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俊芳 袁书琪
摘要:本文主要从国家总体建设大方向,国家经济、生态、文化、社会和政治建设发展趋势,解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内涵,践行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期更好进行高中地理课程改革。
关键词:国家发展战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解;践行
近年来,在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各种规划、计划、策划及其践行中,“对标”成为常用话语,即对准各种权威的标准和规范,而这些规则的制定就是依据相应的发展战略的。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大特点,就是更多承担了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的落实任务。这既是地理课程固有的战略教育功能的更好体现,也是对我国地理教育界落实新时代国家意志的更高要求。正因为地理课程固有的优势,虽则前言在文字上千篇一律,但在内容上对于地理课程却有独到的要求。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相应的认知,才能在理解和践行高中地理新課程标准中有相应的担当。
2017年版的高中课程方案及各门课程标准的特色之一,是有一篇篇幅较长的前言。这可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这正是国家发展战略对高中新课程的指引。前言里的广阔视野和深刻思想是课程标准地理学科部分一以贯之的命脉,是学习和贯彻地理课程新标准的根基。高中新课程的最终修订和颁布,正是在党的十九大前后,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有幸吸取了十九大的最新精神。十九大之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十九大后教育部印发了与地理课程关系较为密切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这些教育改革重要文件的内容也渗透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当中。这些都与高中地理新课程落实十九大政治成果密切相关,解读或研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于这些都不可掉以轻心。本文拟从国家“五位一体”建设发展的角度,探讨高中地理新课程对国家战略的响应,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高中少有学科课程像地理课程这样与国家大政方针如此息息相关,如此全面地担负着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任。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地理学科课程功能两方面综合考量,领悟地理新课程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紧迫性,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着眼国家总体建设大方向,把握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根本
理解和践行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必须高屋建瓴,不可陷于具体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对课程改革根本的足够重视。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培训过程中,接受培训的教师,包括一些骨干教师,只是关注地理学科几个核心素养,就像以往分门别类罗列三维目标那样套用四个素养拟定教学目标,或者从片面应试教育的视角分析学业水平的四个等级。甚至以为这样培训才是“可操作”、“接地气”。必须指出,“立地”诚可贵,“顶天”价更高。既然历史已经赋予高中地理新课程重大政治教育使命,一线地理教师也要具备战略头脑,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能顶天立地,圆满履职。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关于地理课程“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表述。地理科学,尤其是自然地理学,似乎是“没有国界”的,但地理科学的运用、运用地理科学的人是有国家的。“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似乎西方喊得很响,还借此打压发展中国家。事实上,西方转嫁生态危机未能完全如意,就露出了生态承诺“退群”的真面目。所以,只有地理教师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地协调观,才能“从地理教育的角度”正确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区域性,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所界定的地理课程两大课程性质之一。区域认知,又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所凝练的地理学科四项核心素养之一。由此,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所概括的基本理念,最终形成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而言,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新增了“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的内容要求。从地理课程的角度,必须认知国家战略发展重点地域。其实,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立德树人与应对高考不但不矛盾,而且还是相互促进的。近年来,地理高考一直设置国家战略发展重点地域的地理情境。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作区、南海大湾区等经常出现在地理高考试卷上。仅2017年江苏卷,就将雄安、浦东新区和最为成功的特区深圳作为一道题的情境设置。地理教师,尤其是女教师,对于与时俱进的政治地理、兵要地理、经济地理等情境,尚不够熟识,除了高校地理教师教育专业应当开设或加强相关课程外,地理教师培训也应当加强知识更新的培训。
二、着眼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趋势,改进高中地理课程区位理论与案例
新时代中国特色经济建设的发展趋势,正是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经济地理内容、地理区位理论及案例,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就必须与时俱进地跟进。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课程新增了“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的内容要求,原有的“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扩充为“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从地理的角度,由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入手,通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两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新时代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的决策教育上。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上述结构的调整,高中地理课程区位理论的应用及案例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从注重成本的韦伯工业区位论,转向注重效益的廖什市场区位论、注重科技文化等非经济区位论等,其实多年来地理高考一直在设置和应用这些区位理论及其实践的案例,甚至早在多年前全国卷就在一道试题中设置了多种区位理论应用情境。诸如2016年全国卷中产业转移、2015年全国卷中中资企业“走出去”等试题,区位因素超越各种现行教材的例子屡见不鲜。近年来,高校地理教师教育专业的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主干课程的经济发展内容已有不少重大更新,而广大在职地理教师,甚至资深地理教师,倒是面临再学习的问题。