给当代书坛留下深刻印象,并形成书界观照中原书法的审美共识与定势。由此,当代书坛很少从帖学立场审视河南书法,即便是河南拥有不少以写王铎名世的书家乃至王铎热首先由河南书坛倡起并带动起弥漫书坛的“明清调”,也难以改变书坛视河南帖学为弱势的观念。于是河
大观(书画家) 2017年5期2017-03-22
- 沈尹默写给潘伯鹰的一组书信
这种规范、严谨的帖学观,呈现了一位帖学开拓者对于帖学的担当,他的探索无疑赋予了近现代帖学更为理性和积极的内涵。从这个意义来说,任何对沈尹默在近现代帖学开拓上的轻视和否定都是不恰当的。也正因为有他对帖学的开拓,新一批帖学作者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有着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帖学表达经验,获得更为深入的书写可能。沈尹默的作品风格是多样的,这也许和他取法广泛有很大关系。“从米南宫经过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怀仁等,上溯二王”。可以说,沈尹默的笔底里夹杂着、融合着较复杂
中华书画家 2016年9期2016-09-19
- 何勇的米氏帖风
矫方面,超出清代帖学群伦,独步无两。三、终清一代,书分两途:前期至中期,赵、董帖风大化,笼罩书坛,以至酿成千人一面、软媚浮靡之帖学末流;至乾嘉之际,乘帖学之坏,金石学大兴。书家访碑问古,于金石小学探研砥砺之余,复以金石碑版文字入书,遂酿成碑学潮流,帖学几至倾覆。当此书史之大变局,米芾书风于帖学覆盆之下,也难见天日矣。四、在碑学强穆在《书法雅言》中对米芾的无端攻击、嘲骂,便可以看出,米芾书法在以复古与伦理书法为尊的卫道者眼中是多么不堪。从徐渭开始,米芾在明代
大观(书画家) 2016年3期2016-06-06
- 王垿书法艺术研究
调节变化”坚守着帖学阵地,是对康有为关于晚清“帖学大坏”观点的有力反拨。同时亦反映出晚清书法审美取向的多样化,丰富了帖学经典性的时代特征。王垿;垿体;晚清;书法艺术在青岛近代书法史上,具有晚清宫廷大臣身份寓居青岛的王垿,是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作为一名获得过京城“有匾皆书垿”美誉的著名书家和曾为“山东京官领袖”的王垿,在徙居青岛之前,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声望。但寓居青岛的晚年生活,却最终奠定了他在近代书法史上的地位。从1912年来青岛定居,到1933年病逝于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4期2016-04-03
- 刘鸿田:帖学的守望者
姜寿田刘鸿田:帖学的守望者姜寿田《从军行》(右图)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刘鸿田/作从一个长时段的书史眼光来看,当代帖学仍还是处于一个恢复期,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历史高度。这是由几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和制约的。一是清代碑学强大的惯性与笼罩所造成的强势碑学观念还对当代书法构成牵制,使帖学发生主体的困难,难以获得独立的发展,并且碑帖结合的泛化观念也造成碑帖的纠结,以致形成一种牢固的定式。在这种观
名家名作 2016年6期2016-02-07
- 从“帖学”到“碑学”
,决定暂且放下“帖学”,走“碑学”一路,西北汉子要写属于西北汉子的书法啊!生性愚鲁,叹时光匆匆,不敢稍有懈怠,回首竟已十二春秋!然笔未老,满头却已飘雪,今独立甲午岁末,只有仰天浩叹了。翻检旧作,良莠不齐,归于一册,完全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未来还不好说,趁尚有脚力,路还得自己去走,那么,就将未来留给未来吧!卧雪庐是做梦的地方。我在卧雪庐纯粹是为了做梦。要像汉字产生于生活,生活又因为汉字而有了诗文,随后可爱的祖先就提着自己发明的毛笔满世界即兴挥洒了。字、文、书,
时代人物 2015年9期2015-12-16
- 宋伯鲁书法散论
00)【摘 要】帖学书法在中国书法史的长河里占据着主导地位,至晚清,帖学与碑学交错影响着中国书坛。民国书法尤其是陕西书法在继承晚清书法观念的同时又有所改变,这一时期,由于碑学思想的批判,提倡帖学的书论增多,很多书家都在自发地研习帖学,因此,他们在创作风格上也较为自由,有些书家擅长小楷,有些书家擅长榜书,还有些书家吸取敦煌写经以及简牍帛书之精华。在当时碑学盛行的时风下,宋伯鲁能坚守帖学,不为时风所扰,实属不易,这与他长期所受的文化教育及自己的审美观念有着密切
戏剧之家 2015年15期2015-07-20
- 基于对碑学与帖学的比较研究
展到清朝,形成了帖学与碑学两个学派,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倾向,帖学所追求的是一种天真、飘逸之美,而碑学则标榜方正、劲健之美,即《周易》中所说的“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乾之美”与“坤之美”。碑学和帖学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符合阴阳之“大和”,刚柔并济、碑帖融合方可使书法艺术家全方位吸收营养,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文化。关键词:碑学;帖学;阴柔之美;阳刚之美;刚柔并济中图分类号:J292.2 文献标识码
