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其明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现在不少中学生不喜欢阅读,更不喜欢纸质阅读,少数喜欢阅读的又主要依赖电子阅读,或内容上局限于科幻类。本文主要从课内外结合等角度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 培养; 阅读习惯
无论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非常强调引导学生读书,读大量的书,读一系列的书,读整本书,读经典著作,而且对读书还有分门别类的要求。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要读书,不读书,一切都白搭。下面我试着就“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这一问题,谈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有人说,毁掉经典的罪魁祸首是语文教师。我不赞同这种极端的说法,但中学生对语文、对经典阅读失去兴趣,语文老师确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老师总是在课堂上把一篇篇经典文章不断肢解,然后塞给学生,况且还认为这是“标准答案”,让生动的文字变得枯燥,让行云流水般的美感变成了说教……
我校的课程安排每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我一般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完成本堂课的目标教学任务,剩下大约一半的时间则让学生自主阅读。在我备课之初,会对自主阅读这个环节设计相应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我就设计了“文中写的秋天景物有什么特点?传统诗词中描写秋天的有何不同?”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的秋天名作。这样就会更有针对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不用满堂灌,而应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知识是死的,而人是活的。转变课堂教学的守旧模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需要适时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有效地采取多种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比如我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这首诗比较长,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上课时,我不详细讲解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只是以两个主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讨论中去认知、感悟。为了强化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我提前用“导学案”展示了作者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希望》等诗歌,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时间阅读这些内容,如此,课内课外文本阅读相映成趣,学生对艾青的理解也更全面,而《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中的不少困惑也迎刃而解了。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它不能一蹴而就,更没有终南捷径。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一般每三年一个轮回。相对毕业班而言,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要轻得多。我在担任高一的教学工作时,开学第一天第一节语文课,我就给学生布置每周一节的阅读任务,即每周周五的语文课就是全班学生的自主阅读课。我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准备一部课外的文学类名著,而且必须是正规出版社的经典。每周五都成了学生期盼的日子,在安静的教室里,学生或皱眉,或开心,或抚额等,都沉浸在书香的氛围里,有学生拿起笔在轻轻勾画,有學生在默默记背,有学生在静静思索。
除了白天的语文课堂,我还有晚自习可以利用。学校安排每周四节的晚自习,我就特意拿出一节自习课来让学生自由阅读,当然还是以读名人传记、文学类名著为主。我会在之前提醒学生本周可以读的文本体式,或人物传记,或中外散文,或中国当代小说,或欧洲十九世纪的小说等。学生在开始阅读时,我便做一些提示:比如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特点,学生有的放矢,带着目的阅读,有利于养成有质量的阅读习惯。
课内阅读不像等公交车时的消遣式阅读,它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因为书海浩瀚,时间太有限。如果教师不给学生精要的读书指导,不少学生的阅读就会茫然无绪。我们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其实都希望旁边有内行给予指点,学生尤其如此。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不仅仅局限在教授“教科书”的知识,更应当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落实到位,这一定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引导学生在业余时间多读书是扩大学生阅读面、阅读量的主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利用业余时间,我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应的课外作业,比如周末摘抄800字以上的文学段落,可以是事件描述,可以是景物、人物描写;每周500字的硬笔书法,内容也必须是经典读物。用这些作业作为文本阅读内容,可以在语文的早自习时间阅读,也可以在午休和晚觉前挤出10—15分钟阅读。如此积极有效地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闲暇时间,对学生的成长帮助极大。
培根说过,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刚刚进中学校园的学生,可能在阅读量上还远远不够,在对读物的理解上也还不够到位,但没关系,只要他们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日积月累,前面似懂非懂的,或者不懂的,都会慢慢理解甚至融会贯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只争朝夕,就在无数个一刻钟内,就在我们日常的教与学中,日渐融进学生的生活、血液里。
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如果只是形式单一的阅读,最后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无疑是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好办法。我每堂课的课前3分钟阅读活动,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到讲台前进行大声朗读自己摘选的精彩文段或一首短诗。同时,定期举行 “我爱读经典”的阅读比赛,可以是演讲形式,也可以是辩论方式,主题要围绕某个经典文本来设定,比如“我眼中的林黛玉”“简·爱的爱情观值不值得在当下推崇”。每一次活动都会掀起一次阅读的浪潮,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学生阅读兴趣越来越高。
当然,学生的阅读不只局限于纸质阅读,网络阅读也是一个较好渠道。但老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区分 “糟粕”和“精华”,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把网络上读到的故事进行想象扩充,或者改编成剧本之类的,进行情景再现,让每个人谈谈改编之后的感想。
阅读改变观念,阅读改变学生的表达方式,更在提高表达水平。学生的周记、作文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有位学生这样写自己的父亲:“我喜欢你这些那些平凡却又奢侈的愿望。恍然之间才发现,你的两鬓已开始变白,笑起来那么灿烂的脸上也有了时间的沟壑,走路也不像以前一样你在前我在后了。父亲,爸爸,老伙计,愿你这一生都满足。如果你变老变丑步履蹒跚也一样无所畏惧,待你垂暮之年,儿子定会在你身边。这就是我要的永远。”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担当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奠定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