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丽,明庆忠,蔡瀚赓,郭向阳,杨亚萍
(1.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2.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1)
云南是全国旅游发展较早的省份,旅游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云南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边境旅游作为云南旅游的重要业态,20世纪90年代初期,云南边境旅游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下迎来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云南提出了“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大战略定位,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政策利好。边境旅游和旅游空间结构是国内外研究热点,而将边境旅游与空间结构结合的相关研究相对甚少。对边境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最早缘于1978年9月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游憩工作组“边境与旅游”相关会议的召开,其一会议论文涉及边境空间重组研究领域[1]。韩璐(2017)以交通优势度评价体系和旅游生态位测评体系为依据分析云南边境区域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态势[2]。孙坤(2014)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边境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进行研究[3]。另外,“点-轴”理论亦是研究热点,基于点轴理论的旅游空间结构研究颇多,以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为主,宋亮凯(2016)从点轴理论角度出发以环渤海地区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熵和城市流等研究方法,构建旅游空间结构体系[4]。黄志刚(2016)基于点轴理论,通过分析苏锡常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交通的空间结构,以节点、轴线确定构建三城旅游空间结构格局[5]。通过知网搜索,基于点轴理论的边境旅游相关研究尚且空白。文章在结合前人研究基础上,以边境旅游作为研究领域,运用点轴理论从时间上与空间上对云南边境8个地州(市)旅游空间结构进行动态演化研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些许优化建议。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特殊的地貌特征与气候造就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悠久的民族历史孕育了多彩的人文风情。长达4 060 km的边境沿线分布着8个地州(市)、25个边境县(市),并有16个国家一类口岸和7个二类口岸,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相毗邻。云南边境线上分布着8个地州(市),自东向西分别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发展策略,云南作为中国边疆省份,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互频,边境(跨境)旅游开始发展起来。伴随着199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项目开展、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2011年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实施等政策利好,云南边境(跨境)旅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据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云南省接待海外入境游客1199.42万人次,比2015年同期增长11.54%;旅游外汇收入合计30.75 亿美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6.93%;接待口岸入境一日游游客599.04 万人次,比2015年同期增长18.57%;口岸入境一日游外汇收入4.27 亿美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19.36%,云南边境旅游发展势头迅猛。
陆大道在1988年提出空间组织过程中的“点轴结构模式”。他认为“点”是各级中心地,对各级区域发展有带动作用;“轴”是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地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6]。根据这一理论,可指导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的空间结构构建,特别是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比较显著呈带状分布的区域结构的模拟。在旅游中,点轴模型包括旅游节点、旅游轴线和旅游辐射圈等单元要素。旅游节点是指对外界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旅游发展良好的中心地,一般城市居多;旅游轴线则以交通线为主将节点与节点连接起来;旅游辐射圈是以旅游节点作为中心,依托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条件、旅游资源条件等向外延伸,形成旅游节点影响力。
