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昭,颜秋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中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习近平,2014)。放眼全球的科学经济情况,科学技术毋庸置疑地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成为每个国家投入研究的重要内容。经济竞争甚至上升至综合国力竞争,可视为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绝对中心地位,是竞争性战争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卡尔·马克思,1848)。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创造出许许多多的“中国奇迹”,国内有学者认为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包含着显著的技术进步:中国经济是“高投资、高效率、高技术进步”和“低能耗”的高质量增长(唐毅南,2014);我国经济增长来源于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来自于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又是取决于技术不断创新和产业不断升级(林毅夫,2015)。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尼茨在其1966年的著作《现代经济的增长》中早已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这些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建设规模成绩显著(赵霞、叶存军、蒙永亨,2017),但由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不高,导致产业的建设发展仍旧位于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低端,自主创新水平急需提高(张云和赵富森,2017)。当前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已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随着自主创新的技术日渐成熟和知识更替速度的加快,如果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仅仅是依靠内部力量“闭门造车”,将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和赢得国际竞争,因此应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国际间的技术溢出主要是以知识和技术引入以此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靳娜和傅强,2010;赵新泉,2015),这也导致了我国高技术产业产生“重引进,轻吸收”的问题,对于引进的高新技术产生依赖,随后便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陈少平,1992)。中国作为技术后发国家, 如何能够避免“拿来主义”,最有效地利用技术溢出来促进经济增长是一个让国内外学者具有浓厚兴趣并引起激烈讨论的话题。有学者强调的是内源性本土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本土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和因果关系,必须通过有效的措施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本国技术进步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来(陈柳和刘志彪,2006)。又如路风、慕玲(2003)经过对我国的激光光盘播放机工业发展情况的分析之后,发现中国VCD/DVD工业的竞争力是由基于本土市场特点的产品创新、由中国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技术学习和能力发展所锻造出来的。也有学者提出另一种观点强调外源性技术获取即引进并吸收国际技术的重要性,早在1957年,索罗就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的(R. Solow,1957)。高水平的FDI具有技术溢出的特点和潜力,一般会通过竞争效应、示范效应、人员流动和产业关联效应四种途径来推动FDI的技术溢出(Gorg & Greenaway,2004)。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还关系着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选择和发展,内源性技术创新和外源性技术获取究竟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具有怎样的重要影响?高新技术产业以何种渠道可以获得最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李克强,2016)。解决这些问题将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实用建议,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一国的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都关乎于其内源性的创新努力以及外源性的技术获取程度。其中内源性是指依靠自身发展而非外力推动,而外源性是指依靠外力助推从而得到发展。在当今开放程度越来来越高的经济环境下,一国的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跟其内部与外部的努力程度是紧密相关的。只有“内外联动”,才能使高技术产业迸发出活力与生机。学者们将眼光投放于这两个视角,得出三种技术溢出的理论:一是内生创新;二是本土创新,三是国际技术溢出效应。
内生创新概念主要来源于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而内生创新的内涵包含了R&D活动经费、R&D活动人员、知识存量的使用这三个方面(姜宁和魏守华,2009)。
以Romer(1990)等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本土的创新环境氛围与内生创新的努力程度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内生的技术进步决定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新知识和新技术依靠着R&D活动的投入及其对知识存量的有效利用。
