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创新说明文教学

2018-07-06 10:14路正杰
文山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说明文实践性语文课程

路正杰,任 强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一直是教育实施者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特点的阐释层出不穷,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验稿)》就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1]。至今仍有教育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学术经验对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讨论,如果学术界思想不统一,就会导致很多教育实施者在教学中无法合理安排教学。

说明文教学是很多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施者容易忽视的内容,说明文教学普遍存在应试性强、教学模式僵化、上课内容枯燥等问题,急需对其教学内容和策略进行变革。针对现今初中说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依据课程标准中“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有关阐述,从语文教育的语用性、实践性、人文性三个方面的特点出发,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分成“社科类”说明文和“科技类”说明文两大类,结合每类说明文自身的特点,探讨初中说明文教学该如何进行创新。

1 初中说明文教学的现状

“部编本”初中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说明文集中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和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2],具体篇目见表1:

表1 “部编本”初中语文课本中说明文篇目表

由表1可见,“部编本”语文课本中说明文的数量较少,且集中在八年级的两个单元,这样的编排很容易使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缺乏对说明文教学方法的探索。“说明文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却一直不受重视。”[3]现阶段初中说明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

教学目标是教师安排教学内容的依据,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说明文阅读提出如下课程要求,“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4]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关键的段落语句并进行总结概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教会学生找出说明文中所说明的基本观点,并且能提取文章中的主要信息的方法。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多数与考试内容相挂钩。初中关于说明文的考核中,主要考查说明文的说明结构、说明方法等,这样的考试内容,成为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导向。而在具体教学中不结合具体的教学篇目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就会导致说明文的教学目标千篇一律。如今很多教师缺乏对文本钻研的能力,很难挖掘到教材的“个性特征”,教学目标的设计也趋向“大众化”。同时教师过多的依赖教参,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目标的设计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难以提高学生独立的说明文阅读能力。另外教师容易忽视文本在相应单元中的作用,导致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问题。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反复教,而需要学生掌握的新知识却没有涉及。总之,“教学目标的杂乱无序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5]

1.2 教学模式僵化

原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将说明文集中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四单元,很多教师因为这样的编排,在教学时形成一种模式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抛出问题,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具有什么特点?接着让学生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指出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通过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方法的学习,让学生找出本文的说明顺序,这样一套说明文教学的模式,将所有的说明文都教成了“一篇课文”。

学生心中形成阅读说明文的模式之后,学生阅读说明文首先想到的是,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不符合学生真实地阅读说明文的习惯。“真实地阅读说明文,……是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去获取某种信息。”[5]这种教学模式恰恰没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学生普遍感到说明文是枯燥的、乏味的,更不知学习说明文有何用。语文教育是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如果学生不愿意读说明文,更不会写说明文,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培养来说就是无益的。

1.3 教学内容的枯燥

教学模式的固化,直接导致教学内容的单一枯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自己的主体地位,对说明文的科学知识内容过度讲解,将说明文当成科学知识文来教授学生科学常识,使说明文的教学丧失了“语文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的固有观念,也是导致说明文教学内容枯燥的主要原因。多数教师认为说明文的可读性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当成是知识的“搬运工”,缺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机会。教师“包办”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学生缺乏自读的机会,直接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同时教师的知识面狭窄,无法对所教授的说明文进行合理的拓展,导致教学内容无法深入,学生学习的知识停留在表面,这都与语文课堂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背道而驰。

2 语文教育的特点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育特点的阐述,可以将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2.1 人文性

语文课程作为教授母语的课程,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学作品的多元,再加上社会对语文课程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语文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培养任务。于漪老师曾说:“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6]语文课本中所选入的文学作品,包含着大量的、个人情感强烈的文章,体现了语文教育需要具有人文性,阅读时需要结合作者的经历与写作背景来进行探讨。语文教育课程注重人文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反应和多元体验。

2.2 实践性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4]侯器老师认为:“语文教育是在学生言语交往过程进行的、面向言语交际实际的教育。”[7]语文是一门学习运用祖国文字的课程,在所生活的母语环境中,文字使用的频率极高,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必须将实践性摆在突出的位置。语文课程所教授的内容,最后都通过学生的表达来检验其效果。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写作与口语交际的训练上,写作能够体现学生的书面的表达能力,而口语交际则是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

2.3 语用性

近年来,很多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到语文教学的“语用性”,在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4]很多学者认为语文学科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言语操作能力。而语用,简单的概说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课程标准以及学者所提出的观点相吻合。而现在很多初中教师并不关注说明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更不用说一些特殊字词的使用了。

3 社科类说明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社科类的说明文在“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教材中,主要是对文明的印迹介绍。在教学这类说明文时,教师多关注说明方法以及说明顺序,忽略了文章的语言。根据单元要求,不仅要学习说明方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还要揣摩说明语言。如叶圣陶先生所写的《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作为摄影集的序文,叶圣陶先生抓住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作了系统的富有艺术的说明,语言简练概括富有美感,对于培养学生的文章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笔者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以钱梦龙先生执教《中国石拱桥》为例,探讨社科类说明文的教学方法。[8]