依据旅游节点的概念,引入城市流强度这一指标,以此来衡量城市对外的辐射带动强度,强度越大,越适合选作旅游节点。城市流强度是指在一定的区域中,某城市对外产生的集聚与辐射能量,由城市与外界各种社会经济要素中联系指标来决定。城市流强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是指城市流强度,P是指城市功能效益,即城市单位功能量所产生的经济增长量,一般以城市从业人员的人均GDP来衡量。G是指城市外向功能量,一般是以城市某一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熵进行测算。区位熵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ij表示区位熵,Rij表示i城市中j部门从业人员数量,Ri表示i城市从业人员总数,Rj表示区域j部门从业人员数量,R表示区域从业人员总数。当Qij<1时,表示i城市j部门没有外向功能量,当Qij>1时,表示i城市j部门有外向功能量。因此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能量Gij的计算公式为:
i城市n个部门总的外向功能量Gi的计算公式为:
城市的功能效率Pi用人均从业人员GDP表示:
因此,反映城市对外集聚与辐射能力的城市流强度计算公式为:
查找1997年、2006年、2015年云南统计年鉴,鉴于1997年统计年鉴中关于各地区各行业就业人数中只统计了11个行业,因此选择11个作为云南三个时间段边境各地州(市)的从业人员指标。分别为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和咨询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金融和保险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4]。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得出三个时间段云南各城市流强度(表1~3)。
“点—轴”理论里的点一般是指旅游景区与中心城市,因此旅游节点的选择不仅仅考虑城市流强度,还应综合考虑旅游景区的聚集程度。本文以云南省8个地州(市)为研究地域单元,选取4A级以上旅游景区作为研究旅游资源禀赋的因子,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据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名录”以及360百科数据整理得出;利用google地图获取云南省各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位置,然后运用Photoshop软件绘制云南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图,鉴于1997年A级旅游景区还未评审,因此1997年云南旅游节点的选取仅以城市旅游强度为依据。
在地理空间范围上,选取云南4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景区呈点状分布,每一个景区都是一个点状要素。本文采用最临近点指数法,判断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状态。定义最临近点指数R为:
式中,为最临近点之间的距离r1的平均值,可运用精确比例尺在地图上测量出每个点与其最临近点之间的直线距离r1,取其平均值为理论最临近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为区域面积;n为区域内点状的要素数量;D为点密度。当R=1时,,说明点状要素随机分布;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分散分布;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聚集分布。根据上述两个公式,计算云南省两个时间段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最临近点指数(见表2~ 3)。
表1 1997年云南主要旅游节点区位熵、城市流强度值
表2 2006年云南主要旅游节点区位熵、城市流强度值
表3 2015年云南主要旅游节点区位熵、城市流强度值
根据表1~3数据,综合考虑区位熵、城市流强度和旅游资源聚集程度,鉴于云南边境各地州(市)范围域面广,因此结合州(市)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以及旅游资源分布城市,选取河口、景洪、磨憨和瑞丽作为1997年主要旅游节点、2006年选取建水、河口、景洪、磨憨、蒙自、腾冲和瑞丽作为一级旅游节点,临沧、普洱、保山和弥勒作为二级旅游节点,2015年选取建水、河口、景洪、磨憨、瑞丽、腾冲、蒙自、弥勒、勐腊和芒市作为一级旅游节点,保山、临沧、普洱、勐海和丘北作为二级旅游节点,景谷、宁洱、广南、文山和墨江作为三级旅游节点(见表4)。
表4 云南1997-2015年旅游节点选取
根据旅游轴线的概念,旅游交通是旅游轴线重要的表现形式,云南旅游交通呈现以航空和公路为主、铁路为辅的网络格局,由于航空脱离陆地,因此主要考虑高速公路和铁路,另外,旅游线路是旅游产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旅游交通与旅游资源条件综合考虑的结合,因此文章通过查阅1997年、2006年和2015年云南省交通地图以及旅游线路分析,列出三个时间段内旅游轴线情况,可知云南旅游交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级别为高等级公路、第二级别为高等级国道、第三级别为国道(见表5~7)。
表5 1997年云南主要边境旅游轴线
表6 2006年云南主要边境旅游轴线
表7 2015年云南主要边境旅游轴线
综合表5~7,绘制云南1997-2015年边境旅游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图,如图1所示,通过趋势图可知云南边境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呈现一系列特征,表现为旅游节点与轴线等级的高低影响着旅游辐射圈的范围;旅游空间结构由稀散向密集变换;节点与轴线等级由单级向多级增长;形成三大旅游圈。
