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再慧
(湖北省利川市民族中医院脑病科,湖北 利川 445400)
脑梗死具有起病急﹑反复发作﹑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病理生理变化为脑动脉管腔狭窄或堵塞,脑组织供氧不足,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况,随着病情发展甚至会出现脑组织坏死情况,对神经功能造成严重损伤[1]。本研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梗死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共70例,均为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6~65岁,平均(51.23±2.75)岁;梗死程度轻度13例,中度18例,重度4例。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4~66岁,平均(50.45±3.21)岁;梗死程度轻度12例,中度17例,重度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中老年,多有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史;②发病前可有TIA;③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现症状;④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持续24h以上,症状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逐渐加重;⑤多数意识清楚,但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⑥头颅CT早期正常,24~48h后出现低密度灶。
排除标准:①出血性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②妊娠哺乳期妇女;③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④意识障碍与精神性疾病;⑤颅内出血性疾病与有出血倾向的疾病;⑥对所用药物过敏。
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营养神经﹑降颅内压﹑控制血压﹑吸氧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肠溶阿司匹林(呼伦贝尔康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5020766)饭后口服,每次0.3g,日3次;尼莫地平(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4022821)饭后口服,每次20mg,日3次。若伴有感染或颅内压升高,则给予抗生素和甘露醇治疗。
观察组加用补阳还五汤合左归四藤汤治疗。药用当归15g,赤芍10g,石菖蒲5g,红花5g,牛膝6g,地龙6g,远志6g,桃仁6g,川芎10g,黄芪60g,熟地30g,枸杞子15g,怀牛膝15g,桑寄生10g,当归10g,鸡血藤10g,海风藤10g,络石藤10g,石楠藤10g,山茱萸8g,红花5g,水蛭粉5g。日1剂,冷水浸泡30min,文火煎煮,取汁400mL,分两次服用。
两组均以2周为一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
观察临床疗效及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照ADL量表中的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日常生活必备能力为主要内容,满分为100分,低于60分为生活无法自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满分为45分,轻型为0~15分,中型为16~30分,重型为31~45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标准,疗效评价主要依据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偏瘫恢复状况。痊愈:偏瘫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恢复。好转:偏瘫﹑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甚至病情恶化。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分,)
组别 例 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组 35 79.32±3.64 14.37±3.69对照组 35 71.44±3.82 27.55±3.78 t 8.835 14.761 P 0.000 0.000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主要发病机制为气虚血瘀,导致血管运行不畅,脉络拥堵,血行乏力,进而淤阻脑脉,导致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口眼喎斜等症状。临床治疗应以舒筋活血,补肾壮阳为主[3]。补阳还五汤主要成分为黄芪﹑当归﹑桃仁﹑川芎﹑地龙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具有抗凝和降压作用,能够促进血管扩张,改善机体缺血缺氧情况。当归则可有效缓解血液黏稠。地龙止痉降压。红花和桃仁均可有良好的抗凝作用[4]。黄芪具有补元气﹑旺血行,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地龙通经活络﹑行散走窜,牛膝和石菖蒲强筋骨补肝肾﹑开窍醒脑。左归四藤汤方中红花﹑当归﹑鸡血藤﹑水蛭粉活血化瘀,山茱萸﹑熟地﹑桑寄生﹑枸杞子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四藤通络止痛﹑活血舒筋。药理研究表明,全方具有改善血液黏稠度,抗自由基损伤,抑制脂质过度氧化,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功效。诸药配伍,可发挥协同作用,起到祛瘀通络﹑补气活血﹑补益肾气﹑逐瘀通络功效,能有效调节微循环,进一步改善缺血缺氧,缓解神经功能受损,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效果较好,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