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腹针介入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对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18-07-11 08:36陆品刚张庆梅包仲明陆增宣孙玉霞广西中医药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梧州市中医医院广西梧州543002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腹针偏瘫康复训练

陆品刚,张庆梅,包仲明,陆增宣,孙玉霞(广西中医药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梧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2)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中风,是一种脑部血管急性病变,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主要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流不畅,大脑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损伤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2位死亡原因,也是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1]。本研究观察早期腹针介入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对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以探讨腹针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73例,均为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梧州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住院及门诊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发病后开始腹针联合康复训练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治疗组35例和晚期治疗组38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神志清楚,可配合治疗。早期治疗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45~74岁,平均(61.83±9.53)岁;病程3~14天;脑梗死23例,脑出血12例。晚期治疗组男25例,女12例;年龄48~73岁,平均(60.89±7.14)岁;病程14~29天;脑梗死28例,脑出血9例。两组性别﹑年龄﹑脑卒中性质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的中﹑西医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②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初次发病,病程在1个月内;③性别不限,年龄45~75岁;④愿意接受针刺及康复治疗,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双侧瘫者,弛缓性瘫痪;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已知晕针;②因血液病﹑脑外伤﹑肿瘤等原因所致的脑卒中;③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④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张力障碍。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以及腹针治疗。基础治疗:均在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改善血液循环﹑控制脑水肿﹑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等对症治疗。

康复训练:①良肢位康复训练; 摆放要点为上肢肩胛骨向前伸﹑下肢屈髋屈膝。通过仰卧﹑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床上坐位等不同体位训练,促进病情的恢复,有效预防上﹑下肢肌痉挛;②坐位时康复训练:取正确坐姿,躯干行前﹑后﹑左﹑右移位和旋转等平衡训练以及卧-坐位的转换训练﹑床-轮椅的转换训练﹑坐-站位的转换训练;③站位时康复训练:训练上肢﹑下肢肌力及负重功能以及进行站位身体向左﹑向右的平衡训练。 ④平衡步态训练: 以Bobath疗法为主,行站立平衡训练﹑协调训练以及独立步行训练等,当患腿负重时,健腿向前向后小幅度迈步;⑤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在进行以上各项训练的同时,可以由患者自己或在家人的帮助下完成简单的洗脸﹑刷牙﹑穿脱衣服﹑系鞋带﹑进餐﹑如厕等日常动作;⑥语言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做舌尖运动,并指导其进行简单的发音,与患者多交流,帮助其恢复语言能力;⑦吞咽功能训练:吞咽障碍者早期行鼻饲进食,病情平稳后指导患者进行鼓腮﹑吸吮﹑咀嚼和吞咽等动作,进行吞咽康复训练;整个康复训练过程要不断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康复训练日1次,每次30~40min,持续治疗4 周。

腹针疗法:腹针以引气归元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为主方,配以滑肉门﹑外陵左右四穴开四关,大横(两侧)调脾气以及上下风湿点。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针刺前先检查肝﹑脾的大小以及是否有腹部压痛,确定无阳性体征后方可施治。操作:常规皮肤消毒后,根据腹壁脂肪及体型的胖瘦分别选用1.0~2.0寸毫针进针,施术分候气﹑行气﹑催气三部法;①候气:进针后停留3~5min;②行气:采用轻慢提插等行针手法,将针进到一定的深度,使局部产生针感;③催气:隔5min行针调整针刺的深浅以加强针感,使针感向远处扩散,留针30min,然后在神阙穴上置温灸盒施以艾灸。腹针疗法每日1次,每次30min,每周连续针刺治疗5天,休息2天后继续,共治疗4周。

早期治疗组在发病2周内,病情平稳48h后,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时进行康复训练联合腹针治疗。

晚期治疗组发病超过2周,但不超过1个月时,行康复训练联合腹针治疗。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各进行 1 次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定。其中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4](Fugl-Meyer Movement Assessment,FMA):由感觉﹑平衡﹑运动﹑关节活动度及疼痛4部分组成。总分100 分为运动功能正常,96~99 分为轻度残损,85~95分为中度受限,50~84分为明显受限,50分以下为严重残损。日常活动能力(ADL)评定则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量表[4](Modify Barthel Index,MBI):包括进食﹑穿衣﹑洗澡﹑如厕等10个项目,满分100分。按其依赖程度100分为独立,60~99分为生活基本能自理,41~60分中度残疾,表示生活需要帮助,21~40分为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0~20分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FMA及MBI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FMA及MBI比较 (分,)

表1 两组FMA及MBI比较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晚期治疗组比较,△P<0.05。

组别 例 FMA MB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早期治疗组 3566.57±6.7366.57±7.44*△32.89±4.6683.17±5.38*△晚期治疗组 3837.63±5.9560.34±10.06*32.03±4.27 68.18±6.54*

5 讨 论

中医认为脑卒中偏瘫是由于血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濡养筋脉,筋失所养而致肢体偏废﹑屈伸不利。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脑等高级神经中枢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早期(发病1~3个月内)通过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能改善偏瘫肢体活动能力。腹针疗法[5]是近年来临床比较常用的脑卒中康复疗法,是我国著名中医师薄智云教授在全息理论和中医的指导下创立的以神阀调控系统理论体系为核心,通过在腹部进行针刺调节脏腑﹑ 经络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新方法,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基本特色。薄氏认为,人从先天无形的精气到胚胎的形成,完全依赖于神网系统。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不仅有一个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循环系统,还有一个调控全身气血的高级中枢。所以腹针不仅能调节内脏功能,同时还可以治疗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对于脑卒中偏瘫,腹针主要从脾﹑肾论治,以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引气归元,其中中脘﹑下脘两穴合用达理中焦﹑调升降之效;气海调一身之气,推动血行;关元培肾固本。左右滑肉门﹑外陵开四关,通调气血,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大横穴调脾脏﹑利湿﹑滑利关节,上﹑下风湿点与大横穴合用祛风湿利关节,消肿止痛散瘀。研究发现[6],腹针疗法能够清除氧自由基,调节代谢,改善循环,营养脑神经,通过促进受损的神经细胞修复,达到治疗偏身感觉障碍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采用腹针介入加康复训练可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且介入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猜你喜欢
腹针偏瘫康复训练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腹针疗法临床应用新进展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