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
【摘要】生态素养培育关乎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共存,其包含人类主体对生态价值认知、生态知识储备和保护生态行为能力。过去单纯依靠技术手段治理生态的思想、行为已不可行,需依靠主体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和个人践行,共同提升全民生态素养。
【关键词】生态素养 观念转变 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生态治理都是由政府主导规划,依靠人力、机械进行的治理循环,这种生态治理结果是,一边经济建设带来的生态破坏,另一边以技术手段缓解这种破坏,环境治理过程就是在破坏、治理中反复,无法彻底解决生态问题。当前人类社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科技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导致人类过分依赖科技,形成一种依赖意识。但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让人们逐渐认识到技术在改变生活和世界的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破坏性。
面对生态危机现实,人类需自我审视,寻找更有效治理生态的新方法,这需要人类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摆脱主观思维束缚。消除单纯依靠科技改变世界意识,通过人类主体与自然间平等沟通,加强自身生态修养和知识储备,真正将主体生态素养理念提升到“科技控制”之上,在治理环境上以生态素养为治理主体意识才是生态治理的有效方法。
面对当前生态危机频发的现实,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公众对生态认知等上存在很大不足,促使人们寻找更适合当代现实生活的途径来提升生态素养。理性告诉我们依靠科技手段并不能完全修复生态,要转变思维重视人的生态素养价值观根本培育。目前,我国公民生态素养培育仍面临诸多问题,首先,公众对生态问题缺乏关注度。雾霾天气、工农业废气,给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带来极大危害。这正是源于人们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治理的错误生态观念。其次,生态知识匮乏也阻碍了人们对生态素养的求知热情。当前,人们对生态理论认知仍停留在一些基本知识词汇上,如雾霾、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酸雨等,缺乏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原理和具体防治措施认知,对我国生态保护相关法律制定也知之甚少,这些因素阻碍了人们对生态素养的培育。最后,公民生态素养行为习惯亟待养成。这需要公民主体具有较高素养,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知识储备。从生活细节习惯入手,如垃圾分类、保护公共卫生、使用环保材料等。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做到为保护生态考虑的人还很少,更多是考虑方便。当人们以科技修复生态转变为以人为本后,才是生态素养建设的真正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建美丽中国的宏伟设想,要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实现建设宏伟目标情况看,搞好生态建设、提高全民生态素养、强化主体生态观念和意识,无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和关键。全体国民要以积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融入生态建设中,国家要制定相关法律规范,促使公民了解生态,并将获得的生态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通力合作下实现全民生态素养培育。
政府要做公民生态素养教育的引导者。多年来,在生态建设方面政府既是责任者,又是环境治理不力的“背锅侠”。从环境生态治理效果看,政府主导环境治理在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后效果并不突出。因此,政府要改变以往治理生态思维和途径,由主导者转为引路人,帮助全体国民确立正确生态与生活的重要关系,通过制定相关条例约束规范公民行为,加深公众对生态认识调动保护热情。改变原有先抓经济后治理观念,将两者进行融合,保护生态同时也保护了生产力,这才是适合当今中国民众对生态理念的追求。有了正确价值理念,政府就可围绕理念根据各地不同生态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生态行为规范。
教育部门发挥教育优势,做好全民生态素养的“推进者”。全民生态素养培育的基础在学校教育。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有关生态教育内容讲解更多体现在生态环保认识层面,调动不了学生重视生态和保护生态的热情。要想成长为一名合格生态保护者,就要在生态观念、知识和能力上达标,这需要学生在每个学段都要接受生态知识和环保能力教育。教师对生态素养教育要避免教条化、空洞化教育,要有针对性地抓核心重点主题,深度挖掘某一生态保护专题,如“水资源保护”“绿地植被保护”专题等,每一节课都要对专题进行详细阐释,让学生真正理解、认真思考。改变传统单一枯燥讲解模式,更多采用多媒体、实验器材、实地考察形式进行,让学生在切身感悟中自然提升生态素养。
发挥社会力量的扶持监督作用。社会力量对全民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普及前,人们获取信息方式有限,制约了公众获取生态信息途径,网络技术的普及使人们能及时地了解到生态问题,也让更多人开始有生态危机意识。群众对生态关注也给政府解决生态问题起至0监督作用。发挥社会对生态扶持监督作用,首先,要动员社会上各种生态保护组织,通过这些社会组织宣传让人们形成正确生态观,如动物保护组织和绿色生态保护组织可通过网络刊发相关多媒体视频图片,向人们介绍保护生态的价值意义。街道社区对辖区居民开展宣传讲座,还可通过知识竞赛形式对生态保护进行宣传。其次,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缺乏环保意识,有损生态建设的相关企业单位和产品,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打击破坏生态行为,让社会公众在关注环保的同时,提升全民生态素养。
利用家庭熏陶和个人践行来提升。家庭担负着对主体启蒙教育职责,同时家庭也是主体接受生态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一直以来,家庭的生态素养教育作用往往被忽视,人们更看重社会和学校教育。如果一个家庭能给予孩子良好的生态道德氛围,会让这个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悟生态道德素养,如家中父母能经常主动参与义务环保活动,孩子也会乐于参与环保活动,时间一长就会形成环保意识。因此家庭中的父母首先要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这样会给子女良好的生态素养教育。除了社会、学校、家庭带给主体生态素养教育外,个人也要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来提升自我认知、领悟生态素养价值。每个公民要转变传统生态素养主体意识,遵循党对全民生态素养制定的大政方针和条例规范,积极主动学习进行环保实践,将生态理念知识尽快转化为生态行为,注重细节培育生态生活习惯。
全民生态素养培育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涵盖自然与社会方方面面。这种生态素养培育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提升,是面向全体国民的终生培育活动,不仅能提升个体生态意识,也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作者为成阳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本论》的文化解读与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2XI<5001)成果】
【参考文献】
①赵唱、薛勇民:《生态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1期。
②吴莉华:《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书育人》,2017年第8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