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艾琳 王嘉麒 蒋敏 周妍沁
摘 要:创新驱动发展,新零售的提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息息相关。当前,高校贸经专业教育中存在对新零售的认知不足,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偏差、课程设置老化、教育思想和制度落后等难题。本文研究认为,以上难题的解决思路需扎根于育人为本、独立自主学习的理念、营造合理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理论结合实践的师资队伍、打造与社会接轨的课程体系等措施,以构建合理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助力人才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
关键词:新零售 双创教育 创新 创业 贸经专业 课程建设 育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4(c)-185-03
1 新零售要义
1.1 新零售模式的特征
1.1.1 新零售具有符合定义三大特征
(1)以心为本,掌握消费者需求的关键是数据,数字技术发展迅猛,技术行业日新月异,可以不断贴近消费者的内心需求,达成“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最终目的
(2)零售二重性:即由二维思维产生的理想零售中,商品、消费者以及零售主体同时具有物理性和数字性,从而跨入二维思考下的零售新时代。通过数学和物理的逻辑推导,使企业内外的流通成本可以无限趋向于“零”的理想状态,最终优化并重塑价值链。
(3)零售物种大爆发:指通过在餐饮业、旅游业、科学技术等行业中衍生出新形态的零售模式,培养出零售业的新品类,将零售推广到每一个人与自然人的新形式。
新零售的产生是依据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需求的提高等诸多原因而产生的。从科技这方面来说,大数据库、云服务等新型网络商业媒介逐渐被推广运用,智慧物流等互联网业务也开始进一步创造经济价值,推动了全球化3.0进程;而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大数据库使消费者能更全面快速地购物,也能更好地享受个性化的服务;从行业这方面来看,网购的逐步升温对实体零售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限制了实体零售业的发展,实体零售需要寻找新的渠道来打破这一格局。
新零售通过前台对场景、消费者、商品的分析,中台新营销、新市场、新流通链、新生产模式的构建,后台对数字基础设施、人工智能、3D/4D打印技术的开放,搭建未来零售的新形态。
1.1.2 新零售主导的零售新形态与价值链创新
新零售主要打破货—场—人结构,打破经验产品组合,推式供货,计划生产的经验供货方式,打破线上线下割裂的分渠道局面。并通过成本的降低、无限逼近消费者内心需求,最终实现“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孵化多元零售的新形态与新物种。因此,发展新零售为主导的零售新形态推动我国产品价值链创新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曾发表观点,利用专业化技能与活动有效克服商品流通中时间和空间的矛盾是商业的一个重要职能。新零售主导的零售新形态是柔化生产与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这种零售新形态克服了价值链中生产与销售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矛盾。
(1)新零售主导的零售新形态克服生产和销售时间上的矛盾。从市场供求角度来看,市場需求总是在不断变化中,产品供给对于需求作出反应则具有相应的时滞性与盲目性。需求的变化相对快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和市场的有效信息,从而大大影响了厂商配合市场需求调整规划的效率。
零售和生产不能分开,过去是分开的。市场上卖什么东西,生产什么东西,生产多少,何时生产,和零售紧密结合。在新零售主导的零售新形态下,制造端的人都在思考和零售端的结合。零售配合柔性化生产,通过大数据确定消费者的全息清晰画像,并配合消费者需求的改变,高效调整供给,力争克服价值链环节中生产和销售的时间上滞后的效应。
如果企业的柔性化生产能力不够,就必须备大量的库存满足市场需求,库存是对需求不确定的保护。提高企业的柔性能力,努力克服生产和销售上的“长鞭效应”和“摆钟效应”,真正实现消费方式逆向牵引生产变革,实现新物流消减库存,减少囤货量。
(2)新零售主导的零售新形态克服生产和销售空间上的矛盾。新零售主导的零售形态构建了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这有利于克服价值链生产和销售活动空间集散的矛盾。例如,本地品牌产品线下营销在外地销量远低于当地(烟酒类产品此类情况更为严重),采用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可以保证本地销量的前提下,提高外地的销量,打破地域分割。
(3)新零售主导下供应链联盟促进价值链创新。第一,加强价值链核心环节的竞争优势。新零售主导下,打破了原本各环节间的隔阂,将供应、制造、物流等环节进行整合,实现零售新形态,将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重要优势更好的体现出来,节约生产商和消费者的交易时间和费用。第二,变革价值链设计与营销活动。新零售主导下,零售新形态结合大数据技术,变革使供应链中的交易方式得到了创新,同时变革了营销方式和设计等。
2 贸经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2.1 国家层面的需要
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这意味着进入了工业4.0时代。党和国家指出,创新是发展全局的核心,要将创新观贯彻落实在所有工作中去。全国高校开展的双创教育是助力人才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需要。
