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
“龙舟”应该是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一项节日活动了。每逢阴历五月初五庆祝端午佳节的时候,人们包粽子、赠香包、賽龙舟……纪念坚贞不屈的诗人屈原,对抗烈日炎炎的暑气,也传达情深意挚的相思。但中国人或许不太了解的是,在印度居然有和我们一样的“龙舟”比赛的传统。当然,印度古代文化里没有龙,所以这个比赛不叫“龙舟赛”,而是“蛇船赛”。
乍听上去,“蛇船”和“龙舟”似乎不在一个重量级,不能相提并论。但如果你在每年8-9月间前往印度的北部地区,就有机会看到和我们赛龙舟一样声势浩大、震耳欲聋的“船赛”。瓦拉姆·卡利在印地语中的意思正是“船赛”。尽管和中国的龙舟相比,印度船赛的船只体积都更加小巧轻盈,装饰也显得简单质朴,但是几十名桨手整齐划一地高喊着号子、挥舞船桨的场面,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国的龙舟盛事。
当然,仅仅是姿势一样并不算什么,更有意思的,是印度船赛的船只和中国的龙舟样式几乎如出一辙:细长的船身或是两头翘起,或是一头翘起,船头上多会悬挂一些红红绿绿的装饰,显得十分喜庆。虽然没有一只栩栩如生的龙船头,但印度人还是为他们的船只找了一个更加形象的名字——蛇船。“蛇船赛”也就变成了一场当地特有的节日 “蛇船节”。
比赛的蛇船一般长3-4米。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一条船一般容纳100名桨手。所以如果你有机会看到蛇船比赛,的确难免有人满为患之虞。而蛇船的滑行速度的确如蛇行一般敏捷。不过千万不要以为印度的船比较袖珍简单,就觉得或许他们借用了我们的节日。
印度的蛇船起源于13世纪岑巴卡瑟里的国王德瓦纳拉亚纳。由于当地河流广布,水战不少,不太擅长的岑巴卡瑟里的士兵损失惨重。于是,国王下令要重新修造一批战船,并指派民间的能工乔匠来专门负责此事,旨在一雪前耻,挽回战败失去的面子。据说有人突发奇想,设计了这样一批骨架精瘦、短小精悍的船只,修造好后就被命名为“蛇船”。或许是取船身灵活轻盈、能如蛇一般在水中快速穿梭、来去自由之意;又或许是因为造船技巧如蛇一般灵巧敏锐,传闻说国王的对手刺探到了造船技艺,却没有成功造出一样的船只,可见工艺极为高深精细。总之,“蛇船”的命名更多是象征性的意思,其造型和蛇谈不上有什么直接关系。而这批新造的船只果然不负众望,为德瓦纳拉亚纳立下大功。
几百年来,岑巴卡瑟里地区的印度人继承了当时造船的技艺,并在每年通过比赛的方式好把这一技艺不断发扬光大。每当收获的季节,也是季风来临的时候,同处南部印度一带的克拉拉邦的人们就会涂绘五颜六色的船身,来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重温当年靠蛇船赢回的国威。
蛇船节逐渐演变成了该地的文化名片,也被更多人所熟知。在不同地区、规模各异的二十多个比赛里面,阿勒佩庞纳姆达湖的尼赫鲁奖杯赛、琶伊琶德湖的雅罗察瓦姆赛、帕姆帕河的阿兰姆拉赛和岑巴卡瑟里河的姆拉姆赛,如今变为最负有盛名的四大赛事。
姆拉姆赛是“蛇船赛”的发源之地,历史最为悠久,而尼赫鲁金杯赛则是四场活动中最刺激的。顾名思义,这场赛事以印度的著名总理而命名。1952年,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访问了阿勒佩地区。他被蛇船赛事的热烈氛围所感染,特别捐赠了一所金杯送给这场比赛,也赢得了比赛冠名权。当地传统的蛇船赛就变成了现在印度最有名的尼赫鲁金杯赛。每年前来观战的人们络绎不绝,甚至要花上100卢比才能买到一张入场券,在临时搭起的竹桌上有个站的地方。而一张舒服的VIP坐票需要花费300卢比,对普通印度人来说可不算便宜。
虽说蛇船只是形状似蛇,但印度的确是一个以蛇崇拜而闻名的国家。在印度的寺庙里,都有蛇神或者是蛇像的雕刻。崇拜毒蛇的风俗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代,其中不乏很多有趣的故事。
早在600多年前,印度人就已经在马哈巴利普兰(Mahabalipuram)建造了一座高10英尺、背上有7条巨大眼睛蛇的神像,奉为神明。而在印度神话里,四大天王中的广目天王也是以一个红脸红袍的巨蟒形象出现的。到了18世纪,湿婆神像除了手执莲花,还会拿着一条蛇。而1992年法新社的一篇报道里提到,在新德里附近的一个小镇,人们在一颗菩提树下发现了一条蛇,就觉得这是神的意思,允许他们在当地修建印度教的庙宇,甚至不惜为此与当地的穆斯林发生冲突,竟有十多人伤亡。
