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棋仁 余茜茜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阅读法对地理实践力的概念、内涵和评价进行梳理与分析,提出地理实践力由三个层面组成: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素养层面以及提出地理实践力纸笔测验评价、表现性评价、自我评价三种评价模式,为有效培养地理实践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研究综述
一、地理实践力的概念
在心理学中,与实践力相关的概念是“实践智力”,最早由Sternberg提出,指的是个人通过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或选择新环境来追求个人价值目标,从而找到个人和环境需求之间最佳配合的能力,可以被称为“街头智慧”或“常识”,与“书本智慧”相异[1]。Neisser将实践智力与学业智力相对应,把实践智力看成是个人对课堂之外问题的认知反应[2]。可见,“实践智力”侧重于实践力的认知功能,把实践力当作一种智慧。在教育学中,与之相关的是“实践能力”,刘磊认为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3]。刘三朵认为实践能力是指主体有目的、自觉地改造客体的能力[4]。可见,“实践能力”强调的是实践力中的动作技能和心理特征。除实践智能、实践能力之外,实践力还应该体现出核心素养的特征,也就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高阶的认知能力、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与态度[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指出: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使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求的能力[6]。可见,“实践素养”强调的是个人内在的品质和涵养。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地理实践力是复杂、立体的,但是一些研究者将“地理实践力”等同于“地理实践能力”有些片面,因为“地理实践能力”不包括实践过程中的兴趣与态度,也不包括实践过程中个体的价值观和情感。笔者认为:地理实践力是个体在利用地理知识去认识环境、解决现实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动作技能、内在品质和认知能力。
二、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对地理实践力内涵进行归纳和拓展,认为地理实践力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1.知识层面
指地理实践中所需掌握的知识,是地理实践力的基础。美国认知心理学家John R. Anderson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7],考察地理实践力,这两类知识必不可少。陈述性知识就是与实践有关的地理学科知识,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气温和降水的知识等,提供了实践对象的基本信息。程序性知识是可以进行操作和实践的知识,如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GIS技术的基础知识等,这些知识是让实践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这两类知识属于智力层面的“学业智力”,是实践力中地理学科属性的体现,可以帮助理解问题、设计方案,最后解释结果,这两类知识都可以通过纸笔测验进行评价。
2.技能层面
指完成实践活动所需要掌握并能运用的技术,是地理实践力的外显表现。很多研究者将其称为“地理实践能力”,通常可以将技能分为一般技能和专业技能。一般技能是在所有实践活动中都需要的技能,是个体共同的需求,包括表达能力,如撰写报告、辩论发言;阅读能力,如阅读文献和报告等;观察能力,如动态、静态和比较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如考察调查活动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专业技能是在地理实践中所特有的技能,体现为操作能力,如地图、罗盘、GPS等的使用;绘图能力,如地图、地貌景观图绘制;地理制作能力,如制作地理模型的能力;地理技术运用能力,如使用GIS、RS分析判读的能力等。
3.素养层面
素养层面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地理实践力的最终体现。张华教授在对经合组织、欧盟、美国的“素养”概念进行研究后,提出素养包括“高级能力”,即人面对复杂问题情境时做出明智而富有创造性的判断、决策和行动能力;“人性能力”,即建立在人性、情感、道德与责任基础上的能力[8]。笔者认为素养层面主要体现在实践动机、实践品质和实践智能三个方面。
实践动机是个体具有地理实践兴趣和实践成就动机。实践动机能让个体将实践内化为自己的需求,让好奇、质疑、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得以发扬,这是所有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也是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实践品质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道德、审美情趣、意志力等良好品质。实践智能是实践素养的最高要求,是在复杂的情境中对实际问题的高阶认知能力,是学生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体现。一方面为情景实践力,即个体在真实情景中运用地理实践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生活中空间方位的确定,回家最短路线的选择,对物候、节气的观察与体验等。另一方面是实践创造力,即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简易的指南针;对“立竿见影”测纬度的方法进行改进等。图1对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作清晰呈现。
三、地理实践力的评价
1.纸笔测验评价
由于时间、场地的限制,可采用纸笔测验对地理实践力进行评价。好的题目可以通过模拟真实场景、精心设问,实现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
例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第1~3题。图2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材料取材于生活中很常见的街道绿化隔离带,而且配上两幅景观图片,让情景更加真实。材料看似与地理关系不大,但是三个设问从不同角度将学生思考引向地理:当地的自然植被;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制约常绿灌木分布的自然因素。通过材料和设问,能够激活学生情景实践力,进入地理实践的场域之中,调动所学地理知识,用掌握的观察、阅读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题目可突破纸笔测验局限,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
2.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一类是学生在完成评价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也就是技能层面和素养层面。评价主要方式是等级性评价,给出一个由高到低的等级序列,并以可测量、准确的语言描述每个等级的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得出相应分数。如表1所示。
另一类是实践任务中所涉及的内容和完成任务的结果,即过程性作业和结果性作业。过程性作业主要有地理实验报告单、地理观察记录表、野外考察日志等;结果性作业主要有绘制的地图、社会调查报告、采集的标本及说明、制作的地理模型等。这些作业可以由学生收集,制作为成长记录袋,学年结束由教师进行检查、评价。
3.学生自我评价
由于教师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直接和间接的观察均有限,就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展示自己在实践中的行为和心理,教师结合其它评价方式,能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自我评价指评价主体根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对自身的各个方面所做的评定和价值判断。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反思,让学生能够自主反思实践任务中的成果与经验,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这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自我评价可以采取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填写,作为评价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Sternberg R J, Hedlund J. Practical intelligence g, and work psychology[J].Human performance,2002,15(1-2):143-160.
[2] Sternberg R J, Wagner R K, Williams W M. et al.Testing common sens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5,50(11):912.
[3] 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21(2): 1-5.
[4] 刘三朵,张冬胜.论实践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9):43-44.
[5]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1):3-25.
[6] 崔允漷.追问“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5):3-10+20.
[7] Anderson J R.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 [M]. Harvard University,1983.
[8] 張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