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杰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中心医院骨外科,山东 东营 257400)
股骨颈骨折属于常见骨折,患者多为老年人群,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明显影响。诊疗过程中发现,由于高龄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定程度上可对内固定效果产生影响。本研究选取5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对其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比较,现做详细报道。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至2016年11月5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所选病例均满足股骨颈骨折相关诊疗标准[1],符合手术相关操作指征,且患者能够自主沟通。数字随机法分组,观察组(n=26)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70~80岁,平均年龄(75.93±3.47)岁。对照组(n=26)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70~80岁,平均年龄(75.68±3.66)岁。2组所选病例病情明确,纳入标准:①70岁或70岁以上者;②能够配合临床诊疗工作者。2组临床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①合并器质性病变者;②多种因素导致中断治疗者;③合并肝肾功能、心肺功能严重损伤者;④无法配合临床诊疗者;⑤合并其他心血管严重疾病者。
1.3治疗方法:①观察组: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前对高龄患者手术操作指征进行评价,无问题后开展手术治疗。常规消毒铺巾后行硬膜外麻醉处理,取后外侧入路,切开皮肤,并对臀中肌前端位置进行牵拉,操作者严格按照程序切开关节囊,切断股骨颈断,协助患者取出股骨头。观察充分显露后,清理髋臼,结合髋关节形状,正确选择金属杯钉入髋臼中,注意保证钉入角度的合理性。利用2~3枚螺钉进行有效固定,扩髓处理,置入假体柄,做好后续处理。②对照组:实施股骨头置换术,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取侧卧位,确定外侧端切口,常规切开皮肤,分离皮肤组织,注意操作时不要伤及筋膜。暴露骨折断端,取出股骨头后,对股骨颈残端进行整修。一般情况下,留1.5 cm左右的股骨颈。常规行扩髓处理后,将股骨头安置其中。
1.4评价指标: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采用VAS量表对2组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分,取分0~10分,分数越低说明疼痛感越轻[2]。与此同时,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做好详细记录。
1.5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采用χ2值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手术效果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症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62%。χ2值检验结果显示,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1 2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表1 2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引流量(mL) VAS疼痛评分(分)观察组(n=26) 92.64±19.58 319.85±80.63 263.56±74.74 4.47±1.41对照组(n=26) 60.58±15.52 206.63±63.78 163.62±52.71 7.42±2.56 t值 8.524 16.327 18.424 6.215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高龄患者手术耐受性较差,不仅显著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同时也使患者面临较大治疗风险。为进一步控制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应正确为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方法,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完善的诊疗方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现阶段临床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方法,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权威文献[3]报道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及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多,且可显著增加术后引流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此种术式切口较小,且需要特殊器械,可一定程度增加手术时间。与此同时,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症组,并发症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34.62%),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通过上述分析证实,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控制术后并发症、缓解术后疼痛上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且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大,但是术后并发症较少,且能够显著减少并发症,对保证患者预后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未对2组患者长期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应做好随访工作,在后续临床研究中加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