3.1.1 旅游节点与轴线等级的高低影响着旅游辐射圈的范围
旅游节点等级的决定是依据城市流强度与旅游资源密集程度综合考虑的结果,而旅游轴线等级的选择则是依据交通等级与旅游线路来确定的。旅游辐射圈是由旅游节点与轴线共同发力吸引客流、物流、资金流与人才流等一系列要素流并依据这些要素流反作用于节点与轴线周边区域而形成的。因此,旅游节点与轴线等级的高低决定了当地旅游目的地吸引要素流量的大小,即影响着旅游辐射范围的大小。
图1 1997-2015年云南边境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图
3.1.2 旅游空间结构由稀散向密集网状变换
20世纪90年代,云南边境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外出旅游的观念与动机不强,旅游资源开发较少,且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交通投入力度弱,旅游空间结构呈现稀散态势,主要以西双版纳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经过10余年的发展,到2006年,云南旅游发展步入上升发展阶段,旅游重视程度上升,旅游资源开发如火如荼,加之一系列交通项目的投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促使人们出游率急剧攀升,以节点、轴线与辐射圈等单元要素组成的旅游空间结构逐渐变密,主要以保山腾冲、西双版纳、红河建水、河口等为主要旅游目的地。2015年,云南边境旅游发展进入繁荣阶段,以保山、腾冲、芒市、瑞丽、临沧、普洱、澜沧、景洪、勐腊、磨憨、弥勒、建水、蒙自、河口、丘北等为主要旅游目的地。旅游轴线与域面进一步壮大,将这些旅游目的地链接在一起,网络集散度增强。
3.1.3 节点与轴线等级由单级向多级增长
旅游节点与轴线的发展需经历“萌芽-发展-壮大”三个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不断崛起,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与提升,旅游人流量、物流量、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流流速与流量的增长,加快了旅游节点与轴线的萌芽、发展与壮大。20世纪90年代初期,边境旅游节点与轴线初步形成,经过10余年的发展,原来的旅游节点与轴线进一步壮大,新一级的旅游节点与轴线萌芽,以此交替循环,形成1997年拥有一级旅游节点和轴线、2006年拥有二级旅游节点和轴线、2015年拥有三级旅游节点和轴线的旅游空间要素结构等级特征。
3.1.4 形成三大旅游圈
依图1所示,云南边境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滇西热海火山(德宏、保山)、滇西南热带雨林(西双版纳)和滇东南喀斯特山水(红河、文山)三大旅游圈,追溯到云南边境旅游发展的萌芽背景,三大旅游圈是在在河口、瑞丽和磨憨边贸口岸的优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论是以旅游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还是旅游资源禀赋都占有绝对优势。数据分析显示,以腾冲、瑞丽等为主要节点、腾冲-保山-龙陵-芒市-瑞丽-陇川为轴线形成保山-德宏旅游辐射圈,以景洪为主要节点、景洪-勐腊-磨憨为轴线形成西双版纳旅游辐射圈,以建水、河口、丘北为主要节点、弥勒-开远-蒙自-屏边-河口、石屏-建水-蒙自-开远-砚山-富宁为轴线形成红河-文山旅游辐射圈。
通过纵向与横向比较,云南边境旅游空间结构发展经历了离散阶段、集聚阶段、点轴辐射网络阶段三个演化过程(见图2)。
图2 云南边境旅游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示意图
3.2.1 离散阶段
云南边境旅游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起步阶段,云南边境旅游空间节点与轴线呈现离散状态,早期云南边境旅游是随边贸发展起来的,以西双版纳磨憨、红河河口和德宏瑞丽为典型,再者云南旅游发端于西双版纳、大理和丽江,因此西双版纳景洪是云南边境旅游起步阶段的重要节点,以瑞丽、磨憨、景洪、河口为主要节点在空间上呈现离散状态。而交通仅以保山-德宏、普洱-西双版纳、红河-文山为主要贯穿区域,在连接性上呈现阶段性特征,整体性不强,稀散性特征显著。
3.2.2 集聚阶段
瑞丽、磨憨、景洪、河口等边境旅游的发展,吸引大量游客,当这些区域旅游对游客的需求达到暂时饱和度时,便向周边拓展新的旅游目的地,加之这些区域发展旅游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一系列功能效应,诱发驱动周边区域自发发展旅游,形成以一级旅游节点为核心,二级旅游节点环绕的集聚状态。而旅游轴线也随节点的拓展而向外延伸。与离散阶段相比,这一阶段云南边境旅游空间结构总体上呈现集聚状态。
3.3.3 点轴辐射网络阶段
伴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供给侧改革和全域旅游等新理念的提出,云南边境旅游发展再次迎来发展的良好契机。经济的增长,带动资本要素、劳动要素、土地要素等要素的流动,引导旅游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等各方积极参与到边境旅游中来。在集聚阶段的基础上,一级、二级旅游节点不断壮大,二级节点向外拓展到三级节点,形成庞大的边境旅游节点体系,旅游交通等级越来越多样化,旅游线路的丰富度导引旅游交通向各区域拓展,形成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为一体的多级旅游通道,城市、旅游景区、交通、旅游线路共同作用,旅游轴线交叉拓展,将各节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缩短各区域之间的差距,加速平衡化进程,形成网络放射状的边境旅游空间结构。
