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锁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富有情趣、充满生机、能调动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但是,一些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认为语文课枯燥无味,总是在繁琐地分析思想内容、纠缠于文本里的语文知识,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小学语文课本中故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故事本身具有形象性,可以熏陶、感染学生。故事的背后是情感、形象、细节、趣味,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思想鲜明、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的小故事,或围绕语文课堂的主题,以故事为主线展开能力训练,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审美情趣等。因此,语文课可以以故事为核心展开教学,让故事成为提升语文学习力和语文素养的载体。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深度挖掘课文中的故事。语文课文中藏着许多经典的故事,大多数课文本身就是一个好故事。我们对苏教版教材十二册语文课本进行了分析,发现涉及“故事题材”的课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如人物故事《怀素写字》《陈毅探母》《司马光》《哪吒闹海》等;童话故事《北风和小鱼》《乌鸦喝水》《蚂蚁和蝈蝈》《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神话故事《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等。对于这些故事性的课文,我们应该从故事本身出发,让学生了解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进入到故事情境之中。
而另一些文章虽然不是直接的故事题材,但是我们也可以发掘其中蕴含的故事。如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或对于某种观点的分析论证是故事性的,或对某种事物的解说是故事性的,只不过这些故事多了一些理性分析而已。再如,一些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内容本身就是作者的一段生活故事和所处境遇。还有一些记叙文也会通过故事来叙述,使文章更生动有趣。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进入到故事情境中,深入地了解故事,包括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情节,深入理解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因此,在课堂上,除了给学生讲故事之外,教师还可以創设故事情境,以游戏或者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成为“故事中的人”。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一同阅读故事,了解故事的梗概,理解故事的内涵,然后以表演等形式再现故事情节。这也对师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对故事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教师,必须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既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呈现故事情节,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深刻理解故事,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将故事融入语文教学,可以点亮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