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茂发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8年1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首次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由核心素养统领课程,让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也赋予了其新的历史使命。笔者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例,着重介绍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实施建议,便于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践行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尚力沛和程传银提出:核心素养是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所形成的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形态;体育核心素养是在体育素养的基础上,聚焦关注个体的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的关键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品格和能力[1]。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通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的协调和全面发展,从而落实立德树人和“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优良品格的形成,让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2](图1)。
1.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运动能力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高中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体能、运用技能和提高运动认知。“模块教学”是发展高中生运动能力的有效途径。高中阶段培养运动能力最主要的载体是体育课堂,体育课堂实施运动能力培养必须结合具体的运动项目。通过“模块教学”让学生采用“走班制”的形式选择和参与到自己兴趣和能力所在的体育“专项”课堂。如此,既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专项”运动认知。当运动认知得到提升,运动技能得到发展,学生的体能则水到渠成地得到发展。
2.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体育品德。高中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重点是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体育室内课”是引导高中生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主要阵地。从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心理发展规律来讲,高中生已经形成自身相对集中而固定的体育爱好。同时,由于年龄阶段特点,高中生精力相对旺盛,体育锻炼意识强烈,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在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方面较弱。利用特殊天气情况下的“体育室内课”时间,系统地教授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我情绪调控;开展体育品德正能量宣讲等方面的教学,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能力。
3.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是积极进取、遵守规则和社会责任感。“组织体育竞赛”是培养高中生养成良好体育品德的有效途径。通过模块教学,让学生系统掌握某一项运动的技能、战术和规则之后,组织开展校内和校际间的体育竞赛,除了可以检验和提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技战术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以此为平台引导、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团队协作、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直面挫折等优秀的体育品德。
为了便于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教师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的核心素养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附录1“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中给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5级水平划分,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由抽象变为具体,便于教师理解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操作。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础上,不断细化、创新,从而制订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等级。
二、培养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建议
1.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学行为转变
《课程标准》在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行为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具有新时代的特征,是新时代赋予高中教育的新使命,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广大体育学科教研员、教师等要根据其核心精神和重点要求,提高认识和理解,积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紧密围绕核心素养来设计和实施,增强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加深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把握,研究和實践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和方法;探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应对教学内容的变化,每一个环节的实施都要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立足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最终让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真正落地。
2.学校全方位探索,拓展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的新途径
《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竞赛活动和课外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等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有效地实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图2)学校在做好必修必学内容的基础上,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和特色,提供更多的项目,让学生进行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学习的结合,确保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的对接,防止素质培养与课程建设“两张皮”的现象。由于课时有限,体育教师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加强运动模块之间的联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图2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形成的主要途径
3.建立区域跨学科教研团队,探索教研新机制
建立基于教学项目实施跨学科教研,融通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核心素养,建立“共同体”教研机制,充分发挥教研的专业职能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第四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强调:“教研系统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推动力量。长期以来,各级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在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专业支撑、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引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专业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教研工作已经成为落实国家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更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基础教育的重要依靠和有利保障。”[3]在学科教研上,体育教研员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以更广的视角审视教研活动的开展和价值,指导学校和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实施课程,在学科核心素养概念阐释、学业标准等方面,提出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帮助学校和教师熟悉、弄懂、落实;在教学实施方面,积极收集本地区经典的教学和评价案例,指导教师实际教学与操作,为教学的实施、考试评价提供依据;在教研的有效性上,由于一些学校对教研重视程度不够,教研活动呈现碎片化和无序化,因此教研员要探索新型特色教研模式,加强教研过程的管理,保证教研的系统性和连贯性[4];在评价方式上,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指导学校制订更加详细的、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在教学实践中践行评价方式的转变。
4.加强中高考衔接,实现考试评价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对接
考试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及高中与初中衔接问题,强化教学、评价、考试的一致性,确保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衔接。同时,要充分发挥高考综合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的正确指导作用,促进中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避免长期片面追求升学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评价内容聚焦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还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改变了单纯追求知识、掌握技能的状况,确立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任务的质量关,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表现及不同水平进行明确描述和界定。新的学业质量标准要求教师关注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在学生身上,创设符合学生经验的真实任务情境,选择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把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解决任务的过程,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
5.统筹谋划完善区域配套政策,落实保障机制
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协调谋划,充分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神,制订符合本地区的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创设课程实施的环境和政策条件,确保相关工作落实到位;在制度建设上,要配合鼓励政策和指导方案,加强区域环境制度的建设,为课程标准的落地提供支撑和制度保障;在配套场地和设施上,要保障本地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完备,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按照国家规定配齐配足合格体育教师,保障体育教学的课时不被挤占;在体育教师培训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培训政策,重视区域教师的培训,有计划地开展教师的培养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自觉地学习新知识,开发区域特色教材,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区域学校的管理上,学校要科学认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分和学习评价指南,科学地量化体育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保障体育学科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落地。
参考文献:
[1]尚力沛,程传银.核心素養、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构成及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30-134.
[2]季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18(2):3-20.
[3]钱丽欣.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第四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综述[J].人民教育,2018(2):63-65.
[4]任学宝,王小平.学校教研创新——重新审视教研的方向、意义与价值[J].人民教育, 2018(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