尽管云南边境旅游空间结构至目前经历离散、集聚和网络化三个阶段,总体上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从图中可知,旅游空间上存在发展的弱区甚至空缺,空间不平衡特征依然存在。为了构建良好的云南边境旅游空间结构,需从旅游通关手续简化、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区域旅游合作加强等方面着手。
在旅游旺季以及人流量、物流量大的情况下,在口岸设置边境旅游专用通道,放松出入境政策,简化手续,构建完善的出入境签证制度;实施提前预报预检制度;成立口岸旅游服务小分队;开设旅游专线咨询电话;设立旅游宣传功能区等服务措施,为跨境旅游团体营造优质、高效、便捷的通关环境。完善云南边境电子口岸大通关服务平台,全面实施关检合作,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相关工作人员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游客角度出发,提高办证效率,改善同周边国家关系,放宽跨境旅游签证政策,完善并普及异地办证政策,允许我国公民在边境沿线口岸办理落地签证,缓解游客办证聚集现象,从根本上改善边境旅游通关条件。
对于怒江、临沧和普洱这些边境旅游发展较弱的区域,首先应深挖旅游资源,从根本上塑造发展旅游的先决条件,另外,创新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做活存量,做精增量,推进“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实现“旅游+”业态融合发展,拉动旅游投资和消费。根据云南各边境地州(市)、边境县(市)旅游特色细化八8个地州(市)以及各边境县(市)旅游名片,并依托各细分名片全力打造云南边境旅游整体品牌,巩固质量,提高水平,晋档升级,使之成为独具特色、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旅游精品。加大边境旅游产品开发力度,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消费需求的游客,突出地缘优势,重点开发民俗风情游、康养游、探密游、购物游、边关风情游等地域色彩浓重的旅游产品,在此基础上拓展新业态,如针对自驾游市场、家庭亲子市场、女性购物市场、银发养老市场、以及候鸟度假市场等开发设计新型旅游产品,形成“购物游、观光游、度假游、体验游、跨境游”交互措次的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运用融资模式多元化,招商引资、政府投资、社区参与等多种投融资模式共同发力,加大对旅游项目和旅游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创建无障碍国际旅游环境,加快“吃、住、行、游、娱”基本六要素依托设施的改造、升级,提高信息、医疗、救援等公共服务质量。国家旅游局应与公安、外事、交通等部门合作,促进云南边境交通的便利化,争取资金、政策配套扶持和外交支持,加快构建集“航空、公路、铁路”为一体,对外面向南亚、东南亚,对内连接中国和云南省内各大旅游区的国际跨国大通道,在可能的情况下,让旅游巴士、火车、自驾车等直达周边国家,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让游客进得来、走得了、散得开,提高云南边境旅游的竞争力。
依托节点辐射带动功能,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怒江州、临沧市、普洱市、文山州这些劣势区域应加强与西双版纳、红河州、德宏州、保山市这些优势区域合作。各地州(市)旅游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决策共商,共同打造云南边境旅游整体形象,进行跨区域旅游线路规划,开发整体性而又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合力发展边境旅游;其次加强与周边省内昆明、迪庆、丽江、大理、楚雄、玉溪、曲靖等地州(市)的合作,依托省内一些大型集聚中心(昆明、丽江、大理)的辐射带动,提升边境区域旅游竞争力;同时也应加强与广西、贵州、四川等周边省份的跨区域联动,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组织和旅游宣传促销等方面开展互补合作,达到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促销互助,产品互补的目的。
文章在结合点轴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区位熵、城市流强度和旅游资源聚集度等定量方法,构建了云南1997、2006和2015年3个时间段边境旅游空间结构,从中分析出云南边境旅游空间结构表现为旅游节点与轴线等级的高低影响着旅游辐射圈的范围;旅游空间结构由稀散向密集变换;节点与轴线等级由单级向多级增长;形成三大旅游圈的演化特征,经历了离散、集聚、点轴辐射网络三个演化过程,发现云南边境旅游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因此提出从旅游通关手续简化、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区域旅游合作加强方面着手解决存在的问题,整体提升云南边境旅游竞争力。
[1]葛全胜,钟林生,等.中国边境旅游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韩璐,明庆忠,等.边境地区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关系及协调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7):73-78.
[3]孙坤,王淑敏.边境型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31-36.
[4]宋亮凯,李悦铮,等.基于点—轴理论的环渤海地区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99-105.
[5]黄志刚.基于点轴理论的苏锡常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8):102-106.
[6]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