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问题与对策

2018-07-13 14:55丁丽云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校本化校本教研策略

丁丽云

【摘 要】 新一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各地各学校落实国家课程、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课程教学与课程目标偏离、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分离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国家课程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分析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通过转变校本教研形式及内容等策略研究,提高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落实效果和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进而达到国家课程真正校本化实施的目的。

【关键词】 国家课程;校本教研;校本化;策略

一、当前国家课程在校本化实施层面的困境

2001年7月公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17学科18种)新的课程标准拉开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序幕。国家课程标准作为此次课改核心内容的体现,为教材编写、各科教学和评价等提供了基础与指导。十几年来,由于存在对国家课程的理解水平受学情、校情及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差异的影响,推进国家课程在基础教育领域美好愿景实现的效果并不尽人意,学科教学脱离国家课程标准甚至架空课程标准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国家课程设计流于形式。如何将国家课程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程和促进课程在教学层面的实施和落实,是学校层面必须面对的问题。实践证明,在通过提高国家课程的实施水平过程中,实现促进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教研品质的提升和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专业水平的提升的目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唯一途径。然而,由于课程标准存在概括性、笼统性等自身局限以及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的教师缺乏课程意识,解读与解构课程标准能力的欠缺,导致国家课程在校本化实施层面存在“两张皮”现象,具体表现为:

(一)教师课程意识薄弱导致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偏离

国家课程是通过课程实施实现其内在的教育价值和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在这个将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学生所接受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依赖考纲,漠视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存在置课程标准不顾的现象。教学大多从初、高中起始年级就以中招考试说明和高考考纲为依据,忽视了不同层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差异,一味拔高学习难度,造成部分学生产生为难情绪,加重两级分化,更遑论课程标准的落实。即使有课程意识的一线教师,对于纲性概述、内容确定性模糊的课程标准,从课程理念到行动,从课程目标到学段目标进而具体到课时目标,由于缺乏专业引领,解读和精细解构课程标准的能力欠缺,在落实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出现将课程标准直接移用为学习目标或不顾学情主观臆断学习目标的现象,不能将课程标准科学、有效地转化在教学活动中。

(二)教学活动、学习目标、课堂评价间相互疏离

教学活动、学习目标和课堂评价本应是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的整体,但在实际的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三者互相疏离的现象。国家课程在校本化实施层面存在无课程标准做纲领、无学习目标做统帅、无课程评价做质量监控的问题,教学跟着教师的感觉走,导致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学生主体地位难以确立,课程改革在教学实施层面遭遇瓶颈。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校本教研对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意义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符合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及特征

校本教研旗帜鲜明地强调三个基本理念:第一,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第二,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第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因此,用校本教研的方式研讨和解决学校层面出现的教育教学问题,具有很强的适切性与实用性。分析当前校本教研的开展和落实情况,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研究的主体是学校的广大教师,研究的内容是校本层面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2. 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3. 研究的指向性明确。

(二)校本教研对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意义

正是由于校本教研的教师主体性、校本化、应用性等特点,使其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有效实施具有了天然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 校本教研的内容校本化和教师自主性等特点,有利于促进国家课程在具体学校的校本化实施。

2. 校本教研的目的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3.校本教研的应用性特点,可以作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有效抓手,有效推动其实施。

三、优化国家课程实施的校本教研策略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需要,我们认为,利用校本教研来提高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策略应聚焦在转变校本教研内容和形式,探索“如何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学校的实践性课程,有效落实于课堂教学中”等问题的解决上。

利用校本教研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需采取把问题转成策略、将策略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的研究策略,以解决学校实际问题和推进课程改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在保障校本教研主题的基础上,积极发现新的教研形式,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提供有利合作环境,在实践中实施以下优化策略:

(一)转变校本教研形式,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提供有利合作环境

1. 开发跨区域、开放式教研范式,加强学科专业引领团队建设。

2. 构建生成参与式、体验式的研训一体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得到发挥,强化教师研究的效能感和认同感,促进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自觉学习理论,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以及教学、教研的能力,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教研环境。

3. 整合资源,打通时空,利用网络如博客、QQ群、微信等为教师搭建能自由、充分发挥作用、平等、互利、合作、开放的研究平台,为一线教师创造与各层次专家、校际间交流对话的机会,鼓励其积极参与与同伴的对话与互助,打造民主、宽松的教研环境,激发教师主体精神、提高教师群体互动的实效。

4. 实践 “基于证据的听评课”范式,采取行动研究“观察-行动-反思-再观察-再行动-再反思”模式,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师教学实施过程的观察能力和课程反思能力,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同时,解决一线教师理论缺乏的问题,引导教师在表述问题的同时进行归因分析,达到加强教师自我反思力度的目的,提高听评课这一主要校本教研形式的专业性。

(二)明晰校本教研内容,提升教师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专业能力

1. 实施学科课程纲要三级撰写制,提升教师对国家课程标准的理解能力,促进教师从“教学意识”、“考试意识”向“课程意识”、“课标意识”转变。

2. 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研究,探索落实国家课程的路径,提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能力。

总之,校本教研为国家课程有效研究和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形式和载体,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可以作为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题材和内容,两者具有相同的目的,互为形式和内容。合理利用校本教研的组织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国家课程在校本化实施的操作性,使更多的教师参与教研活动。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研究内容,避免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有形无实。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 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J]. 北京:基础教育课程,2011(12).

[2] 梁漱溟. 我生有涯愿无尽[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9).

[3] 崔允漷. 有效教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0).

[4] 盛群力. 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

[5] 冯扬,闫传锋. 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11).

[6] 江丽华. 校本教研:内涵、特征及其价值. 教育科学,2004(12).

[7] 卓立子,李建新. 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主体发展性教学评一体”课堂建构简论[J]. 新课程研究,2016(8).

猜你喜欢
校本化校本教研策略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的改造研究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探究
校本化视角下初中“阳光体育”的探索与实践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