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协调观素养试题设计评析:特点、问题与优化

2018-07-12 08:44阚天奇户清丽陈宁
地理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设计特点优化设计

阚天奇 户清丽 陈宁

摘要:本文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和考查的视角,对近几年来全国Ⅰ卷及浙江新高考卷考查人地协调观试题的设计特点与存在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设计建议,以期提升人地协调观素养培育及评价的质量。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试题设计;设计特点;存在问题;优化设计

高中地理课程承担着培育学生正确人地观的重任,人地协调观是学生必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成分。关于人地协调观的内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将其概括为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应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并指出该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人地协调观素养具体划分为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等要素,并根据2017年版课标所规定的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和表现,对2013—2017年全国Ⅰ卷中考查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试题设计的问题呈现方式、考查目标、设问角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试题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设计建议,以期提升人地协调观素养培育及评价的质量。

一、人地协调观试题设计特点及存在问题

1.人地协调观试题设计特点

(1)试题命制紧扣地理课程标准。2003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全国Ⅰ卷近五年的试题设计较好的落实了这一课标要求,重点考查典型区域存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考查考生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知识、观念和做法。例如,2013年第36题考查攀枝花市空气质量差的原因,需要考生结合材料综合分析攀枝花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气候等)与人类产业活动(工业、交通运输等)之间的关系,以考查考生地理问题产生原因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

(2)侧重考查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近五年来全国Ⅰ卷侧重考查科学的环境观,且试题材料多取自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试题设计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情境,充分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2013年第42题以海南省三沙市旅游开发为问题情境,2014年第36题以青藏铁路错那湖路段的风沙灾害为问题情境等。二是试题设问方式灵活,如2017年第43题分析村民生活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3)图文结合为试题材料呈现的主要形式。一是图文结合,相互补充。例如,2014年第44题考查坡耕地切沟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该题文字介绍切沟的成因,图像呈现坡耕地切沟的地理景观图,二者相互补充,将“切沟”这个陌生的地理概念进行了直观呈现。二是地理图像简单明了,与试题联系紧密,便于考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地理信息。例如,2013年第36题呈现了我国西南地区地图及攀枝花周边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地图中包含经纬网、等高线、河流、城市等信息,有助于考生判读解题信息。三是文字材料言简意赅。用较少的文字阐述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全国Ⅰ卷试题材料的最大特色,既有助于考查考生从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又有减轻考生阅读负担的作用。例如,2017年第8题用文字说明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基本信息,与问题有关的信息为“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考生可根据此信息迅速判断出该湖泊盐度已达到极限,从而排除“湖水盐度增大”选项。

(4)试题设问知识性与思维性并重。设问是试题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做到知识性与思维性并重,方可实现对考生判断、分析、综合和论证等地理思维能力的全面考查。全国Ⅰ卷各年试卷人地协调观问题的设计都较好的做到了這一点。例如,2013年第44题围绕“锰矿矿渣库”这一主题,考查“锰矿矿渣库—潜在危害—解决措施”;2014年第36题围绕“风沙活动”这一主题,考查“风沙对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防治措施”等。

2.人地协调观试题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地协调观考查分值总体呈下降趋势。2013—2017年全国Ⅰ卷各年试卷人地协调观考查的总分值依次为35分、41分、34分、26分和30分,平均分为33.2分,考查分值总体上有下降趋势;而浙江新高考卷近五次对人地协调观考查的总分值依次为23分、43分、38分、23分和44分,平均分为34.2分,考查分值相对稳定。对比分析可知,全国Ⅰ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人地协调观的考查力度,不利于提高地理教师对人地协调观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

(2)相对忽视对科学人口观的考查。人口的快速增长会产生人地矛盾,人地矛盾将会转化为人地关系问题,因此,人口问题是人地关系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统计分析可知,近五年全国Ⅰ卷对人地协调观四个要素的考查分值结构分布不均衡,集中考查了科学的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观,而对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考查较少,尤其是科学人口观的考查总分值最低。而浙江新高考卷对四个要素的考查分值相对均衡,对人口观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我国当代人口政策的提出背景和实施措施,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区域比较集中。一是选材区域侧重于国内区域,对国外区域考查较少;二是所选区域大部分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较少涉及东部地区。而浙江新高考卷的选材区域在东、中、西部都较为均衡,对国外区域的考查也较多,并出现了中外结合的区域。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世界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体,忽视了对全球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考查,不利于考查考生的生态环境责任意识。

