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小学数学学科青年中心组,开展团队研修,能激发骨干教师内在的发展力,让他们保有专业发展的激情和不断创新的潜能,能在区域课改中发挥带头作用。团队组建,要考虑成员的引领优势。研修过程,要提升成员的专业学习力。示范推广,要发挥成员的辐射作用。
【关键词】学科青年中心;建设;引领;现场学习;辐射
在课程改革群体中,学科带头人是中坚力量。这批教师基本功好,接受信息快,具有较新的教学理念。站在课改最前沿的他们,注重学习研究,勤于实践探索,善于反思总结。但在一定程度上的“功成名就”后,他们中有的产生了“歇一歇”的想法,有的缺少了迎难而上的冲劲,也有的由于遭遇专业发展上的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显得后劲不足。如何激发这批教师的内在发展力,让他们保有专业发展的激情和不断创新的潜能,在区域课改中继续发挥辐射带头作用呢?2011年2月,我们以学科带头人为班底成立了小学数学学科青年中心组,通过团队研修,以点带面,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组建小学数学学科青年中心组,我们主要考虑了三个因素:首先自身要有积极向上、主动寻求发展的愿望;其次年龄在35周岁左右,来自教学的第一线,能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第三,城乡兼顾,有助于区域内学科教师的均衡发展。以下是团队成员的主要信息表:
学科青年中心组12名成员来自城区和农村的11所小学,均为学科带头人,其中7人在大市级数学评优课中获得过一、二等奖,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他们多为各校教研组的领头雁,分管着本校数学组的教研业务,既是课改实践者,又是教研引领者;既能辐射学校教研组,又能带动市级教研。建立学科青年中心组,是为了让这些成员的专业发展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在组织制度上和思想引领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同时,发挥他们在区域学科专业引领上的三种优势:一是团队成员整体向上,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自身引领;二是组员之间合作、对话的比学赶帮式的横向引领;三是团队对其他教师的向下引领。
六年来,这些种子教师的发展态势显现了当初的规划意图,其中5人已经成长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2人参加特级教师后备班培训,6人成长为学校中层以上管理者,他们在创新校本培训、研究课程开发、实践课改转向中发挥着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青年中心组组建而成的名师工作室,不断向区域薄弱学校和乡镇学校辐射,设点建立工作坊,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等关注点剖析课堂,互动对话,培训送教,为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带动了一大批教师的专业发展,经他们指导的8名青年教师获苏州市评优课一等奖。
学科青年中心组主要开展基于实践情境的“按需定制”的专业发展活动,通过基于课例的团队研修,引导团队成员将自己或他人的工作现场看作一种学习的现场,学会“向身边的实践学习”,建构基于实践解读理论的策略,提升专业理论素养。为提高研修实效,我们做好了以下工作。
1.了解需要,制定研修主要措施
要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就不能停留在活动组织者的角度来考虑应如何开展活动,而应倾听成员心声,从活动的参与者——团队成员的角度来审视活动的应然与实然。团队组建前期,我们对组内教师做了如下调查。
关于专业成长有效途径的调查
以上关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中,你曾经参加过的学习活动有哪几类?(可多选)你认为最有效的是哪一类活动?你参加最多的活动是哪一类?
