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
摘 要 审视我们的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大多强调认知性目标,缺乏对学生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整体关怀,使课堂毫无生机和活力。本文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一课为例,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基于生命的自然生长,设计让知识自然生长的教学情境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
关键词 周长;教学情境;生态环境;自然生长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5-0001-02
课堂,是一个活跃着生命的地方;理想的数学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的知识生长如同植物生长一样,根植于一片沃土,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顺势而行,自然生长。1926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因此,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构建自然生长的小学数学课堂,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一种应然的追求。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一课为例,尝试阐述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自然生长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创设让“知识”自然萌发的数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但如果只是起到激发兴趣和引入的作用,这样的数学情境就是浅层的。清代小说家曹学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十分巧妙地运用“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手法,使小说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巧妙地运用这种手法,创设让数学知识自然萌发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自然延伸,引领学生思维,进而洞悉教学内容的内涵和本质,使课堂环环相扣,前呼后应。
【片断一】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根绳子,它是一根普通的绳子,但它又是一根神奇的绳子,因为它里面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还可以帮我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学生感到惊奇。
师:看到这根绳子,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这根绳子有多长?
師:可以怎样知道这根绳子有多长呢?(师板书:长)
生:用尺长测量。
师:老师今天恰好带来了一把米尺,现在老师把这根绳子粘在黑板上(S形),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测量这根绳子的长度?
学生用直尺测量绳子的长度。(学生上、下摆动尺子,都不好测量,很无奈)
师: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生:这根绳子弯弯曲曲的,不好量。
师:绳子是弯曲的(板书:曲),测量很麻烦,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把绳子拉直。
师:哦,把绳子拉直,量起来就方便多了。(板书:→直。)
老师把绳子拉直粘在黑板上。
师:把绳子拉直,什么改变了,但是什么没变呢?
生:绳子的形状变了,但长度没变。
学生测量出绳子的长度是80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数学活动“测量-观察”,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吗?
生1:一根绳子改变它的形状,长度不会发生改变。
生2:如果绳子是弯曲的,我们可以把它拉直再测量出它的长度。
生3:如果绳图的边是直的,也可以一段一段地量出它们的长度,再求出它们的长度之和。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懂得用不同的方法求出图形的周长”,其知识的生长点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将绳拉直后测量绳长。所以课始创设“测绳长”的数学情境,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埋下伏笔,使整节课前后呼应,让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会融会贯通、灵活迁移。
二、甄选让“知识”自然生长的学习素材
立足学生,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真实生长起点,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经验出发,以“跳一跳,够得道”为原则甄选学生的学习素材,这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才会成为肥沃的土壤,促使知识的嫩芽不断成长。
【片断二】
师:课前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两根长度都是12厘米长的笔直的细铁丝,你能用铁丝做成不同的平面图形吗?
学生用铁丝做各种平面图形,教师从中选取9件作品,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在屏墓上。(如下图)
师:同学们用铁丝做成了各种各样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虽然它们形状的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
生:它们的总长度是一样的,都是12厘米。
师:在数学学习中,有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叫分类。同学们能把老师做成的平面图形分分类吗?你是依据什么标准分的?
学生分类
师:同学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给这些图形进行了分类。如果我们按照铁丝有没有刚好围成一周作为分类标准,应该怎么分呢?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分类。(如下图)
师:按照这种分类标准,我们一起把这些图形分成了两类,仔细观察这两类图形,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它们的长度都是12厘米。
师:同样都有长度,那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地方?
生1:(指着封闭图形)这些图形刚好围成了一圈,没有空缺。
生2:(指着另一组图形)这些图形有的没有围成一圈,有的出头了。
……
师:(指着封闭图形)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刚好围成了一圈的图形,叫封闭图形。这些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周长。
师:(指着另一组图形)它们有周长吗?为什么?
生:它们没有周长。因为都不是刚好围成了一圈,不是封闭图形。
在此环节中,教师借助细铁丝,让学生的认知由线段长度向图形长度自然生长。在细铁丝变化出的两类图形(不封闭图形和封闭图形)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地方?”促使学生的认知向“一周”生长,由此学生心中的“周长”自然生成,周长就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三、造就让学生自然生长的学习“生态环境”
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是知识的主动生长者,有自身的意志和精神,外部环境不能彻底改变它。新课程标准就强调:要注重人文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协调、健康的成长。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做的就是顺应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体验,呵护学生的情感,造就持续交互的、和谐的学习“生态环境”,使学生浸润其中,自然生长。
【片断三】
师:(指着屏幕)你有办法知道它们的周长吗?(课件出示习题一,如下图)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分享。
师:同学们是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周
长的?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生1:我用一根细铁丝绕这个三角形一周,然后把铁丝拉直,量出铁丝长18厘米。所以三角形的周长是18厘米。你们同意吗?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2:我不怎么同意。我们的铁丝长只有12厘米,围不成这个三角形。
生3:如果我们没有铁丝怎么办?
生1:没有铁丝,我们可以用细绳代替。
教师在教室内不断地用眼神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生5: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直的,我们只要用尺子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3条边的长度和求出来,就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了。周长就是6+5+3=14厘米。同学们同意吗?
……
在此环节中,教师大胆放手,不断鼓励,课堂也因此呈现生态性的变化。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真实的对话、内心的自由表达、新思想的发现等成为课堂生活的基本方式,传统的“知识课堂”正走向人的“生长课堂”。
四、引导学生在回顾与反思中自然成长
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曹才翰在《数学教育心理学》中就提出:学会对自己的智慧活动进行反思和有效地自我调节,是智慧成熟的标志,这样才能促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主动发展。在课堂学习将要结束时,引导学生对本课所学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反思,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延伸,从而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回顾与反思”的基本模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包括从学习序列的角度回顾学习过程、自我评判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否完善、拓展延伸为后继学习提供生长点等。
【片断四】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节课好玩吗?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收获?好吗?
……
师: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学会了求直线图形周长用“量边长求和法”,求曲线图形周长用“绕绳法”。同学们在用这些方法计算周长时,都有什么感觉呢?
生:有点麻烦。
师:是的,有点麻烦,那有没有一种相对比较简便的方法计算它们的周长呢?同学们课后还可以继续探究哦。
显然,回顾与反思同樣需要学生的内驱力,自然而迫切。学习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传统的“知识课堂”正走向“生长课堂”,在课堂中多给学生一些“阳光”“雨露”和“时间”,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回归自然状态,展现自然活力,才能构建一个朴实、真实、简约而动人的数学课堂,才能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