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芳
摘 要:作为时代发展必然的教育信息化,是中国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同时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阶段。信息化技术使人们生活、工作、思维方式得到改变,并且也使教学模式改变。近年来高职英语教学和信息化紧密联系,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不断推广,使高职英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生态这一理念融入高职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态视野探索高职英语教学。
关键词:生态视野;高职英语;教学
作为人类教育历史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教育信息化,极大的推动了教育方式、教育过程的变革以及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与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深层次整合。在不断整合中,造成了某些问题的出现。作为进行教学活动“主战场”的课堂,基于生态角度对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构成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从而提高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水平。
一、生态教育学概述
教育生态学被叫做是绿色化教育,也被叫做是生态化教育。以前的教育则被认为是传统教育或者是现代教育。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化教育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及其危机进行的深刻反思,生态化思想逐渐被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而出现的。世界性的生态环境危机给动物和人类都带来了长远的灾难,造成了人类生存危机,也激起了人类对自身的生存方式及思维模式的反思。传统教育产生于工业文明时代;其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理论、教育目的、目标、教育方针、内容、方法及其模式等,都是按照工业社会及其文明的轨迹進行的,出现了许多与自然不和谐的因素。一方面教育的生产性非常突出,教育进入科技过程、生产过程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成为现代大工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教育的生态性相对比较薄弱,甚至可以说几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在工业社会及其文明的推动下,教育作为人类改造自身自然和身外自然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对自然本身的改造,还是对自然实践的改造,都使自然生态规律被违背。作为新兴学科的教育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对教育规律进行探索,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进行查处。
二、高职英语课堂生态性的特征
1.生态学体现了包容性的特征,具有众多的能够移植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对解决各门学科所面临的问题均有帮助。现代生态学已经突破了原有经典或传统生态学的自然科学界限,发展成为一个研究内容广泛、分支学科众多、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明显的方法论特征。生态学和教育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就形成了教育生态学,其主要内容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自然进入了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实际上,宏观生态系统与微观生态系统都属于教育生态的范畴,其中课堂教学生态是是微观教学生态的范畴。
2.生态学具有科学横断性特征。作为横断科学的系统科学是基于对多门学科的概况与综合基础的,具有广阔的范围,对许多具体学科都能起到方法论的作用。系统科学不是以客观世界的某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而是从许多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中抽出某一特定的共同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对象横贯多个领域甚至一切领域,小至一个原子、分子,大到国家、地球乃至整个太阳系,都可以分别作为系统来研究处理。在这个意义上,课堂完全可以成为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课堂基于教师、学生、环境等相互作用构建基本系统,从而使系统功能、结构得到实现。
3.高职英语课程呈现生态系统特征。作为生物与非生物构成的统一体的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①作为一个系统,结构上由群落和环境构成,功能上相互作用;②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③具有一定的自调节、自组织能力。高职英语课堂生态和一般课堂生态一样,具有这些基本特征。
有学者指出,英语教学属于系统,由于英语教学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按照一定层次和结构所组成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英语教学系统本身是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含有外语课程的方方面面。外语课堂是一个微观生态系统,具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首先,外语课堂具有所有课堂的一般特征,它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内部各组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各组分之间、各组分与整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构成一个功能更为强大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具备系统的基本属性。其次,外语课堂具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征。自然生态系统内有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课堂生态中有教师和学生(生物成分)和课堂教学环境(非生物环境),这些组分之间有能量的流动。有所不同的是,课堂生态属于社会系统而不是完全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能量的流动并不是始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细菌的合成作用。社会系统是靠人的大脑生产和输出的智能信息流来维持和推动的,课堂生态系统里的教师和学生是系统能量的来源,能量通过教与学的活动产生并实现流动,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和学生都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当教师或学生从课堂系统或其它组分中吸收能量实现自我发展时,他们又相当于异养生物,是作为消费者存在的。当教师或学生把吸收的能量经过自身的内在作用输出时,他们又是相当于异养生物的分解者。所以,在课堂生态中,教师和学生兼具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身份特征。第三点,外语课堂生态在长时间无外部力量介入时,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会逐渐趋于稳定和相对固定,其平衡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英语课堂生态呈现出自组织能力特征,使自然平衡得到实现。
三、生态视野下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策略
1.控制高职英语课堂的生态限制因子。由生态学理论的耐受性定律进行分析发现,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都会影响甚至阻止该种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扩散和分布,成为生态系统中的限制因子。在课堂生态中,各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既受系统内其它因子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着其它因子,最终影响到课堂生态主体的成长。当这种影响接近或达到课堂生态主体的耐受限度时,则演变成为限制因子,破坏着课堂生态的平衡与和谐。基于对英语课堂生态限制因子的控制,实现了对生态平衡的英语课堂的构建。
2.调整高职英语课堂生态因子的生态位。基于生态位理论可以发现,处于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或物种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生态位,即一定的时空位置和功能,并以此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教育生态学视界中的生态位主体并不局限于种群和物种,而是包括系统的所有组分。因此,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所有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堂布局、规章制度等等,都具有各自的生态位。信息技术强势介入外语课堂教学后,逐渐演变成为课堂的主导因子,带来了系统内部生态位重叠、生态位分离、生态位特化等问题,影响了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和谐关系,造成了系统的失衡。通过对课堂生态因子生态位的调整,使高职生态课堂进行构建。
3.协调高职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各组分。基于信息化背景下高职英语课堂生态存在失衡的问题,其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课堂生态系统各组分构成比重的失调,出现这种结构上的失调主要是因为系统内部各组分没有与信息技术这个主导环境因子同步协变。要重构信息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实现主动的干预,对于各组分随着信息技术改变进行引导。
作为微观生态系统的高职英语课堂,主要生物成分包括教师和学生,包括群体和个体,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就是课堂生态环境,包括课前生成的环境(课堂自然环境、信息媒体环境、师生固有水平等)、课中生成的环境(师生关系、师生课堂态度等)以及课后生成的环境(课堂文化、课堂规章制度等)。由于课堂管理机制不健全、课堂生态主体的观念落后等原因,系统组分同步协变的节奏远远达不到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具体体现为部分师生教学理念更新缓慢、信息素养提高不够、角色调整不到位、新的教学习惯未能养成、学习自主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等问题。基于系统协调速度与协调质量的提高,实现对英语生态课堂问题的有效解决,从而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再研究[J].外语与英语教学,2012(3):5-8.
[2]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研究20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13-16.
[3]冯霞,陈坚林.高校外语信息资源建设及利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6): 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