由调查知道,大家认为最有效的途径是“个人和合作研究”“关于教学的非正式对话”和“名师引领”。在了解团队成员需要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团队协商确定了研修的主要措施:
(1)建立QQ群,作為日常交流、积聚问题的平台。
(2)制订团队研修目标和个人成长计划,期初交流,期末展示。成员每年面向团队或区域开设公开课,撰写案例、论文,择优结辑成册。
(3)申报课题,团队合作研究,每月集中研修1次。
(4)采取“课例+现场研修”的方式聚焦问题,基于课堂真实情景开展研讨,不断提升现场学习力。
(5)聘请专家现场指导教科研方法,进行专业成长示范等。
2.课题引路,合作攻关成果初现
教育教学中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将这些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作为四基之一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如何引领学生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面对新课程理念带来的新挑战,2011年12月,学科青年中心组成功申报了省教研课题“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进行团队合作研究,并建设了课题研究主页。
基于自主协商成立的四个合作攻关小组开展了“基于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设计的研究”“基于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的研究”“引导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以及“小学生形成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个案研究”。前两个子课题组从备课和上课的角度入手,让数学活动经验落实到课前预设和课中生成;后两个子课题组则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角度,通过教学案例的质性分析研究,提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相关教学策略。
依托行动研究,青年中心组团队把握了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注重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具有个性特征的,指向于学习策略和方法的经验,提炼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相关策略,其中撰写的论文《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江苏省论文评比一等奖,该文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课题研究主页上记录了30多次活动,积累了150多项研究素材,展示了团队研究的风采。该课题2013年11月被评为苏州市精品培育课题,2015年12月获江苏省教研课题成果二等奖。借助课题既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又开始了课程创生的实践,创造性地开展了长线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梳理和课堂研究相结合,让课题研究得以继承与发展。我们以长线活动为载体,以课程开发为途径,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将课程意识深入到教师的观念中,把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3.课例研讨,提升现场学习力
“课例+现场互动”是青年中心组活动的主要方式,“问题—对话—反思”是活动的基本流程,团队成员在观摩现场以“当事者”的身份参与现场对话和反思,每个成员既是质疑者,也是被质询者,既能从中获益,也有贡献决策的责任,从而促进大家开展持续的、积极的、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专业学习。
(1)积累问题,提炼主题
每次活动之初,我们都结合QQ群上积累的问题,或者期初、期末交流时提出的问题以及每次研讨现场生成的问题,团队协商提炼研讨主题,在活动前一周发布,以便团队成员早做功课,有备而来。主题,让研讨活动能有效地聚焦于团队成员的已有经验或存在的困惑,引导他们思考的方向,将思维触角伸向先进教育理念转化的路径和策略上来。每次活动,我们都鼓励团队成员从教学情境中去发现问题,用自我认同的参照系去审视课堂中发生的一切,多问“为什么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怎样做更好”。由此,现场又会生成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想法,总能引发更深层次的争辩与反思。强烈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团队成员敏锐的学科眼光和深刻的专业思考。
(2)观点交锋,深度对话
在互动交流环节,我们鼓励大家各抒己见,各圆其说,不人云亦云,重在对自己观点的解释、阐述、论证;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交锋、比较和鉴别,体现“由存在的实践遭到质疑而触发学习”;不做结论、各取所需,学会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而这些收获或许能够成为推动或实现教学转向的力量。对话在团队成员间构建起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的研修氛围,让大家以开放的心态去作深入的、成长性的探索。
(3)深入反思,跟进研究
研讨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每次活动后,我们都根据主题研讨及课堂实践整理出有价值的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等,以此引导团队成员养成再研究的习惯,及时将活动之后的想法、观点和对今后教育教学的改进意义进行梳理与反思,发现和体悟一些新的收获,形成新的共识和行为跟进。例如,在以“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主题的学科青年中心团队研修中,我们前后组织了两次跟进式的研究。
第一次活动,以教材内容为主,分别呈现了两堂课: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量一量》和四年级上册《了解我们自己》,通过课例与现场研讨,着重思考如何依托这类课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第二次活动,以课标案例和修订的新教材为内容,也呈现了两堂课,分别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面积的变化》和《树叶中的比》。通过后续跟进式的研究,团队成员对于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学素材设计综合与实践课,以此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有了崭新的认识。
前后两次活动虽然主题相同,但后者不论是在研究的深度和设计的创造性上,还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度上都比之前有了更深入的探索。联系两次活动,团队成员由衷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师1:总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同于常规的数学课,这两堂课给了我很好的启发,也激发了我也想试一试的欲望。
师2:钱老师用教材上的6行字展开了40分钟的教学,而且教学内容、容量、思维深度恰到好处。顾老师利用课标上一页半的内容也展开了一节课的教学,并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孩子们充满了浓浓的探究热情。两节课给了我一次头脑风暴式的体验,很生动,非常有效果!
师3:选定某个内容,如果沉下去研究的话,真是有很大的空间啊!一个老师背后就有一个团队在行动,这样的研究方式非常给力!
