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变化

2018-07-12 10:40刘善娜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草图直角圆锥

刘善娜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奉化区实验小学)

【教学时机】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学习之后。

【教学过程】

一、回顾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1.看式子画图形。

看着 3.14×32×4÷3=37.68(平方厘米),请你描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圆锥?

2.请画出这个圆锥以及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草图并标注相关数据。

【设计意图:从式子想象图形,进一步掌握与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基本数据。】

二、三角形旋转,构成圆锥

1.要使三角形旋转形成圆锥,必须是什么三角形?以哪条边为轴旋转?

想象、描述、作图: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为轴,另一条直角边为底面半径。

师:以哪条边为轴,体积更大?为什么?

师:如果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4,另一条直角边为3,试着求出这两个立体图形的体积。

小结:以较长的直角边为半径,得到的体积更大。

【设计意图:想象和描述是空间观念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多让学生经历想象、描述、作图的过程,并通过草图,掌握图形的特征。】

2.如果是以斜边为轴旋转,会形成什么图形?想象、描述、作图。

问1: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4,一条直角边为3,则斜边为5,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问2:能试着先确定思路吗?

画截面图,标注数据→尝试

讨论:先求半径,再设高为x和(5-x)。

(视学生解答情况进行引导)

小结:上下两个圆锥等底面,因此两部分的“高”可以融合。

【设计意图:以斜边为轴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难度较大。但是拓展一下,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草图去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三、圆锥和圆柱的关系

1.画等底等高的一对圆锥与圆柱。

【设计意图:学生到了六年级,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而且学生又有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变化经验,因此圆柱和圆锥的变化不再借助具体的数据,而是通过直观感知来确定“大小”。】

2.画等底等体积的一对圆锥与圆柱。

(1)学生尝试画。

(2)呈现正确作品,交流。

问:圆柱的高度,你是怎么确定的?

充分交流,多种思考角度:

①体积公式数据推理。

根据题意,可知Sh柱=Sh锥÷3→h柱=h锥÷3

(3)呈现画错的作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错误。

【设计意图:确定圆柱的高度,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难的。因此需要多角度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变化”。】

3.画等高等体积的一对圆锥与圆柱。

(2)学生上台展示,说理。

交流的核心问题:圆柱的底面大小,你是怎么确定的?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确定高”的经验,“确定底面”教师就可以放手由学生来展示、说理,多角度表达自己的理解。】

4.跟进思考。

试着填一填“等()等(),圆锥()是圆柱的()”。

小结: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等底等体积,圆锥高是圆柱的三倍;等高等体积,圆锥底是圆柱的三倍。

追问:为什么后两种情况“等体积”时,作为“弱者”的圆锥的“高”和“底”,反而是圆柱的三倍了呢?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印象中,圆锥是“弱者”,他们会习惯于回答圆锥的()是圆柱的三分之一。通过草图绘制,使学生从抽象的变化感知走向具体的大小感知。】

四、全课总结(略)

【教学建议】

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学生不难掌握。但一旦逆向,如变成“等体积等高求底面积”的情况,学生就会混乱。在画图过程中,要把握好几个点:

一、掌握画图技巧:“底”和“高”能直接画,要先画好

“等高”“等底”是可以直接用草图表示出来的。如画一对“等底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等底,就先画两个小椭圆,很快能画好。但是“等体积”怎么画呢?学生会发现接下来要画的只能是“高”了,“底”配上“高”才有体积。画“体积”其实是一种间接的画,需要推算,要晚一步才能画,要让学生先有这样的基本认知。

二、重视错例分析:“体积”推算,多展示交流错误

如上所述画一对“等底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画体积”相对较难,因此不仅要允许学生出错,还要呈现错例,分析对比。学生很可能在画出“等底”后又画了“等高”。画的时候,学生会出现混乱、画错高度,可一旦图形真的画出来后,他们也会发现这是“等底等高”,那“体积”一定是圆柱的大,能认识到自己画错了。毕竟学生对“尖尖的圆锥比较小,圆筒般的圆柱比较大”的直观感知是充分的。这是一种正向验证,也很有价值。

三、体现画图优越性:让学生关注到“1”与“3”的清楚呈现

当学生能够“正向验证”,将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画出“差异”时,要将“差异”量化,尽可能清楚地表现出1∶3的关系,让学生画图之后就知道问题的答案,感受到作图的优越性。

猜你喜欢
草图直角圆锥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SolidWorks二维草图的绘制经验与技巧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多少个直角
巧用“一线三直角”模型解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化归矩形证直角
建立表象感知属性
——《认识直角》教学片断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