教师培训及培训教材建设,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三、着眼国家生态建设发展趋势,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生态教育实用性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震惊世界地快速长足发展,生态建设也被国家明智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继“发展是硬道理”之后的国家第二项重大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青山绿水”思想推动国家发展由量向质转型提升,保持在世界上较快增长的同时,保育修复生态,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生态建设是地理课程大有用武之地的领域,也是高中地理课程修订变动最大的领域。高中地理的课程性质,明确写进了“建设美丽中国”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选择性必修课程2将原先比较笼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落实到“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脆弱区”、“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等现实情境中,提升了人地协调观素养落地水平。从地理空间角度讨论“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从“对区域地理环境”提升到“对区域发展”,大大扩展了综合思维素养培育的空间。同样的生态教育目标改革,也贯彻到环境保护选修课程之中。这门课程的纲要,从宽泛理论到具体实用,几何全部变动。高中地理课程体系,还增加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择性选修课程,将资源、环境直接与国家安全融合,且落实到具体的资源、具体的环境问题上,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水平构成更加丰富。地理高考中,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题出现频率很高。例如,早在2014年的全国卷中,试题就已经涉足氮循环,而碳氮循环正是当前生态问题的实质之所在。
四、着眼国家文化建设发展趋势,加强高中地理课程文化功能构建
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打下深厚基础之后,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新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发生根本变化,从物质需求转向文化需求。同时,文化繁荣也倒逼经济发展的科技文化贡献占比增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文化自信也涉及政治建设,国家也要求在中考、高考中加大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考查的分量。高中地理新课程,也同其他课程一样,加大文化内容建设力度。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从“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改为“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增强了对文化本身的关注。旅游地理选修课程,从世界遗产的重要价值改为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和方式,增强了文化建设的参与性和行动力的培养。近年来,地理高考文化内容增多,特别是文化本身内容增多,引起不少地理教师的不适应。作为地理高考范畴的旅游地理,考查的角度过去多旅游地理区位,近来从文化结构角度命题,暴露出地理教师的弱项。例如,2017年全国卷,考查我国村民生活对于旅游业的作用,居然考倒了一批师生,这是不正常的。除了高校教师教育专业文化地理课程要加强外,地理教师培训要专门设置文化地理课程。不然,不能适应高中地理新课程中旅游地理选修课程较大幅度的修订。例如,从旅游景观的特点及其成因,改为旅游资源的成因和价值,上述试题也就是考查活态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与价值的。地理教师比较熟识物质经济的构建,不大了解文化、非物质的服务业的构建,这是今后越来越需要做的事情。
五、着眼国家社会建设发展趋势,关注高中地理课程社会民生地理机理
国家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就有条件也有需要加快社会建设。国家一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人民服务。国家社会建设在地理课程的体现,有民生的改善、减灾救灾、城乡建设、相关的社会政策等。高中地理新课程,增加了重污染天气及其治理、人口和居住小区的区位因素、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城镇化的利弊、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之间的关系、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北斗等卫星導航系统定位和路径查询等内容要求。这些内容贴近社会建设。地理高考贴近民生和社会建设的试题不少。例如,全国卷有2013、2015年宜居城市,2016年美丽山居村落,2014年绿色粮食、2013人口政策等的情境。以往高中地理课程侧重宜业,现在正在向宜居转化。因此,地理教师也要学会关注民生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宜居宜业的区位因素。
六、着眼国家政治建设发展趋势,担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
政治建设,是国家建设体系中高屋建瓴的建设领域。既基于其他建设的进展,又引领其他建设。我国正处于发展建设的转型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政治建设至关重要。高中地理新课程内容改进的最大领域之一,就是政治地理加强力度很大。与初中地理一脉相承,加强了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国策教育,这些课程领域也是地理高考年年命题的取材领域。例如,先行地理高考改革的2016年浙江卷,就设置了人口、土地两大国策的问题情境。国家政治建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体现最多的,是国家版图意识培养的内容要求。必修课程系统新增“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等内容要求,选择性必修课程提出“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等要求。海洋地理选修课程,除了原有的“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政治地理概念外,还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增加了“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概念。对于这些概念,原来只要求“区别”,现在进一步要求“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培训骨干地理教师时,不能区分领土与领陆、领水与领海、内水与内海等政治地理基本“概念对”的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不在少数,可见政治地理有巨大的地理教师培训空间。更不要说高中地理新增政治地理选修课程,其内容体系除了一些理论外,堪与高校政治地理学课程相比。可惜目前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设置政治地理学课程的为数甚少。近年来,以我国台湾、港澳、钓鱼岛、南海等作为地理中高考命题地域情境的试题不少。至于世界政治地理热点地区,则是多年来地理高考常用命题情境地域。“一带一路”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合作地域,其空间范围还在持续扩大。基于中国智慧提出的协调世界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了高中政治地理选修课的内容要求,从“一带一路”中选用高考命题的地理情境,空间广阔,乃至近年来语文、思想政治、历史等学科的高考试题也经常运用,有效推进高中课程融合的课程改革。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中至关重要的地图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地理教师理应成为这方面的表率。高校地理科学教师教育专业普及政治地理学教育,广大地理教师补上政治地理学素养短板,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与“十九大”报告13个部分中的9个部分息息相关。由于高中地理课程的政治性、现实性、现时性、实用性、实践性,国家发展战略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历史地、客观地、具体地落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认真地从国家发展战略着眼,努力学习和理解高中课程新方案及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提高自身“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素养,有责任感、有担当地践行高中地理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