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摘 要]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通过加强课内外阅读,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阅读 ; 积累; 写作
一、课内加强读写结合,培养写作兴趣。
教学中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重点突破,全面开花,这是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办法,也是一条宝贵的经验。
1.深挖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点。
(1)结合点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是文章的起句之笔,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都是一篇文章机要所在。古人云: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又曰:编席拿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妙在点睛。开头开的有趣,能引人入胜;结尾结的好,能使文章尽显其妙。抓住开头、结尾的巧妙之处指导学生读中学写,仿中创新,练中悟法,是一种很便捷的好方法。如《草虫的村落》一文的开头是:“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结尾是:“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这样写,结尾与开头使人感到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是文章里写作特点的重要部分。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千变万化,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或设问、或引用,或比喻,或对话,或写景,或描景,或举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加以注意点拨。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在练习写作的时候,学会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运用到自己写作的实际中去,力求把文章写的新颖别致,写得活泼有趣。
(2)结合点在文章过渡段和照应句。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脉络通畅,线索分明的一个重要手段。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过渡多用在顺序和倒叙相转接的地方,或在文章由一层意思转到另一层意思时,或在论述问题“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开合的关键地方。在文章中,除了过渡句、过渡段之外,有的文章里,在意思转折不大或不太明显的地方,还可以采用“过渡词语”来过渡,如既然、那么、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尽管、其实等等。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在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过渡的地方,引导体会这些过渡的作用。照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人物照应、景物照应、事物照应、时间照应、地点照应等等。我们在阅读分析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照应的妙用。
2.以读促写,读中感悟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寫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写作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写作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写作,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二、加强课文朗读训练,培养语言积累兴趣。
1.培养朗读兴趣,感知多彩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不露声色地把学生引入到自主阅读中去。对于平时喜爱看书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授予“读书之星”的称号。在此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把积累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一边阅读,一边积累。自己可以在喜欢读的文章里挑选好词、好句、好段记录在“日积月累”本上,或是做成读书卡片,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再阅读,真正把积累当成一种乐趣。
2.丰富朗读形式,形成特色朗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形式,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加强复述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复述可以分为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创造性复述三种。简要复述又叫概括性复述,这种复述虽然不强调引用原文,但原文中的关键词句应当加以运用,还要防止主次不分,轻重倒置,三言两语和敷衍塞责。简要复述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详细复述要求学生对所复述的课文有较深的理解,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熟悉一般的句子结构。详细复述其目的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创造性复述要求较高,它不是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充实内容,发展情节,能更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形象,使原文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语言的流利性。学生通过复述和课堂教学中得到的收获,就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我们现在的课堂能真正解决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写作,文章语段分析等,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语文课上不上没关系,通过教师的指导,才能切实有效的改变学生怕写作,怕阅读分析的现状。
四、加强课外阅读,拓宽语言积累的渠道
1.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语文是一门“厚积薄发”的学科。写文章首先是要准备材料,只有获得了材料,写起来才感到有话可写,才不会出现上课临时抓借,搜索无获的情况。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素材的积累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写作顺如“清渠”的话,那是由于上游有了阅读这一“活水”的沉淀。
2.课外阅读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熏陶。阅读对读者的思想起着教育作用。每一种健康的读物都会对读者的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它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它们所蕴含的生活美、情感美、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等会使阅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情趣,使人精神充实,获得向上的力量。
3.课外阅读使学生获得语汇,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阅读与写作是密切相关的。阅读是吸取,理解;写作是倾吐,表达。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泉涌笔端,语出惊人;只有多读,才能积累词汇,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改变那种苍白无力的学生腔。读得多了,写作时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就会像那“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有益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发展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水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过不停”。这句话告诉我们:多阅读,作文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竭”。总之,我们要使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必须做到读写结合,课内外阅读结合,相得益彰,这样才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