2.2 高校层面的要求
经过近20年的高校扩招,大学的含金量降低,招生数量激增、师资力量紧缺,缺乏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双创教育方面能重视不足,使得创新人才未被发掘。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增长,但生存率极低,发展受阻,或创意含量不高,这些问题也有待突破。因此,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是加大改革力度并建设落实双创教育。培育人才是高校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培养一批知识技能卓越、引领时代前行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开展双创教育要破除应试教育的限制,以素质教育为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在社会中,非985、211的学校毕业生,也普遍面临着社会各方面的不认可,这也倒逼高校补足教学改革中的短板,鞭策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潜力,发掘学生的长板。
2.3 个人层面的要求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在互联网全面渗透学习、生活的情况下,能够不断接触到新鲜事物,开拓了眼界,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但脚踏实地、不畏挫折的精神还有待磨炼。知识碎片化以及时间利用效率不高,缺乏系统的专业的知识积累,也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找工作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更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是选择考研和出国,而是被动考研和出国。一方面是因为大学学历含金量降低,很多大学生毕业不但不能做到活学活用,更甚所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大学期间没有获得一技之长,所学知识与实践相差甚远。为改变现状,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自我教育,吸收知识和经验,将其内化,从而加强自身的辩证批判思维、塑造独立人格、自由的灵魂和创新进取精神,还要将其外化,形成与他人合作交流、聚合力、顺应力等能力。这些是创新人才的品质和能力要求,也是在社会潮流中立足的根基。
3 贸经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难题
3.1 创新创业环境差,大学生主动性欠佳
受限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体系的影响,在社会、集体、家庭等多方面,大环境对大学生的创业创新容纳程度有待提高。大学生在社会环境中接受到的赞赏来自于高薪酬、高技术和高职位,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在走投无路下的自寻出路,十有八九是赔本买卖。从文化环境看,文化认为大学生进修硕士、考取公务员、进国企等是优先选项,而创业的行为并不受到支持和理解。从政策环境看,我国出台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关政策重宏观轻细节,重扶持轻规划[2]。从家庭环境分析,除了小部分家境殷实的家长支持并放心子女创业,大多数家长仍是忧心忡忡,看到社会上的创业公司屡屡战败狼狈退场,认为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创业缺乏竞争力,生存率低,担心失败;更有些家长受传统思想禁锢,认为工作最好是“铁饭碗”,而自主创业是一条弯路,从根本上否定了创新和创业。
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普遍受限于应试教育,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没有体现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到了大学生阶段,自然也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自觉性。没有了挑战权威和改革创新的精神,以至于大学生在创业的洞察力、勇气和信念等方面不足。
3.2 双创教育理解不足,教育方式较单一
笔者认为,双创教育并非能在课堂教授习来的,创新和创意源头在于学生,这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当前众多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缺乏系统框架和对教育新模式的探索。此外,有些高校的双创教育夹杂了功利因素,将创业理解为缓解就业压力,侧重于学生就业,而不重视创新创意这一核心内容。随着校园内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等大赛的举办,越来越多的同学对参加各种比赛跃跃欲试,但很多同学是为了比赛获奖而先报名参赛,再绞尽脑汁想出个创新创意,更甚有学校学院为了完成一些指标,强制学生参加比赛,而那些真正是自己有了创意,想创新创业的同学,寥寥无几,有勇气想把创意发展成事业的同学则少之又少。这是校方和学生从根本上对双创教育的误解,也是众多大学生创业项目难以生存维系的根源。
3.3 学生自身欠缺特质,创新创意难有头绪
作为学生的角度来看,读大学,功利性依然浓厚。经历了十二年义务制教育,大多数的受教方式都是“填鸭式”“逼迫式”教学,学习为的是做对那个标准答案,在大学课堂上也还能见到有老师讲课是为了学生足以应对考试。四年中,学生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忙碌,但缺失的是个人意识觉解的过程。个人意识尚未觉解,如何去探索学习和发散性思考?这样的教育制度下,一大批学生学会了“听话”,按部就班,随波逐流,却始终欠缺个人的特质。好的创新创意源于一个个独特的想法和价值主张。大学校园中学习课程知识十分重要,学习结合实践也很重要,但这不应该掩盖其中也需要有一部分如同象牙塔一样,容纳各种各样多元的文化,大多数情况下,新想法新创意都是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迸发的,“批量生产”和千篇一律的思想无法迸发出独树一帜的创新创意,更不用说可以生存下来的创业了。
