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丽娟
摘 要:打造“乐学”课堂,是现代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打造“乐学”课堂就是让学生通过渐进的知识掌握,消除知识疑惑,并对所学课程感兴趣,能够很好地参与课程学习。科学课是一门偏重于实验和总结的课程,相比其他学科具有更明显的诱发和指导、顺应与表达特点,能满足学生探求未知的心理,容易吸纳学生的参与。建立“轻负高质”科学课堂,需要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素养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摒弃传统“教”与“学”教学模式;要经常换位审视自己的课堂和学生,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基础上,循循善诱,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打造科学“乐学”课堂,要开启“融入、暖心、忠诚”模式,坚持兴趣与实践相结合、习惯养成和热情专注相统一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初中科学;“乐学”课堂;科学实验
打造科学“乐学”课堂的前提是要为学生减压。生物学丰富的知识、物理学抽象的概念以及化学公式的繁多往往给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带来困扰,并且科学学科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学生需要动手实践,教师需要多方位的教学引导,这些都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我们采用了一种兴趣引导式的教学模式,结合直观的科学展示,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直观观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切身感受;并且,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清楚掌握到所学知识的特点,也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总结能力。这就是本文提出的“乐学”课堂。为了实践课程改革核心理念,让更多的青春在阳光下漫溯,下文将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结合“乐学”课堂的特点,为打造“乐学”课堂提出一定的策略与方案。
一、以学生为本,打造“乐学”课堂
对于知识的学习,学生往往是被动性地接受,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然而科学学科的教学因为其实践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程,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对自然科学的探索,不仅是中学生,乃至整个人类都是充满好奇,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认真了解他们的需求。科学课应当是学生热情参与的课堂,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应该清楚认识到自己对哪一部分知识点感兴趣,对哪些新的知识点产生困惑;教师应该做到教学与探究实验相结合,了解学生的兴趣诉求。
帮助学生走进课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减压性原则
现代学生压力很大,来自家长、学校、社会,来自沉重的课业负担,要想真正减压,需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其轻松地学习。我们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我们要传递的是爱的灵魂,我们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是平等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交流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积极聆听学生的见解和观点;在进行动手实验操作时,鼓励学生萌生新的想法和疑问,让整个实验过程充满乐趣。
比如《蜗牛》一课,重点不在于知识点的考查,注重的是兴趣的培养和探究的过程。学生冒雨寻找蜗牛,课堂上积极讨论实验方案,认真分析操作的可行性,那股主动参与、积极投入的气氛让我颇为感动。
2.自主性原则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提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中,自主参与。学生不仅需要在课外保持自主学习的习惯,还应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在科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紧密互动,尤其多让学生作为实验操作的主体,让他们在实验当中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
比如《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一课,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及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学生会发现滑动变阻器的作用的不同。还有,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有一组将5欧姆的电阻换成10欧姆后,调节滑动变阻器无法让电阻两端的电压回到原来的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解决问题。
3.探索性原则
“乐学”课堂应该是充满各种趣味的,既有实验过程中的惊奇发现,又有未解之谜的种种困惑。当知识盲区遇到科学实验和科学道理时,教师应该认真总结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步步激发学生持续探索知识的热情。
比如《重力》一课,自制实验让乒乓球从低处往高处走,学生目瞪口呆,讨论激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重力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启迪,创建“乐学”模式
1.打造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氛围
笔者曾做过一份问卷调查,问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为什么喜欢?部分同学回答这门课程有意思,部分同学回答任课老师幽默、平易近人、知识渊博等。因此,除了课程本身有吸引力外,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师德风范也起到关键作用。一个平易近人、与学生密切联系的老师更容易深受学生喜爱,而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模式在打造“乐学”课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与“学”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在讲述科学实验时,如果因实验器材和实验装置的原因,不能让每位学生都亲自动手准备和组装实验仪器,可以让学生陆续地体验实验过程,谈谈自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尤其在一些证明性的实验操作中,要让学生较为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变化,以及这一实验事实可能印证的科学道理。同时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仔细聆听学生的想法,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此时,教师也像学生一样,参与整个科学实验的过程,这是“乐学”的一个模式——融入。
2.多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扫除知识盲區
打造“乐学”课堂,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消除知识盲区,及时解答学生的相关疑问。虽然科学课有实验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但是较为抽象的概念或者涉及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还是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惑,尤其在进行自主实验操作中,有的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观察和掌握存在误区或者不完善的地方。
例如,在进行动物呼吸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较为细致地观察蚂蚱的变化,以及实验装置锥形瓶的变化。由于实验装置涉及的程序复杂,而且整个实验过程需要耐心和专注度,有的学生可能没有得到直接的实验数据和现象,不理解动物的呼吸作用。这时教师应该走近学生身边,帮助他完成整个实验过程的演示,这是“乐学”的另一个模式——暖心。
3.促进学生合作式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有助于协助学生学习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乐学”课堂的理念是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挥团队精神,小组讨论共同完成整个实验,这是“乐学”的第三种模式——忠诚。
例如:二氧化碳的制取及鉴定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该安排四位同学一起进行观察操作。一位学生负责石灰石(大理石)与稀盐酸进行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一位同学负责碳酸钠与石灰石(大理石)的化学反应;另外一名同学完成稀硫酸与石灰石(大理石)反应;同时有一位同学记录整个实验操作过程,最后由四人共同总结实验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对比分析。
三、实验辅助,巩固“乐学”知识
“温故而知新”是学生必备的学习素养,科学课堂是探究的课堂,是实验的课堂,在实验中学习科学知识,巩固已有知识,打造“乐学”课堂。
1.科学实验的猜想法
科学学科涉及的实验较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较高。在操作一个科学实验前,不妨让学生先猜想一下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在猜想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对此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串联。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时,可以猜想与氧气相比二氧化碳可能有哪些不同,它的制取方法需要注意哪些,如何验证制取实验成功等等。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回顾旧知识,以及对化学分子式的重新理解和把握,从而很好地进行新的知识内容的学习。
2.同类实验的对比性
比较学习,适用于文理科的各项知识学习,我们都知道,科学课有着更加丰富的同类实验对比和验证。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可以类比氧气的制取过程,因为两者都是气体制取实验,在实验装置中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上有着很大的相似处,用到的集气瓶、橡皮塞、导管等有着很多的相同原理,尤其是气体的收集,更需要区别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此外,在检验的过程中,对比氧气的检验操作是看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而类似地对比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可以通过检验燃烧的小木条是否熄灭来验证。这样既达到了知识的互相关联,也达到了对新内容的掌握理解。
3.实验过程的改进性
一个实验能否让学生认识到位,收获到位,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下一番功夫,也要在课程回顾时采用迂回出击的方式对已有认知加以唤醒。
比如氧气的制取来说,它有三种途径,分别是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和过氧化氢三个不同的实验装置来加热制取。这三个实验中,最为简易的当属过氧化氢的制取方式,不过过氧化氢的实验操作理解力相对较难一些。所以在这个过程的学习中要先通过高锰酸钾的制取开始,然后再教授学生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的改进,既让他们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又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动手动脑能力,让科学课程真正可以学以致用。
四、结语
科学课程在整个中学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各级教育行政部門和学生都要重视这一门学科,因为它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梦息息相关。科学是一门偏重于实验操作的课程,对于中学生而言,需要通过实践来充实巩固他们的知识,也需要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引路人,因此教师应该主打“乐学”课堂,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乐学”的氛围中。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滨海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