3.1 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现实践性

3.1.1 语言表达能力

钱梦龙先生在执教《中国石拱桥》时,将这篇课文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图文探讨拱桥的形状以及结构特点。钱梦龙老师通过课前准备的挂图让学生说明大拱和四个小拱之间的位置关系,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文本,提高了提取信息的效率。杜威在论及“抽象是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的同时, 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抽象思维, 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也应力求教育他们有一些学者、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气质”[9]。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变成具象的图画,使学生一目了然。

社科类的说明文多是说明事物,类似于“说明书”,要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作者要传达的主要信息,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钻研。教师通过对抽象文本的钻研,提取出文中的重要信息,通过教学方式的变换,将抽象的知识变换成便于学生理解的知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够跟随教师的上课思路,也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了解作者的说明目的。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思考回答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实践性。

3.1.2 写作能力

钱梦龙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请同学们写一篇说明文,题目是《介绍一幅教学挂图》。”这样一个作业的布置,与课堂上所运用到的“挂图”教学的方法相呼应,既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到的说明事物的方法能够有所巩固,也能够在课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一种安排恰当且合理,根据本文的说明实际以及文本特点,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实践性。

3.2 品读语段体现语用性

钱梦龙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变换,来让学生感受本文语言文字运用的特色。

3.2.1 点提关键字

在学生回答完“在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之后,感叹“肩”字用得好,接着提问学生:“这句话中还有哪个字用得比较好?”学生马上回答“各”字,得出了说明用词准确的特点。通过对于关键字的品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汉字的神奇,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2.2 思辨顺序

为了体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提问学生:“赵州桥四个特点的顺序能不能调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不能”。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从而找出了本文的说明顺序。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答案证明自己的结论,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2.3 朗读课文

在说明文教学的课堂上,老师为了赶进度,不会让学生阅读课文,更不会阅读全文。但是在钱梦龙先生的课堂上,请两位同学朗读了全文,让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问题。这样的全文阅读,能够让学生在朗读与听读的过程中再次熟悉课文,也能让学生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征,便于教师的教学。这样的安排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在听、说、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材料,最后用于写作之中。

3.3 拓展延伸体现人文性

《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通过赵州桥、卢沟桥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石拱桥在人类文明中的历史地位、科学含量等。这样的一篇说明文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桥梁建造技艺的伟大与精湛,以及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

钱梦龙老师通过对赵州桥和卢沟桥桥梁特点的梳理,让学生感受桥梁事业的伟大。展示挂图,让学生感受延河桥的类型以及南京长江大桥公路引桥建造技术,从而揭示出“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无比优越”两个主题,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之情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4 科技类说明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科技类说明文因其本身科学性的特征,让很多教师为了体现这类说明文的科学性,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常识科普课。“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强调,把握主要观点,提取主要信息,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这类说明文需要教师对所教授的课文进行深入地理解与解读,仔细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抓住单元阅读策略的要求来安排教学。现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以余映潮《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想等为例[10],探讨科技类说明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由《科学大众》改写而来。改写者以“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作为核心知识,面对初中生群体进行改编。课文结构严谨、逻辑清楚,语言准确优美,具有很强的研读教学价值。

4.1 从课文内容出发体现人文性

“阅读科技类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4]余映潮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使学生有序的掌握“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意义”等问题。引导学生探讨物候现象,能够使学生感悟这类现象的生物学意义,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情感体验。每个学生所思考的意义不同,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将这一目标放在首要的位置,体现了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

4.2 注重课堂训练体现实践性

在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设想中,第二课时的能力训练目标意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品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设想中,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抓住了这篇课文的语言优美性的特征,课堂上的及时复述背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按照老师提供的关键信息进行记忆,教会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请学生进行背诵,是一种口语交际的形式,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的组织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在余映潮老师的课堂设计中,把具体的写作训练放在了课堂上,“让学生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为序,写一首小诗。”教师进行示范,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写作思路,课堂上的交流以及教师的评点,能够进行及时的课堂反馈,起到了锻炼学生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一种设想,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实践性特征。

4.3 字词句段注重语用性

初中阶段识字写字的教学不如小学突出,但是却不可忽视。余映潮老师在教学设想中,列出了本篇课文所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以及词语。这样的安排能够让学生掌握本文的生字词,积累词语,运用到日常的口语交际以及写作当中。实践性注重的是学生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语用性则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由于“说明文可读性不高”的固有观念,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不会对课文段落进行赏析。但在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设想中,带领学生研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感受这一自然段的语言之美,以及这一段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教师通过对文本的钻研,找出可读性的段落来让学生诵读,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过程。

5 小结

本文论述了当前说明文的教学现状以及语文教育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等方面,探讨说明文应该如何创新。说明文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教育实施者根据具体的课文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参照课标的要求进行改变与创新。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课程编写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魏本亚.说明文教学现状及相关思考[J].语文建设,2017(1):4-7.

[4]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张孔义.说明文阅读教学目标建构与教学途径创新[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7(1-2):18-23.

[6]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语文学习,1995(6):2-5.

[7]侯器.关于语文教育特点的三个基本判断[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3):16-20.

[8]钱梦龙.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0]余映潮.说说《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6):27-28,51.

猜你喜欢
说明文实践性语文课程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PPP项目运作中几个实践性问题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