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术性普通高中的实践路径

2018-07-11 06:10邵迎春
人民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术性学术课程

邵迎春

宁波中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办学之始即主张“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陶成英俊子弟,以开风气”。学校始终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蓄、民主治校、与时俱进”的办学精神,培養了中国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第洲人屠哟哟以及包括11名中国两院院士在内的各类杰出人才。学校百年的办学成绩充分证明,学校具有良好的研学传统和教学风气。正是基于这一历史传承和现实基础,学校将建设学术性高中作为发展的定位,从整体上探索普通高中学术性发展之路。

博学与创新:厘清学术性高中的内涵

学术性高中最早起源于14世纪前后英国创办的文法学校和公学,以文法和修辞学等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课程著称,被认为是英国社会培养精英最好的中等教育机构。[1]美国的私立高中占学术性高中的很大份额,像美国印第安纳州学术高中就是一所以研究为特色的升学导向的高中,学校要求教师以更多的时间辅导学生做研究,进行研究性学习。[2]芬兰罗素高中是享誉世界的学术性高中之州,“学术化”不仅体现在学校氛围中,也体现在学校的管理特色和培养模式上,特别是学术性课程设置和教师群体。[3]经过“宽松教育”后,日本实施“都立高中推进计划”,为学术性高中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4]学术性高中基本上成为高水平高中教育的代名词,是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一种类型。

虽然学术性高中在国内近年方才兴起,但已开始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概念和内涵认识。有研究者认为,学术性高中是将学术作为一种“性质”加以内化并渗人学校师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每个环节。从本质上说,学术性高中是在高中教育阶段,以学术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增强学术素养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培育人才目标的新模式。[5]

与以高学费为手段提高入学门槛和控制阶层流动的他国学术性高中不同,我国的学术性高中是这样一种类型的普通高中学校:面向整个社会,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专业需要,通过倡导人格完善和学术通达相统一的“品学共融”的学校学术文化,开展符合培养学术型、创新型人才要求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学术型、创新型人才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平台,将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统一于为国家、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术思维的各行各业专业人才这一办学使命。

要建设一所学术性高中,需要从学校整体规划、课程建设、教学变革、师资培养、学校管理和文化营造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和探索。

学术定向:学校共同体的发展愿景和办学使命

任何制度的建立和探索都需要一个长期规划的过程,对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整个社会来说,学术性高中是一个新事物,其内涵、价值、运行模式、实际成效等需要一个逐渐明晰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校在建设学术性高中之初就要形成清晰的发展愿景,通过系统调研、专题研讨、基础分析、价值共享等文化弓}导行为,使建设学术性高中成为学校共同体,包括校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和家长等群体关于学校发展目标和状况决策的价值共识。

在确立学术性高中发展愿景的基础上,学校要进一步形成相应的办学使命,并制定以此为发展目标的长远规划,对未来较长一个时期内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和行为决策作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宁波中学在确立建设学术性高中的发展愿景后,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提出了以下办学使命:

就校长和管理人员而言,凝练学校特色,建设学术性高中,为区域教育发展引路。创造优质高效的管理体系,在提高教育资源整合效率的基础上,深度开发和引进新资源,围绕学术化这尸中心开展各方面工作,积极推进学术性高中建设,探索宁波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新路径。

对于学校教师而言,营造学术文化,为个人和教研团队学术发展助力:学校要营造激励教师学术发展的文化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和建设功能齐全的教师学术中心,发展每一位教师的学术指导能力,使其成为自身学术发展的经历者。

浸润学术课程,为学生学术人生奠基:学校要开发系列学术课程,提升学术课程的系统性、规范性和高端性,并改进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学术课程熏陶,让每个学生有良好的学术功底,让每个学生有对某一专业领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有某一领域的学术专长,让每个学生有符合自身发展的学术人生规划。

智、意、趣:构建三位一体的学术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建设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性高中,首先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体系。有研究对美国排名前100位公立学术性高中的使命陈述进行分析,认为学术性高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大部分学校都在使命陈述中提到了为学生提供整合的或是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如地处纽约市的汤森德·哈里斯高中(Townsend Harris High School)强调,学校提供一套严格的课程体系,着重强调古典文化与人文学,同时也重视数学、科学与当代技术的整合;生物技术高中(Biotechnology High School)整合了一套严格的生命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课程,注重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原创性调查;拥有13个专业的科学实验室,学生制造的火箭曾被送上太空的托马斯·杰弗逊高中在其办学使命中特别突出了通过课程学习“鼓励学生体验探索发现的快乐,营造一种遵循伦理道德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创新文化”。[6]

这就需要学校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在课程目标和内容、实施和管理等方面与学术性高中的特质保持一致,构建学术性课程体系。以此为出发点,宁波中学以“品学共融、个性发展”这一课程理念为核心,尝试构建全新的学术课程体系,在横向层面将学校课程结构分为智能基础、意志品行和志趣专长三大领域,并使之与学术性高中的内在要求进行深度转化和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其中,智能基础领域课程主要为学生学术发展打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国家必修课程及校本化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IB的校本必修课程,以及必修拓展、学科实验、研究性学习等各类型选修课程。

意志品行领域课程主要以主题活动为课程实施形式,旨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学术素养和人格品行,具体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等国家必修课程,远足活动、学校哲学、成人礼、社会实践等校本必修课程,以及业余党校、体育节、寝室文化周和领导力课程等各类型选修课程。

志趣专长领域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形成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个人的健康生活和形成专业兴趣奠定良好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等国家必修课程及校本化课程、产业活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等校本必修课程,以及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生活技能课程和学术社团活动等各类型选修课程。

