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琴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0)
微生物制药主要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生理活性的产物,针对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明确实际类型,结合制药类型和模式等实施。当前,微生物制药实验管理程度复杂,考虑到代谢条件以及相关实验设备等因素,要从实验环节入手,提升生产管理水平。为了保证生物菌种的安全性,要求实验人员从各个实验环节做好准备工作,满足微生物制药要求。
四环素是由金霉素链霉菌经孢子制备、种子培养、发酵和提取而获得的。根据发酵以及提取精制过程可知,菌种制备是源头,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以满足实验要求。在初期制备阶段,相关实验人员进行试验、如下:36 ℃培养7天左右,以F1代子斜面,为了保证实验所需数量和孢子质量,要扩大培养F2代子斜面,设计人员在实验的过程中,按照不同类型要求进行。传统的供种模式存在很多问题。
菌种的斜面转接是用接种环轻轻沾取一个试管中少量菌体和孢子,转接到另外一支待接斜面试管上,但由于实验人员较多,需要重复转接的斜面较多,考虑到整个过程的特殊性,在整个分析阶段,需要高度重视,做好制备工作。
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较多,可能存在生长情况不好的现象。技术人员要结合多年的经验,结合试验菌的特征进行,此外考虑到形态和生理变异等因素,为了保证给其他工作人员提供符合试验要求的菌种,以试验项目为基础,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方法》可知,需要提前确定使用规范,试验结束后,对试管斜面提前处理,工作量较大,如果存在试验制备不合理或者其他问题等,都可能造成不良影响[2]。
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湿度、温度和原材料等,菌种控制难度比较大,在整个处理阶段,要做好处理工作。如果不能提前控制,菌种则易出现衰退、死亡或者变异等现象,导致生产能力下降后,时间不好掌握[3]。
由于每个出发菌株的单一孢子转接试管斜面的数量有限,不能保证所有研究人员所进行的实验组的使用生长情况一致,根据试验数据实际情况可知,这种情况不利于发酵过程中代谢条件的开展。在微生物制药实验中,考虑到菌种的准备形式以及异常情况,要提前进行研究和实践。
由于菌种的类型较多,在整个分析阶段,要了解菌丝体的实际情况。根据液体培养基的概况可知,震荡培养的方式符合要求。以菌丝体保存方式为例,将震荡培养后的菌丝体加保护剂后分装至甘油管中,置于-28 ℃下进行保存。冷冻菌丝体代替孢子斜面,将其提供给相关人员进行项目试验,如下:
沙土管→孢子培养→母斜面→种子液→供种
结合传统的微生物制药的模式可知,培养成熟孢子母斜面,以接种处理作为基础,在后续试验中,要做好种子液处理工作。每瓶菌丝萌发的种子液可以分装至多个甘油管中,置于合适的温度下保存,完成后续试验。该方式的优势明显,种子和孢子斜面用量少,在实验检查阶段,需要明确准备方式和要求,严格按照试验要求实施。斜面传代的时间和后续大量的菌种灭活后洗刷工作量提升,需要节约人力、物力等投入,减少感染机会,保证稳定生产和管理。此外种子生长较快,能加速孢子发芽,根据对应的菌种以及准备周期可知,在改进处理过程中要明确实际优势,提升了可行性。同一批次的菌丝体生长背景一致,在发酵过程中,考虑到代谢条件以及试验设计等要求,要明确可行性指标,避免出现异常现象[4]。
根据不同时间的菌丝体试验条件可知,5%四环素接种量发酵过程中,采用新鲜的孢子斜面作为对照,能符合结果要求。冻存菌丝体作为试验的主要部分,冻存两周后,菌丝冻存时间延长后,四环素发酵单位呈现出下降趋势,冻存1周后,菌丝变化不明显,考虑到周期性变化和改进流程可知,需要提前减少工作量[5]。
冻存时间以及菌丝体等属于常见的试验供种,结合不同接种量可知,在评价过程中,要提前处理,以新鲜孢子斜面供种为对照组,在测评阶段要明确表格内容,按照改进格式要求实施。综合分析试验结果可知,在实验调查过程中,要确定大范围的结果。冻存1周的菌丝体供种发酵考察见表1。
表1 冻存1周的菌丝体供种发酵考察
菌丝体冻存的时间大约为7天,接种量为2 mL,转种时间为22 h时,发酵单位和普通孢子发酵单位相当,如果没有下降,则可以按照说明书代替传统斜面进行处理。
根据微生物实验检测的实际要求可知,做好分组管理是关键。正常情况下,实验项目分配后,要确定成熟孢子斜面类型,如果孢子不能符合实际要求,则准备32支以上的孢子斜面。以试管装量为前提,要提前确定培养基数量。改进的供种方式需要一只斜面,挖块1 cm×2 cm孢子接种到液体培养基内,震荡培养是重要的过程,在简化处理的过程中,要明确类型要求,简化后的试验处理是个重要的过程,洗刷后,要提前确定工作量[6]。
根据改进后的菌丝体供种类型可知,供种时间分为不同的类别,周期大约为1周。由于微生物制药管理过程复杂,在实践阶段需要考虑到应用周期和概况,做好斜面准备以及孢子培养工作,确定斜面的数量。以试验数据作为基础,冻存菌丝体作为四环素发酵的供种来源,如何将其应用到大范围中是重点,以规模化管理作为基础,复杂的培养管理后,能适当减少试验准备操作,缩短时间。试验准备是个全面的过程,冻存2周后,四环素发酵单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考虑到应用周期和其他方面因素的变化,在整个处理过程中要突出应用重点。
微生物制药管理是个全面的过程,考虑到应用周期以及具体变化,大规模实验人员在实验分析的阶段,必须做好菌种准备工作,考虑到实验准备操作以及时间等方面因素,生物废品较多,做好后续处理工作是重点,要改善实验环境,节约人力和物力投入等。实验周期的确定也是重点,在评价过程中需要确定接种量,如果存在准备不到位或者改进措施不合理等现象,则直接影响试验结果,因此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做好改进工作,最大程度满足应用要求,实现菌种合理性。
[1]刘晓辉,郭萍,韩佳迪,等.微生物制药实验中菌种准备方法改进[J].实验室科学,2017,20(5):36-38,41.
[2]裴立忠,王勇平,张鹏,等.四环素类抗生素生产状况与市场发展前[J].中国兽药杂志,2015,12(1):96-98.
[3]何健勇.生物制药工艺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祝琳.微生物实验室菌种复苏传代保存流程[J].山东化工,2014,43(1):105-106.
[5]范慧.菌种管理在抗生素生产中的应用[J].药学研究,1999(1):60-62.
[6]杨怡姝,沈思嗣,王小利,等.大学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