3.4 课程设置缺乏时效,與时代变革相脱节
在互联网十分发达的今天,大学课堂上的课程设置显得越发缺乏时效。现代信息技术如今已经非常发达,在社会上和生活中早已广泛应用,但目前还并未真正运用到辅助教学中,应用范围很小,老师和同学都没有重视这方面的新发展新技术。启发式和情景式是双创教育中的重要因素,能够最大程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式学习,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另外,双创教育不可缺少的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时代变革,包括国内和国外的时讯变革与模型分析结合,探索现实中的理论依据等,更需要引领学生探索的应该是创业方式的探究。
3.5 考核方法较死板,“知识型”创客稀缺
学校双创课程的结业考核大多是每个学生上交一份创业计划书,不管有没有想法的学生都闭门造车,创出一份业。这样的双创课程有些像一个批量生产“创意”的工厂,这种炮制的考核方式在学生看来,本身是不合理的。另外,创业园、校企合作等项目并未发挥其真正的培养效果,入驻创业园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有很多含金量不高的“创业”,例如开个缺乏新意的复印店、炒酸奶,牺牲了学业不说,更是走上了伪创业的歧途。在专业课程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时,很容易出现三分钟热度之后便江郎才尽的情况,导致有些“创业”名存实亡,最常见的是“xxx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的项目更是往往不知企业在何处,远没有达到培养和实践的效果。校企合作、教育改革、学生意识和素养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创新培养依旧只是流于形式。
4 贸经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难题的思考
4.1 创新驱动发展,强调育人为本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是重要因素和核心因素,人才的建设离不开大学的土壤。因此,应理清思路、创新模式、科学布局,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3]。在双创教育中,引导学生寻找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善于协作、不断进取、坚持不懈的精神。
4.2 营造校园文化,重视个性发展
高校不可忽视更加不能回避的问题是缺乏创新型人才和知识型创客,需要打造创新文化的先锋队伍,建设渴望创造、力求卓越的双创文化,并使之与校内教育相匹配,引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在精神文化层面,要将“创新、创造、创业”等时代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及校风、学风建设之中[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自由表达。在物质文化层面,改变校园千篇一律的格调,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土壤和空间,支持不同的社团文化,倡导多元化。
互联网释放了我们的个性,无数平台都在崛起,“平台结合个人”这种新结构正在催生出大量自由职业者,发挥“长板效应”开始创业。前提是,个人需有“长板”。自由、平等、多元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因此,高校要改变千篇一律的做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自由、平等、多元给予每一位学生,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
4.3 调整师资队伍,结合理论与实践
对教育来说,师资力量极其重要。大学生需要专业方面过硬但不照本宣科,实务方面经验丰富、见闻广博,有创新意识的师资力量。教授也应走下“神坛”,与各界代表性的创客交流,接受瞬息万变的社会新动态。同时,鼓励他们深入行业考察,促进观念更新和教学能力提升,更使得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另外,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邀请或成功或失败的创客回母校开办讲座,传授经验,对创业项目进行指导。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给予学生实质性的帮助。利用校友资源开发学生的潜力,双创教育的效果会得到提升并产出惊喜。
高校内的双创教育需注意的是,实践体系不仅包括行动和成果,也包含了对时代变革的关注和把握, 強化双创教育实践属性,杜绝闭门造车的误区,把握时代新方向,激发学生的新思考、新尝试,可使双创教育取得效果上的提升。也应该改变“立马见成效”的思想,盲目追求双创方面的实践和成果也会使双创教育陷入误区。
参考文献
[1] 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2] 钟汝能.转型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学术探索,2015(4).
[3] 刘炯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人才培养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
[4] 刘芳.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模式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