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问题解决过程初步构建数学模型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实践与反思

2018-07-12 10:40:40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犀牛路程本课

蒋 炼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淘金山小学)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79页。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电脑出示电影《疯狂动物城》的三个形象:兔子、狐狸和犀牛。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几位大明星!认识吗?它们来自哪里?谁来介绍介绍?

生:它们是来自电影《疯狂动物城》里的兔子、狐狸和犀牛。

二、问题引领,建构模型

1.问题1:比比谁最快。

师:动物城每年都要举行运动会,猜猜,谁跑得最快?一起来观看几场比赛就能找到答案了。

师:三个好朋友公务繁忙,总凑不到一起。第一场将要比赛的是狐狸和兔子。比赛规则是,都跑4分钟,看谁跑得快。

电脑模拟比赛1:兔子和狐狸的比赛,都跑4分钟,看谁跑得快。

裁判:兔子跑了280米,狐狸跑了240米,胜利属于兔子。

电脑模拟比赛2:狐狸和犀牛的比赛,都跑240米,看谁跑得快。

裁判:狐狸跑了4分钟,犀牛跑了3分钟,胜利属于犀牛。

师:两场比赛过去了,你有什么发现?谁最快?

生1:两场比赛狐狸都输了,狐狸跑得最慢。

生2:第一场比赛,时间相同,比看谁跑的路程多;第二场比赛路程相同,比谁用的时间短。

生3:兔子和犀牛时间不同,路程也不同,再比一场就知道谁更快了。

生4:不用再比了,算一算就知道谁最快。

师:不用比也能知道谁更快吗?请把想法在作业本上画一画、算一算,也可以和同桌说一说,不比赛,谁更快?

学生尝试解决,交流汇报:

方法 1:兔子:280÷4=70(米/分)。

犀牛:240÷3=80(米/分)。

比较:80>70。

结论:犀牛跑得最快。

方法 2:每分:240÷3=80(米)。

犀牛 4 分:80×4=320(米)。

比较:320>280。

结论:犀牛跑得最快。

师:两种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生:通过比兔子和犀牛每分钟行的路程,就能知道谁最快。

2.问题2:什么是速度。

师:现在冠军已经揭晓了。三个好朋友在比比谁最快的时候,只要比每分钟行的路程就能知道谁最快。像这样每分钟行的路程,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速度。什么是速度,速度与什么有关?跟同桌说一说。

生1:速度就是走路的快慢。

生2:在汽车的里程表里能看到汽车行驶的速度。

师:我们刚才已说到,像这样每分钟行的路程就是速度。比如狐狸每分钟行60米、兔子每分钟行70米、犀牛每分钟行80米。速度与什么有关?

生: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生:在刚才算每分钟行的路程的时候,我发现,路程÷时间=速度。

师:正因为它们有这样的关系,所以速度的单位名称也是由这两个单位组成的,读作米每分。

师:像这样每分、每秒或每时行的路程,也就是相同单位时间行的路程,就是速度。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为:速度=路程÷时间。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速度,你知道吗?

(1)估一估、填一填、议一议。

师:在生活中,速度是一个常见的量。比如,走路上学,体育课上跑步、骑车,放学的时候坐爸爸妈妈的小汽车等等,它们速度大约是多少?你知道吗?

师: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先估一估、填一填,还可以跟同桌议一议。完成这张表格。特别提醒单位名称是千米/时。

(2)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师:说说你是怎么估的?

生:我经常坐汽车,所以我知道汽车的速度大约为60千米/时,而骑自行车肯定比汽车慢,所以就写了30千米/时,而跑步就再慢点,速度大约为15千米/时,走路最慢,大约为5千米/时。

师:根据我的生活经验,我也得到一组数据,四年级学生走路的速度大约在4千米/时,跑步的速度大约为走路的2倍,骑车大约可以达到3倍,至于小汽车,如果是市区,应该在 50~60 千米/时,如果是在高速公路,最高可以达到120千米/时。

(3)感受过程,体验速度。

师:光看数据好像还是看不出到底有多快,我们来体验一下,4千米/时到底有多快?

师:咱们教室讲台的宽度大约5米,一个来回大约是10米,请一个同学用上学走路的正常速度走一走,计算需要多长时间?

学生体验,教师计时10秒。

计算:10秒走10米,相当于1秒走1米;1分=60秒,走1分可以走60米,1时=60分,可以走 3600米。3600≈4000,4000米=4千米,这个同学走路的速度大约是4千米/时。

2.交通工具的速度,你知道吗?

师: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你知道吗?

师∶我国最新研发的高铁“复兴号”,最高时速可达400千米/时,被称为中国速度!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中型喷气式客机C919,试飞平均速度大约为10千米/分;神州十一号飞船最低速度为7.9千米/秒,被称为宇宙第一速度。

3.自然界的速度,你知道吗?

师:还有没有更快的速度?一起来了解。

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光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0,0000千米/秒。所以电闪雷鸣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四、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师:我们今天研究了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路程、时间和速度,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学现象,但对这三个概念缺乏理性思考的经验。本课旨在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建立三者的概念,理解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纵观全课,创设了一个大情境,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贯穿在四个基本环节中。

《疯狂动物城》是学生喜欢的动画片,鲜明的动画形象深入童心。两场比赛,比比谁最快?学生身临其境,时间相同可以比路程,路程相同可以比时间,但是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时候,可不可以不比赛也能知道谁快谁慢?这也是本课的第一个大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他们发现,比每分钟行的路程也能比出谁最快,进而引发本课的第二个大问题:什么是速度?

课前,教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得知,什么是速度,学生只是隐约感知与快慢有关。正因为有了第一个问题的铺垫和引领,使得速度的概念建立水到渠成,学生计算的过程也已经呈现出了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做的只是梳理和归纳。

数学与生活总是紧密联系的,概念的建立和模型的初构只是为学生打开了走向生活的一扇门。生活中,速度无处不在。本课设计了让学生估一估、填一填、议一议的环节,来感知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速度。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只要从生活经验出发,能合理解释就值得肯定。

比如有的学生想到,自己曾经跟爸爸妈妈从深圳到广州开车用了2小时,还了解到深圳与广州的路程大约是120千米,既然速度是每小时行的路程,那么汽车的速度应该就是60千米/时,骑自行车会比汽车慢,所以自行车的速度大约为30千米/时,依次类推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最后,教师用自己的一组参考数据,使学生了解到原来一般人走路的速度可以在4千米/时。然而在生硬的数据前,学生的感觉仍然是麻木的。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参与的活动,走一走,体验4千米/时是怎样的速度,冰冷的数据马上有了温度。在结尾处,介绍一组中国制造的中国速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交通工具的认识,更是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雷电知识的数据,拓展了学生的自然知识,也感受到身边无处不在的速度。

猜你喜欢
犀牛路程本课
求最短路程勿忘勾股定理
小犀牛的梦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多走的路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成长(2020年3期)2020-05-27 03:45:44
多种方法求路程
走的路程短
暴脾气的犀牛
犀牛哥哥道歉
“犀牛”曾经比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