(4)试题设问类型不够完善。人地协调观考查的问题类型有原因分析类、影响类、措施类、条件分析类、评价类等。全国Ⅰ卷虽然都照顾到五种问题类型,但原因分析类、条件分析类和评价分析类问题偏少,不利于考查考生对人地关系问题的整体认识。

二、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优化设计建议

1.以核心素养培育立意,增强对人地协调观素养的考查力度

2017年版课标提出,要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科学测评考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考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因此,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设计应以“核心素养培育”立意,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评价与导向作用。在试题设计时,应将人地协调观与地理基础知识相融合,在确保地理试题知识性的同时,提高试题对考生思维结构和观念养成方面的考查,全面考查考生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认识,引导考生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认识、分析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

2.以人地关系为主题,全面考查人地协调观

人地关系问题可以让考生认识到人口的数量、分布与自然环境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试题命制可将人口问题与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相融合,全面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引导考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例如,由于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对游客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但同时又具有脆弱性,需要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近些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所带来的问题,如游客数量大、游客不文明行为增多、景区环境污染等,都在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全国Ⅰ卷第42题就以海南三沙市旅游业发展为背景,考查了考生对于旅游景区人地协调观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措施。但其问题设计只有一问,即“说明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当前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不足以让考生思考游客对景区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可对该题的设问进行改编,让考生能够从游客角度提出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并从限制游客数量和规范游客行为等角度作答。

3.以区域发展问题为背景,考查具有时代性的人地关系问题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特点之一,人地关系问题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区域,因此,人地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应重视不同尺度区域存在的发展问题,全面考查考生对区域发展问题的认识,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例如,全国Ⅰ卷近五年对全球及我国东部地区发展问题的考查较少,而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人口较少、产业活动较少,近些年区域发展问题趋于好转,但农村空心化和留守儿童问题急迫;而我国东部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工业化发展较快,成为了生态环境恶化区域,区域发展问题较为严峻。因此,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命制应均衡试题选材区域,评价考生对当下我国及全球人地关系问题的全面认知程度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合理途径。

4.以现实材料为载体,恰当呈现问题情境

在核心素养立意背景下,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试题设计的基本取向必然是考查考生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整合不同地理学科核心素養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特征。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全国Ⅰ卷与浙江新高考卷人地协调观考查试题在设问角度、设问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今后试题设计既要以现实情境材料为重要载体,还要注意控制文字材料的字数,并配以合适的地理图像,做到图文结合呈现问题情境。例如,2016年全国Ⅰ卷第4~6题关于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的试题材料,仅以文字形式呈现,缺少地理图像,不利于考生迅速获取有用信息。因此,可通过增添地图和精简文字,做到图文结合来表现兰斯塔德地区为促进人地协调所采取的措施。

5.完善地理图像的信息与形式

地理图像可与文字材料相互补充呈现情境材料,但是地理图像呈现的信息量要适宜,信息冗余或过少都会影响考生的解题思路。另外,在保证真实性与科学性的前提下,还需创新地理图像形式,使地理图像多元化呈现问题情境。例如,2015年全国Ⅰ卷第36题关于卤虫的试题材料,地理图像较为简略,呈现的地理信息较少。因此,可在原图基础上绘制卤虫主要采集区、城镇的位置与范围,并增加卤虫的图片,为考生评价该产业活动的发展提供依据。

6.采用“主题纵深式”的试题设问

所谓“主题纵深式”设问,是指试题围绕某一主题,通过层层设问,分析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影响,最后提出解决措施的设问方式。通过这种设问方式,可使问题具有层次性和探究性。例如,2014年全国Ⅰ卷第44题围绕“坡耕地切沟”这一主题进行设问,其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因此,可在原题基础上增加此类问题的设问。

作者单位:1.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063000);2.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710119)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设计特点优化设计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基于simulation的医用升降椅参数化设计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
核电厂应急柴油发电机组的运行
巴基斯坦火力发电厂投标阶段总图设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