本土创新概念来源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New Economic Geography)中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角度、区域创新体系理论还有产业创新体系理论,本土创新是根据内生创新努力程度为基础, 也会含有同类型产业以及上下游关联产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 也包含着高等教育科研机构等对本地企业的知识溢出效应(姜宁和魏守华,2009)。
Krugman(1991)是高举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旗手”,考虑到经济集聚力与发散力, 并从规模报酬递增与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Krugman持有产业集聚能推动规模经济的实现,促进信息和知识的传递以及技术型劳动力的流动,有益于发挥本地市场效应的观点。Tveteras等(2006)考虑到知识溢出的影响,认为集聚外部性对企业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和技术效率有积极的影响。集聚能够方便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有利于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传播, 利于关联企业形成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Markusen ,1995)。
国际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通常是FDI和国际贸易。国内外学者分析了FDI技术溢出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进步的影响并得出了“促进论”“抑制论”“双刃剑论”这三种不同的观点。
持有“促进论”的研究学者认为:FDI能促进东道国的贸易开放度,使得当地国家与公司加大R&D的技术研发经费与技术人力资源的投入,有利于缩小与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对母国经济发展和技术升级有着积极影响。
持有“抑制论”的学者认为:FDI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不具有正向的显著作用。Patricia Hofmann(2013)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贸易开放导致市场竞争,并得出国际经济贸易和FDI给创新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魏守华等(2010)认为跨国公司为了占领高端技术发展的优势,会通过外商独资企业投资,将核心技术以及关键工艺通过内部科技转移引入到中国子(分)公司。
还有部分学者将FDI视为“双刃剑”,蒋殿春,夏良科(2005)通过动态面板数据分析了FDI和我国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得出FDI的竞争效应并不益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而示范效应则能促进国内企业研发活动。
纵观诸多国内外文献,大部分文献都是围绕FDI、进出口贸易等国际技术溢出的创新影响,略少文献会将内源性技术创新和外源性技术获取的因素合并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出哪种因素对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最为明显;相关研究多数采用高技术产业五大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全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的并不常见。根据上述情况,本文将会通过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各种有效检验方法和系统GMM的估计方法,不但分别研究R&D国内研发和人力资本对创新产出效果的内源性质的动态特征,还分析了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以及贸易开放度的外源性质的动态效应。
萨伊定律(Say’s law)指出“供给创造需求”。李嘉图(1817)信从萨伊定律,认为生产创造需求,生产的扩大必然会导致消费在同等程度上的提高。我国需要扩大总需求,也应加强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习近平,2015)。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供给侧(黄群慧,2016),要调整好生产要素供给水平,利用科技创新来扩大产品供给边界(戴新明,2016)。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技术供给侧角度出发,技术创新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内源性技术创新;另一类是外源性技术获取。
1.内源性技术创新影响机理
内生的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的长远增长(Grossman和Helpman,1994;Agion和How itt,2000),Marios Zachariandis(2002)认为R&D创新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杨剑波(2009)使用我国三大区域1998-2007年的数据,发现人力资本和R&D投入是创新的直接因素。研发活动可以带来新颖的产品和工艺,是技术变革的来源所在,其效率被视为研发投入与研发产出之间的转换关系。
从R&D资本投入角度出发,Coe和Helpman(1995)发现对于大国来说, 国内R&D活动的资本存量比较重要。司马慧(2014)运用我国高技术产业1995-2010年的数据研究得出R&D资本投入对自主创新影响的原因是:由于高技术产业高附加值、高投入、高产出,拥有较高的技术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研发强度也远远高于其他产业,因此高技术企业R&D的创新产出会更高。
从R&D人力资源投入角度,李成刚等(2007)的研究发现在地区层面上,影响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是高素质科技人员的比重。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有利于新技术的掌握(Keller,1996)。Datta和Mohtadi( 2006) 发现南方人力资本贫乏的国家只能仿效,而拥有足够大的人力资本禀赋的南方国家,超出了一定的门槛后则标志着创新的开始。Parent和LeSage根据欧洲320个区域在1989-1999年间的研究发现R&D人力资本高的地区具有强的吸收能力,因此知识溢出效应更为突出。