今传媒 2015年9期2015-05-30
- 碑学与帖学之辩究
,这就有了碑学和帖学.在当下的书法学习情境中,碑学与帖学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传统书学。换而言之,对于传统书学的学习与传承,我们无法逾越碑学与帖学而言其它。当今,从事书法创作与书法工作者,表层上似乎对碑学与帖学有着清晰的认识,而其实不然。如对帖学的认识,直至清代中期大学者阮元在他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中提出:“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善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具胜法”。同时的学者钱泳在《书学》中进一步阐释前者的观点:“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易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2014-08-26
- 日常书写与书法创作 不同步现象管窥
碑学家又摆脱不了帖学,日常的书信往来、手札等大都是用行书、行楷、行草之类书写。这种在理论上批判帖学,日常书写中又摆脱不了帖学的矛盾现象,值得研究。一“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碑学是在帖学衰微之际趁势发展起来的。究其原因,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将其归结为:“先是雍正、乾隆间,文字之狱甚严,通人学士,含毫结舌,无所摅其志意,因究心于考古。小学既昌,谈者群借金石以为证经订史之具。金石之出土日多,摹拓之流传亦日广。初所资以考古者,后遂资以学书。故碑学之兴,又金石学
文史杂志 2014年4期2014-08-08
- 清远养拙碑之学
书法艺术;碑学;帖学;书法风格;设计艺术;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碑学也可以说是显学,一般学者不轻易触碰。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碑学而言,我可以说是个门外汉。孩童时代的绘画梦想,加之书画同源的原初想法,我骨子里浸染的传统文人气息和温情主义理想,对碑刻、拓本的鉴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慢慢知道了关于“碑”的一鳞半爪。所谓碑学,泛指研究考证碑刻源流、时代,鉴别碑刻拓本的种类、年代、真伪和识别金石当中古文字结体的一门学问。与“帖学”相对。碑学始于宋代,兴盛
艺术百家 2014年2期2014-07-18
- 清代唐楷:帖学到碑学的桥梁
10012)一、帖学在清代的衰落在中国书法史上,“帖学”、“碑学”概念都是直到清末才由康有为首先提出:“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道光之后,碑学中兴,盖事势推迁不能自已也。”①《历代书法论文选》,第754、80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在清代,“碑学”与“帖学”各有两层含义。对于“碑学”,一是指研究考订碑刻源流、时代、体制以及文字内容、拓本真伪和书写特点等的学问,属金石学的范畴。二是指崇尚碑刻的书风、书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期2012-04-09
- 帖学不继碑学未成碑帖相融的稚弱
——清代书法反思*
比稍显不足。清代帖学没有很好继承和发展前代成就,碑学理论建构和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后期沈曾植等人在碑帖相融方面作出一些探索和实践,值得肯定,但碑帖相融尚显稚弱。一、 帖学不继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指出:“国朝书法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1]32简明点出清代书法艺术发展脉络。清代书法可大致分“帖学”和“碑学”两个创作流派体系和发展阶段。从碑学体系的建立,对传统帖学的打破、渗透直到碑帖相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2期2011-03-18
- 新帖学价值范式的确立
姜寿田在当代帖学转换中,张旭光无疑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他以自身对二王帖学的深入研悟和卓荦实践将当代帖学的实践与认识水平推到一个新的境地。我们有理由认为,当代书法的历史性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已取决于帖学在当代的进展,这也同时使得帖学复兴面临着一个自清代碑学以来难得的书史机遇。清代的笼罩性影响,使得整个近现代书法史都处于碑学的整体笼罩之下,碑学对帖学的贬抑使人们形成一个帖学失效的集体无意识,似乎帖学只能是碑学的附庸,只能在碑学的范式内提供有限的资源,而任何帖学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09年5期200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