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地妖娆
今年二月的时候,高晓松在微博上讲,看完张北海的小说《侠隐》,激动万分,于是致电作者,想买下电影改编版权,孰料对方答曰——迟了一步,已让别人买走。他沮丧片刻,即刻释然,觉得如此这书可称得上找到“完美归宿”,因为买下《侠隐》的人,是姜文。
后来,就有了电影《邪不压正》,一部倾注了导演对老北平全部执念及牵绊的映画,也是继《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后,姜文再一次拿捏民国题材,彰显他的文武有道。
上世纪七十年代表至八十年代初,北京的部队大院里诞生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是军人的后代,见过的世面多,兴趣范围广,于是走在了时代前沿,成为日后文化圈的一批中坚份子。这其中包括王朔,还有姜文。
作为抗美援朝英雄的儿子,姜文确实因出生占了许多的便宜,定居北京,入住内务部街之前,他就已经随着家人走南闯北,辗转各地生活,积累了比普通人家孩子更多的社会经验。因是家中三个孩子的老大,他够坚强,也够凶悍。当年他还叫姜小军,弟弟姜武叫姜小兵,可能是老天爷给姜家两老开了个玩笑,兄弟俩的性格与其名字正好倒了个个儿。姜武打小斯文老实,常受胡同孩子的欺负,每每吃了亏,总是姜文跳出来为其出头,在“打架界”也算一把好手。
严格来讲,姜文挺让人头疼,成日里不是爬枣树就是攀烟囱,喜欢以搅得鸡犬不宁的方式彰显存在感。可偏偏就是这样年幼的“胡同串子”,结交的都是后来特别有出息的“大人物”,比方讲他十岁那年认识的英达。八十年代初,年方十七的“熊孩子”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随后在话剧舞台上摸爬滚打了一年多,这才接了他生平头一个电影角色,处女作演的就是皇帝——溥仪。可能正是这种好运,勾出了他的王者霸气。
时至今日,我们再回头去看他的导演作品,不难发现童年回忆始终是充实着他艺术创作的骨血,最典型的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把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拿来拍电影,对姜文来讲再合适不过,这里头部队大院里少年们的生活,他熟;泡妞、爬烟囱、给邻里捣蛋的细节,他也熟;青春期荷尔蒙激生阶段,对于这个世界的疑惑,他更熟。因为熟,所以拍得地道,小说里所有的精髓,都能原汁原味地呈现,甚至还让女主角宁静奉献了裸戏。
事实上,姜文很早以前就已经为跨界当导演做好了万全準备,当年台湾影评人焦雄屏曾经问他:“中国这么多导演,哪个优秀?”他回答:“现在没有,以后会有。我。”
这份专属于武将的莽撞傲气,令他的“坏”都坏得劲道十足。想当初,姜文演完《红高梁》的时候,到洪晃家看望大病初愈的章含之,劈头就跟她戏言:“章阿姨,您当我女朋友吧,您真是女的里头最漂亮的。”把章含之逗得乐开了花。
敢跟章含之当面“表白”的男人,绝对无所畏惧,在1987年拍《芙蓉镇》的时候,23岁的他就敢跟年过三十的刘晓庆交往,这段“绯闻”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大伙儿终于意识到,这位新人演员注定不会走寻常路。
姜文自己也说过,他对“传统”没那么看重,老底子保留下来的规矩作派,多半都是落伍的,不得人心的,传统里的优质元素少之又少。于是他抛开束缚,让理想放飞,这才有了后来一系列打着“姜”字招牌的代表作问世。一半归“演”,一半归“导”,前一半能够成功,兼因他赶上了全民崇尚“硬汉”的时代,中性化青春偶像风潮尚未风靡,主要观众群喜欢阳刚之美,于是姜文把《末代皇后》里那赢弱的溥仪形象彻底剥离干净,展示了最本色的自我。《红高梁》里用一泡尿酿成好酒的“我爷爷”,《芙蓉镇》中将批斗对联贴在门上大胆宣扬真爱的秦书田,《宋家皇朝》里育女有方的宋氏三姐妹之父宋查理......这些顺流逆流中都占据了主动的人物设计,交到姜文手里就都是成全。
时至今日,内务部街的老人们都能回忆起这“胡同串子”爬树捣蛋的旧情景,却断想不到若干年之后,他能成为“全民偶像”,靠的还是实力。