2.外源性技术创新影响机理
在高产业技术范围内,国际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依然是外商投资和国际引进购买(魏守华等,2010)。国际技术溢出渠道包括正向技术溢出和逆向技术溢出。
图1 国际技术溢出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示意图
(1)国际技术溢出的影响机理。于亮(2009)认为跨国公司的子公司进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垄断,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FDI对于东道国企业技术溢出正向作用,主要是依靠四种方式来实现:示范效应、竞争效应、联系效应、人员培训效应。而Dawer和Frost指出FDI的流入经常意味着当地企业的“死刑”,当地企业没有能力与拥有技术和资金优势的跨国公司相抗衡,FDI对我国经济产生负向作用。国际技术溢出的负向作用体现在过度竞争效应和过度模仿效应,抑制了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
(2)吸收能力作用机理。回顾相关文献的分析说明高技术产业创新的最重要来源是创新技术能力,而创新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Nunzia,2004)。通过相关企业和机构获取的知识溢出效应可以积累与创造高技术产业企业的知识,提高创新能力(Grossman & Helpman,1992)。知识溢出是否会实现为企业带来高效的创新产出与企业的吸收能力有所关联(Cohen & Levinthal,1990)。综合以往国内外学者的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是基于科技研发的吸收能力会产生双重效应——一是研发带来的新技术和新知识成果,二是有利于企业、本国科研机构对外来技术的模仿、学习和吸收(李雯,2010);第二是基于对人力资源的吸收能力,与绝对水平的人力资本的标准相比,人力资本结构才能较好地衡量一国的吸收水平(Lankhuizen,2001)。第三是基于市场拓展程度的吸收能力,包括贸易开放度和市场开放度。贸易开放度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纳入研究范畴的一个变量,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市场开放程度也成了国际技术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
图2 吸收能力影响传递机理示意图
从上述作用机理来看,国际技术溢出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一方面促进了本国的创新绩效的提高,从而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而另一方面有可能会降低创新绩效,抑制母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根据上述对内源性技术创新和外源性技术获取的理论以及作用机理分析之后,构建本文的分析框架如下:
图3 本文的研究框架
创新的过程本质上是创新主体在宏观的经济、产业环境下,通过各种资源(包括R&D人力资源投入、外来先进技术等)创造出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国内外学者最普遍都会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形式,根据Cobb-Douglas生产函数:
Y=AKαLβ
(1)
式(1)中,Y表示总产出,A表示与技术创新相关的要素投入,K表示资本要素投入,L表示劳动要素投入,α表示资本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β表示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
本文以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为基础,借鉴Feldman and Florida(1994)、Liu and Buck(2007)的方法探讨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 选择新产品销售额作为创新产出的变量, 来表明获得了市场认可并得到实际合理效果的绩效,因此将创新产出看作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的函数。而R&D投入主要包括R&D资本投入以及R&D人员投入,R&D资本与人员投入反映的都是内源性技术创新的投入程度。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将上述两个因素加入到对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影响的模型。
所有新知识、新技术的出现与引进都必须经过吸收改造才能将新创新产品本土化,适合于东道国发展。在考虑国际技术溢出对高技术产业进步影响时,直接的技术引进以及东道国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A所表示影响技术创新的要素投入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A=f(Kit、Lit、TECHit)
(2)
结合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为式(2)消除异方差,两边同时取对数,得:
logAit=α0+α1logKit+α2logKit+α3logTECHit+α4logXit+μ
(3)
式(3)当中X为其他影响因素,μ为复合随机扰动项,考虑到东道主国家的贸易开放度和市场竞争程度也会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出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在式(3)模型的基础上加上贸易开放度和市场竞争程度所带来的技术溢出的影响,可以得到拓展的回归模型为:
logYit=β0+β1logKit+β2logLit+β3logTECHit+β4logOPENit+ξ
(4)
1.被解释变量
创新产出Yit,表示我国高技术产业i省t年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是指高技术产业企业在一段时间内销售新产品所获得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技术投入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效果。新产品销售收入能够合理有效地表明出创新活动的经济价值,也能体现出从创新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沙文兵、李桂香,2011)。因此使用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衡量创新成果的指标是可行的(赵红岩等,2013)。