除研究内容主题式的跟进研讨外,我们还注重专家引领式的跟进指导。专业人员的参与是团队研修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因素,专家深入浅出的解析和点评,对于理解教学意图、领会课程理念、感悟教学策略和思想方法等都有很大帮助。为此,我们邀请了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顾亚龙老师、《小学数学教师》副主编陈洪杰老师围绕“积累活动经验,提升教学理念”做了专题研讨与现场互动;与无锡教科院联动,针对“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中如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行了课堂交流和研讨互动。这样的专业跟进指导,实现了团队专题研修活动的增值。
依托课例、现场互动的教研方式,使学科青年中心组成员的专业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由于学科青年中心成员亲历团队研修,对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发挥学科青年中心成员的辐射引领作用,推广学科青年中心在制度建设和教学研究上取得的成果,以“卷入式”校本教研为抓手,以点带面,开启了全市校本教研的新局面。
第一阶段:卷入式主题研究。卷入式校本教研是我们总结和推广青年中心组活动机制而创新的一种校本教研新机制。它从教师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真问题出发,以“课例+现场互动”的组织形式,将教研组成员自下而上地全员卷入、全程卷入,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为教师搭建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在观点碰撞和相互激励中点燃教师的研究意识,激发他们参与实践反思的自觉性,并以“浸润”的方式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最终引导教师养成研究的习惯,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素养的提升。
每个学期,以卷入式校本教研为平台,我们发动老师们反思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炼研究主题,再围绕研究主题确定课例,进行针对性的课堂实践研究。主题研究,改变了以往教研组研究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弥撒性、盲目性状态。带着问题研究,带着问题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研究热情和观念转变,使研究更有目标性。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各所学校的教研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系列研究主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加强了校际互动,通过交流,让各校的研究主题更加聚焦,更具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同时,我们又适时将卷入式校本教研纳入学校课程改革考核项目,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激勵并督促各校形成自己的特色主题研究项目。
第二阶段:主题式序列研究。围绕研究主题,我们又逐渐引导老师们从整体着眼去进行课例研究,这样的研究视角,打破了以往研究内容分散化的一贯做法,让老师们不仅关注到统一主题下的知识整体结构,更看到了相关联的几堂课之间各自的立足点和发展点。整体着眼,系列设计,能让老师们更好地把握每节课的教学价值所在。在此期间,我们策划并开展了全市范围内的卷入式校本教研现场展示;由各校教研组长参加的特色教研交流分享会,推广成功经验,并把相关资料放到市级课题网站,方便老师们进一步学习与研究。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学科青年中心的带动下,我市的卷入式校本教研在小学数学学科全面、稳步推进。
第三阶段:主题式课程开发研究。随着卷入式校本教研的不断深入,很多教研组的研究由主题序列研究逐渐进入到课程创生阶段。如世茂实验小学的“长线实践活动课程”、星辰小学的“探索与实践活动课程”、石梅小学的“种子课课程”等,这些特色课程的创生,是对国家课程的适当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依托一道题,一个课时,一个单元,用一个月,几个月,一个学期乃至更久的长段去思考一堂课的教学,突破了课时限制,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师生共创的策略,将“教材”变成“学材”,从课时走向课程。在这个阶段,全市的多个特色教研组逐渐开发出一系列的课程案例,如根据综合与实践课创生的系列长线活动课程《我们认识的数》;如针对教材单元整体设计的系列实验课程《升和毫升》;再如根据教材“实践与探索栏目”开发的小课题研究课程《阶梯电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再认识》等。用课程去超越课堂,让教师们的研究视野更加宽阔,更聚焦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制度卷入、主题卷入、场景卷入和文化卷入,我们将教师研修的主导路径与主体诉求有机结合,有效拓展了老师们进行研究的深度和宽度,创造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使课程与教学改革实现了纵深推进和深水突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道路上来。” 组建学科青年中心组,开展团队研修,推广研修成果,一路走来,青年中心组成员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完善自己的智慧,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反哺了同伴的成长,辐射了周边教师的成长,并最终促进了学科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这真是“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1]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12(21).
[2]徐建文.小学数学卷入式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J]. 上海教育科研,2013(12).
徐建文,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姑苏教育领军人才,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研先进个人。他主张数学教育应“把握学科本质、坚守儿童立场”,以儿童为基点,“贴”着儿童的需要進行教学,促进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他主持的课题两次获江苏省教研课题成果二等奖,撰写的论文获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一等奖,出版专著《行走在儿童与数学之间》, 40多篇文章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与管理》《江苏教育》《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小学数学》等刊物,其中6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他首创的“卷入式校本教研”催生了区域内学校校本教研文化的有效转型,显著提升了教研组发现问题、策划组织活动、专业提升、提炼总结的能力,相关成果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小学数学教师》2014年第10期以“在卷入中成长”为专题作专栏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