诚然,让很多人知道姜文的是一部经典热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说的是当年最热门的“出国”话题,巨细无靡地讲述一个大提琴家在美国的发家史。巧的是,这次的“涉外”打开了姜文的异国缘,电视剧播出次年,他结识了法籍前妻桑德琳.舍妮维斯。这段跨国婚姻为姜文带来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让他在巴黎打开了古典艺术殿堂的大门,也开始对“观众”这一群体产生了困惑。他直言:“伍迪.艾伦,还有那些法国艺术家,他们为什么能产生呢?他们有足够的观众去理解,愿意去理解。”
可是,并非有大量观众可以完全理解姜文,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太阳照常升起》与《让子弹飞》。
《太阳》公映之后,近大半的观众都惊呼“看不懂”,这让姜文倍感无奈,他认为故事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让子弹飞》上映,票房喜人,观众们都表示看懂了,影评人轮番为这片子写解析文章,同样把他看得一愣一愣的,因为文章里写的玄机,连他这个拍电影的都没想到过。
唯独有一部电影,虽然未能在国内得以上映,却赢得满堂彩,也获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那便是黑白片《鬼子来了》。和很多根正苗红的电影人一样,姜文对“鬼子”别样钟情,抑或讲别样挂心,这部根据尤凤伟小说《生存》改编的作品,与一众“抗日神剧”风格完全不同,却是通过鬼子进村的故事,展示中国人特有的劣根性,情节荒谬,黑色幽默桥段别出心裁。于是乎,它成了诸多电影文青最爱的“地下片”,得到与《阳光灿烂的日子》可等量齐观的美誉度。直到《太阳》出炉,才消减了这股“粉丝热”,大家开始怀疑姜文是不是自恋过头了,才拍出“不知所云”的片子?可它却偏偏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拿下过金狮奖的提名。国内国外风评云泥之别,原因特别简单,姜文对小国的艺术电影一直竭力追捧,而《太阳》和捷克导演伊利.曼佐的经典老片《严密监视的列车》可谓异曲同工。对于姜文作品的争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流审美与精英文化之间的对抗,要平衡二者关系,肯定不容易。
姜文在访谈节目《十三邀》里曾经提及自己的家人,坦言与母亲的关系处不好,打他小时候起,无论做对做错,母亲总是爱挑他的毛病,鲜少夸赞。哪怕他成名成腕,为母亲买了房子,老人家也坚持呆在内务部街,好多年不肯搬去新房住。所以他对影视剧里母子亲密相处的情节总是充满疑问,要如何让母亲认为自己是个好孩子呢?这个难题到母亲去逝之后他也无从解决。
八面玲珑地处理人际关系,对姜文来讲太难了,他仿佛天生不懂讨好,甚至年纪越大便越不擅长这种技巧,和观众之间的沟通也是。《让子弹飞》在被过度解读之后迅速炒起了热度,到了《一步之遥》又被观众和影评人指责“退步”,所谓的“众口难调”算得上是姜文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劫数”。为了迎合抑或讲是帮助观众更容易接受,他甚至把《侠隐》这个听上去费解的名字换成了《邪不压正》。
也因为这样,姜文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与“鬼子”也曾划上过等号,他们觉得他霸道蛮横,处处都要占领导地位,还拿当年其监制的《寻枪》来佐证,说因为有“控制狂”姜文的存在,电影拍摄期间正牌导演陆川甚至经常都不在片场呆着。流言四起,逼得姜文不得不解释:“我帮他找钱,又给他当演员,还当监制,这是欺负吗?如果这算欺负,我估计谁都愿意被我欺负,而且我还欺负成了呢。”事实上,陆川也正是凭着这部《寻枪》迅速成名,在导演圈立稳了脚跟。
对于种种误会,姜文已经不再像从前那么纠结,他越来越认识到,人生就是一种“误读”,谁对谁的评价与定位,都源于“误会”。习惯了被误读之后,他表现出了释然,调转枪头,去收拾他的下一部作品。
犹忆《一步之遥》的开场,姜文西装革履,手抱一只兔子,向《教父》中马龙.白兰度抱猫的场景致敬。尽管皇帝和太监都演过,可姜文也许在很多人心目中仍是“教父”一般的存在,有些居高临下的样子。《太阳照常升起》的编剧之一过士行对姜文如此评价:“姜文是个完美主义者,他要极致,所以翻来覆去地去试、辩别,就像在商场买东西的主妇,挑挑拣拣。”
为了做到这份完美,为了圆“中国最优秀导演”的“海口”,这位华语电影圈的“教父”也许不得不与观众长时间较劲,也是与自己较劲。
文武双全,邪不压正;这才是姜文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