2.解释变量
(1)资本要素投入Kit。2008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①中生产资产具有有形固定资产和无形固定资产这两个方面,而R&D则属于无形固定资产中的一项,这意味着要将R&D支出资本化,伴随而来的是R&D资本折旧率的选取成为了难题之一。1951年,Goldsmith使用了永续盘存法(Perpetual Inventory Approach,PIA),这是估计资本存量的创新方法。在对中国资本存量进行估算过程中也广泛被国内学者所应用(张军和章元,2003)。其资本存量估计公式为:
Kit为i省t期的总资本存量,diτ为已使用资本品的相对效率,τ为已使用的时间,E(t-τ)为资本品不同使用时间下过去投资的资产总额。
当τ为0时,资本品处于未使用状态时,那么diτ=1;伴随着资本品不断地被使用,相应的diτ则会逐渐减少;当资本品处于退役状态时,此时dτ=0。
设mit为dit的役龄死亡率(效率减少量),即mit=dit-1-dit=-(dit-dit-1)=1,所有役龄死亡率之和为1:
设δτ为初始投资购置后第t期的重置率(折旧率),重置率可由役龄死亡率序列递归计算:
δτ=m1δt-1+m2δt-2+Λ+mτδ0
根据几何递减模型,可证平均重置率等于重置率,可得到永续盘存法PIA的基本公式为:
Kit=Eit+Kit-1(1-δ)
Kit为第t年的资本存量,也就可用Kit-1表示为第t-1年的资本存量,第t年投资总额用Eit表示,第t年折旧率用δ表示。
在计算资本存量时需要考虑到三个关键参数设定:当年投资数据的估算、折旧率的估算以及基期资本存量的估算。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个部分(单豪杰,2008),但Young(2003)认为不应把存货列为投资内容。由于资本存量具有流动性,其构成结构不断在变化,因此在研究时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剔除。本文选择固定资本形成额的时间序列进行计算分析。多数文献将我国折旧率设定为5%左右(王小鲁,2000;卜永祥,2002;郭庆旺,2004)。也有国内学者将我国省(市)折旧率统一取为9.6%(张军,2004)。范巧(2012)根据1952-2009年的中国总资本存量序列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后得出在总资本存量估算中必须尽可能提高折旧率的设定值。因此本文将选取9.6%作为折旧率。
(2)人力资源存量Lit,以我国i省t年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表示。人力资本在R&D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国际技术溢出中吸收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本国企业可以利用先进技术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相互流动来谋求发展。
(3)引进国外技术TECHit,以我国i省t年高技术产业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表示。由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技术吸收以及技术改造的数据缺失数据涉及到的省份较多,顾及到数据以及结果的有效性,本文将采用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来表示,表明国外技术引进以及国外技术吸收能力的水平。产业吸收能力的强弱也会影响着本国的技术能否更好地取得进步。吸收能力强将会促进技术创新;吸收能力弱将会延缓技术创新进步的步伐。
(4)贸易开放度OPENit,以我国各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总值的比值表示。
研究数据的可得性、真实性以及有效性极其重要,因此本文选取了《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2003-2015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所组成的动态数据中除去了西藏和新疆两个自治区的数据,因为这两个自治区缺失数据过多,并且西藏和新疆历年的创新产出和R&D投入过低,并不属于典型指标,属于异常指标。
各省创新支出、R&D、国外技术引进合同经费支出、各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和GDP值均是以人民币计量的实际值,资本存量则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
本文使用软件SPSS 24和EViews9.0对模型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而且为了消除变量之间的异方差,本文将对所有的变量取其对数形式进行处理,从而产生新的数据序列。
表1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其中, OPEN由于部分省份数据偏小,在取对数之后出现了负值,本文通过log(x+1)将其修正后回归结果与原始数据结果并无明显差别,因此选择保留原始数据信息。由结果可得创新产出Y差异最大,说明各省的技术进步程度差异十分明显;内生性因素中人力资源L差别大,表明各省的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差距大;外生性因素的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金额TECH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可知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差异明显。
“伪回归”影响着实证分析的有效性,为避免该情况,有必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所采用的平稳性检验方法包括相同根的检验方法:LLC检验t*统计量原假设为存在普通的单位根,IPS检验W统计量,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卡方统计量的原假设为含有有效的单位根,采用服从多数的检验结果,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检验结果表明logL和logOPEN在原序列中存在单位根,因此logL和logOPEN进行一阶差分使回归模型同阶单整,变量变为logL(1)和logOPEN(1)后所有检验结果显示其在水平形式下不存在单位根,即原序列平稳。
表2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分别表明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括号中的数据是该统计量的相伴概率.