在构建学术课程体系的实践中,缺乏相应的课程资源和对各类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大部分学校面对的难题之尸。为此,我们鼓励教师开发来源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深度学习、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

聚焦教学:学术推进教与学方式变革

高中教育的学术是围绕教学而展开的教学学术。学术性高中将学术研究活动和研究性教学贯穿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发现自我,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7]这就要求学校变革教与学方式,使教学所提供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成长为各行各业的创新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提供最大的可能性,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学生能获得良好的创新思维、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学术基础能力。宁波中学倡导的课堂教学的三个特征,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一是增加课堂的开放程度。学术素养所需要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课堂的开放性。通过关注个人和社会的现实、学科历史与发展前沿,为学生开展创新和探究思维活动提供足够的内容素材,以达成课堂的开放。

二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变革教与学的方式,通过呈现、突出和描绘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改变学生簡单记忆知识、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开展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思维和行为参与的机会,引领学生对各种问题敢于质疑和批判,乐于反思和探究,以达成学生思维的开放。

三是倡导在课堂中留白。在学术性高中的课堂中,学生应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有意识地留白,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去从容开展分析、推演、讨论、探究和行为决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以教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

学者型教师:学术引领师资队伍建设

具备专业资质和重视学术的学者型教师,是建设学术性高中的基础。只有具备专业技能的教师才能够帮助学生打好专业基础,为今后的学术发展做好铺垫;只有积极钻研的教师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创造力;只有对学生充满关爱的教师,才能够为学生学业进步及学术发展扫清心理和生活的障碍。[8]

在学术性高中,教师不仅承担着一般意义上的教学任务,更肩负着担任学生学术导师、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学术研究活动的重要职责。只有教师群体对学术产生了浓厚的文化认同,以学术为荣、以学术为业,这所学校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性高中。为此,宁波中学设计和实施了“三阶段、整体化教师学术研修”项目,以学术为新视野深化校本研修模式,以学术思考、学术研究、学术分享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涌现学术名家。

“三阶段、整体化教师学术研修”项目具体包括“0-3年”教师养成性学术研修、“3-10年”教师提升性学术研修和“高级后”教师引领性学术研修,以及相配套的基于学术视野的教师培训、教师学术发展激励、学术委员会、以学术为起点的教师成长历程研究等内容。比如,学校面向已获得高级职称且具有较好学术功底的教师实施“高级后”教师访问学者研修计划,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学术导师,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主持开展学术研究课题,跟随导师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并撰写学术论文,集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负责青年教师学术引领项目。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学校为已具备较高发展水平的高级教师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学术平台,从而打造一支具有较强学术素养的学者型教师队伍,进一步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在学术性高中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学术导师制:探索新型育人制度

要建设学术性高中,除了注重学校课程建设、教学方式转型和师资队伍建设外,还需要从贯穿学生完整学校生活的育人管理机制上加以研究与探索,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育人方式。

基于这一认识,宁波中学在实行班主任负责制的行政班管理的同时,将学术导师制引入学校育人范畴,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专业兴趣、认知结构差异、心理发展情况和个性成长需求,由导师面向学生个体,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引导、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综合素质评价等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发展对某一专业领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有某一领域的学术专长,让每个学生有符合自身发展的学术人生规划。

学术导师制不仅把以往相互分离的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和发展整合于一体,其活动时间和内容贯穿了学生整个学校生活,而且可拓展到学生的校外时空,同时也将育人功能聚焦于学生个体学术素养发展,从而真正营造全员育人、学术育人的学校育人文化。

学术文化:营造有助于学术发展的文化氛围

一所学术性高中应该具有鲜明的学术味,让进人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它的学术氛围,感慨于它的学术文化。梁漱溟先生说,文化就是一个族群生活的样式。而生活的样式既有可看得见的器物层面的制度、机构、设施等,也有可感受到的道的层面的追求、思想、思维方式等。

宁波中学积多年的办学经验,已经将学术精神内化到全体师生心中,进而外显为师生学术化的学校生活样式,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研究性。所谓研究性,就是不局限于标准答案的获得,还要对问题的来龙去脉、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能够解决何种现实问题等系统的探究和把握。

学术素养的培养需要多种路径的支持,宁波中学构建了健全的学术机构、科学的学术制度、完善的学术设施等。从“一图、一室、一园、一会、一平台、一基地”出发,开展数字化学术图书馆建设,推进教师发展工作室学术化应用,建设学术文化校园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学术指导委员会的功能,拓展教师学术发展的资源平台,建立学生学术发展的创新基地。同时,制定相关的学术管理制度,加强各个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融合,将学术校园与智慧校园相结合,实现学术资源信息化共享。

注释:

[1]孔凡琴,邓涛.英国学术型高中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6).

[2]张丰.鲶鱼的意义:印州学术高中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启示[J].中国教帅,2013(5):60-66.

[3]杜菲菲,陈馨.日本都立高中推进计划及其对中国学术性高中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3(2):60-64.

[4]王卉.芬兰罗素高中的“学术之路”[J].世界教育信息,2012(12)上:43-46.

[5]杨璐,严加红.中英学术性高中建没与发展的比较研究[J].中小学校长,2015,(6).

[6]熊万曦.美国公立学术性高中使命陈述的文本分析——基于对《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名前100位高中的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2).

[7]莫丽娟.学术性高中公平性的质疑与反思——基于差异公平理论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5,(8).

[8]杜菲菲,陈馨.日本都立高中推进计划及其对中国学术型高中的启示[J].基础教育发展,2013,(2).

猜你喜欢
学术性学术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国大学出版学术性和商业性失衡问题研究
育儿必读的宝典
用“问题化学习”模式改革教育硕士教学的行动研究
哲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
自行车的发明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