相传在印度神话里位列三个天神之一的“可怕的希瓦”曾化装成流浪者,来到距离孟买两百多公里外的希拉尔村,受到村民的热情招待。有感于村民的热情,希瓦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提出为村民做一件事。由于希瓦尔村经常收到毒蛇的攻击,有上百个村民被毒蛇咬死,村长就提出请天神希瓦保护村民们不受毒蛇之害。于是希瓦挥了挥手,毒蛇对人的敌意就被消除了,村民从此和蛇和睦共处。
有趣的是,被希瓦挥过大手的蛇同意让村民每年捕捉一次,这就是“那伽盘奇米”节日的由来。在节日前夕,妇女会在家守斋戒、祈祷,男人则去野外捕蛇。太阳升起的时候,人们便会带着捕捉的神开始节日庆典。他们会聚集在神庙中,放出自己捕捉的蛇,而这些蛇一看到人就会摆出直立的姿势。上百条蛇一起嘶嘶吐出信子,围成一道可怕的蛇墙。这个时候,妇女们会端着盛满了奶和米粒的托盘,并且手中捧着花,轻拂蛇的头,寓意健康如意、子孙兴旺,人与蛇互不伤害,友善共处。
所以在印度人眼里,蛇并不是狡猾、凶残、剧毒的动物,相反,它通情达理,熟悉人性,甚至具有超自然的能力。每年8月,印度不同地方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节日来庆祝对蛇的崇拜。除了上文提到的蛇船节,还有大蛇女神节,祭祀黑蛇雕像的节日等等。
这样看来,印度人年复一年的“蛇船节”或许也离不开其传统文化里有蛇崇拜的传统,就好像中国的“龙舟”也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巧合的是,根据季羡林的研究,中国的龙王们从籍贯来说,应该都来自印度。而印度的龙王又是经过了一番进化历史,要说出身,谁也想不到这些龙王最初也是蛇神。“中译佛经里面的龙字实际上是梵文naga的翻译。naga的意思是蛇。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佛教传入以后,龙的涵义变了。佛经里,以及唐代传奇文里的龙王就是梵文nagarāja,nagarāj或nagarājanā的翻译。这东西不是本国产的,而是由印度输入的。”
没有龙王,或许也不会有龙舟。龙王如今已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海神。不过要说中国最古老的海神,龙王确实得甘拜下风。早在《山海经》里就提到“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是惟海神。”这应该算是中国神话传说里最早出现的海神。而世异时移,海神也更名换姓。《太古金匮》记载了一个传说,在一个下着大雪的阴冷之日,有五个人来拜见周武王,武王本不愿接见。但姜子牙观察片刻后断定是圣人来访,果不其然乃是“东海之神曰勾芒,南海之神曰祝融,西海之神曰蓐收,北海之神曰玄冥。”武王拜会后询问诸神有何指教,回答说:“天要讨伐殷国,建立周朝,我们都是走马上任的。”
而龙王取代中国本土的海神则是汉代以后的事了。随着佛教的龙王概念进入了中国的海神传说,土生土长的中国神仙们摇身一变,穿上了龙袍,头长犄角,手捋龙须,大摇大摆地兴风作浪起来。这么说来,印度的大小蛇神或许也是受了中国龙崇拜的影响,由于和水域关系密切,这些传统的蛇神逐渐开发出了不同的岗位,衍生了不同的责任,有看守天宫的,有决江开渎的,有保护奥义的,还有兴云致雨的,逐渐演化成了印度龙王的前身。
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印度来的龙王也成功取代了中国本土的海神们,享用起渔民舟子的香火来。北宋末年,朝廷正式认可并册封民间流行已久的龙神。大观二年(1108年)册封天下五龙神:“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风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从此以后,中国东南西北的海洋正式由龙王接管,它们成为海洋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年复一年地见证着人们对屈原的卖力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