在上文当中已经验证了变量数据的平稳性,但仍然有可能出现虚假回归,因此需要使用Kao检验和Pedroni检验对该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检验结果,该回归模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而在Pedroni检验当中,Panel v-Statistic,Panel rho-Statistic,Group rho-Statistic检验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其他的统计量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零假设。综合两种检验方法,也采用服从多数的原则下,各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我国各省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与R&D资本投入、R&D人力投入、国外技术购买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王永军、邱兆林,2016)。
表3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结果
注:***、**、*分别表明在1%、5%、10%在水平情况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本文构建的实证分析模型可能会存在内生性问题。内生性问题会导致传统面板数据估计方法结果存在严重的偏误,为了得到一致的统计量,本文将会采用Arellano&Bover(1995)提出的系统广义矩估方法(SYS-GMM)。与普通方法相比,系统GMM可以估计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效应系数,同时对水平方程和差分方程进行估计,可以运用更多的样本信息,以此来提高工具变量的有效性,所得到的检验结果也会大大增强其有效性,模型的估计效率会更高(占华、于津平,2015)。面板数据在滞后一期时与无滞后期结果差别不大,故选取滞后二期与无滞后期做对比。面板数据SYS-GMM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结果显示,在无滞后期的情况下,R&D资本投入、引进国外技术和贸易开放度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显著为正,都对技术进步起到了明显的正向影响。在无滞后期时,R&D资本投入每增加1%,新产品销售收入Y指数上升0.57%,贡献度明显多于技术引进和贸易开放程度,可以说本国的研发投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至关重要,技术进步程度取决于自主研发的程度;R&D人力投入对技术进步或多或少地产生了抑制作用;引进国外技术水平每提高1%,收入Y就会上升0.03%,表明高技术产业技术发展进步的关键是增强技术引进与吸收的能力;贸易开放程度对技术进步也发挥了正向效应的作用。
进一步将表4中无滞后期与滞后二期横向对比发现,lnK、lnL、lnTECH、lnOPEN的系数都有所增大,说明内源性技术创新与外源性技术获取对于本国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并且伴随着滞后期的增加,lnK系数从0.57%增大至1.56%,lnTECH系数从0.03%上升至0.07%,这恰恰说明了我国相关企业要很好地消化吸收资本积累投入和引进技术才能推动技术进步。而贸易开放度的系数也从0.07%增加至0.14%,说明随着市场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其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会越来越大。lnL滞后作用最为明显,其系数由负值变为正值,由-0.0273增大为0.0147,可看出滞后期的延长可以明显有效改善各渠道技术溢出的负溢出效应,也表明了技术吸收能力影响着内源性与外源性多渠道技术溢出的效果。
表4 面板数据SYS-GMM回归结果
注:1.解释变量是相应变量的简写形式,其中位于上面的数值是回归系数,位于下面括号内数值是系数的t统计量.
2.各解释变量右侧括号(-1)表示滞后一期,(-2)表示滞后两期.
3.Sargan是对工具变量的合理有效性进行检验的一个统计量,原假设设为工具变量有效;Sargan检验的P值用Sargan-p值表示,P值大于0. 05表明模型的设立是合理有效的.
4.***、**、*、分别表明t统计量在1%、5%、 10%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本文通过我国29个省级区域在2003-2015年之间高技术产业的动态面板数据,并且参考相关文献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了动态系统GMM模型,在考虑内源性技术创新与外源性技术获取内生性的情况下,分析了R&D资本投入、人力投入以及国外技术引进和贸易开放度对于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内生创新努力、国外技术引进和贸易开放与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之间不仅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无滞后期时,R&D资本投入、国外技术引进和贸易开放度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显著正向影响也即内生创新努力和贸易开放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人力投入则出现轻微的抑制作用,说明在当期人力资本存量还不足以达到能够显著促进技术进步的“门槛”要求。在滞后二期时,内源性技术创新与外源性技术获取都是正向影响且R&D研发投入的正向效应影响明显,表明高技术产业的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内生创新努力。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我国应该积极加大R&D资本投入,以此保障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的持续增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R&D投入经费可以有效促进创新产出的不断增长,保证企业、高校以及相关研发机构的高效的创新绩效。
第二,需要重点开发与培养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高技术员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企业加重人力资源的培训以及投资将会营造出更为良好的运营氛围。当然,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积极引进对企业经营实力的提高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因此就要重视人力资本流动这种技术溢出的渠道。跨国企业当中的知识资本通常被技术工程以及经济管理人才所掌握,国外的企业通常又具有优于本国企业的技术、管理等知识资本,我国可以引进具有外企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本国企业以此来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第三,加大国外的技术引进,充分发挥国外技术溢出的示范效应、竞争效应、联系效应、人员培训效应,使得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由“引进——模仿”模式转变为“引进——吸收——再创新”模式,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要进行本土化的吸收与改造,从而促进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再创新。
第四,实证分析表明了贸易开放对于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是有利的,要进一步加强贸易开放的深度和力度,并且在当前“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我国应坚持对外开放,而且要增强对外开放的水平,坚持不懈地把对外开放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紧跟与落实国家“一带一路”的思维与战略,在更深的层次与更广的范围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使生产要素如资本要素、人力资源等能够在各国自由流动,资源实现高效配置,各国市场深度融合,从而达到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注释]
①联合国.2008国民账户体系[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