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进,张怀亮,秦海凤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缺血性中风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表明: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若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2014年3月—2016年3月,笔者采用针药结合加西药治疗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中风51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100 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住院部收治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平均(64.35±6.91)岁;病程平均(30.35±14.62) h。对照组49例,男24例,女25例,年龄平均(63.47±9.62)岁;病程平均(29.49±14.23) 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中关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相关标准。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展,多与脑动脉硬化有关;④一般发病后1~2 d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⑤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就诊时间为发病后1~72 h,均经头颅MRI(DWI)确诊。
按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关于中风病风痰瘀阻证的标准。主证: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歪,舌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①西医诊断符合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急性期的诊断标准;②中医诊断符合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型诊断标准;③年龄40~75岁;④自愿并配合临床试验,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出血性脑损伤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其他非脑梗死急性期患者;②经检查证实由其他疾病,如脑外伤、脑肿瘤、脑寄生虫、代谢障碍等引起的偏瘫,或者有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所引起的脑栓塞者;③合并有其他脏器疾病,或者合并有严重感染、有严重出血性疾病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以及过敏体质等不适合纳入研究者。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耳公司生产, 批号J20080078,100 mg×30片),1次1片,1 d 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51408,20 mg×7片),1次1片,1 d 1次,口服;奥扎格雷钠注射液(丹东医创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33991,5 mL∶80 mg)80 mg注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 d 1次;长春西汀注射液(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10467,5 mL∶30 mg)20 mg注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 d 1次;神经节苷脂注射液(北京赛升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93980,2 mL∶20 mg)4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 d 1次。[3]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剂息风化痰活血饮,药物组成:半夏15 g,制胆南星12 g,陈皮10 g,茯苓10 g,天麻12 g,节菖蒲12 g,竹茹10 g,当归12 g,赤芍12 g,丹参30 g,地龙12 g,全蝎6 g。1 d 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加针刺治疗,主穴:肩隅、曲池、外关、合谷、三阴交、解溪、太冲、丰隆。加减:口角歪斜者,加地仓、颊车、牵正;吞咽困难或舌强语謇者,加哑门、廉泉、通里。操作方法:选取毫针(固始公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品,批号170611371),直刺1~2寸,得气后留针30 min,1 d 1 次。
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按照参考文献[4]的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在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无变化。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增加18%以上。
中医证候疗效按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08,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疗效对比
见表2。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63,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病理关键是痰瘀胶结,风邪内动。痰的形成与肺、脾、肾有着密切的关系,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肾为元气之根,为机体气化之原动力,蒸腾水液以灌五脏六腑。若患者年老体衰,肺失通调,宣降不及;或土德失运,纳化失常;或肾气不足,蒸腾无力,均可致津液代谢失常,而为停痰留饮。痰浊最易阻滞气机,气不行血则血行滞涩;或痰浊留于血脉之中,经络气血流行不利,皆可产生瘀血等病理产物。痰瘀搏结,脏腑功能失常,气机升降失司,内风翕然而起,风夹痰瘀滞于经络,肢体失荣,则发为偏身麻木无力;闭于清窍,则为舌强语謇;心神被蒙,则神昏不语。故《明医杂著》云:“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酸痛、不举诸证,以气虚死血痰饮为言。言论其病之根源,以血病痰病为本也。”
因此,本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辨证使用中药汤剂、针刺治疗,充分利用两种医学的优势,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是现阶段提高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息风化痰活血饮为本院全国名老中医张怀亮教授临证数十年的经验方,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方中半夏性温滑利,善祛脏腑之痰;制胆南星温燥而通,善疗经络之痰。二药合用则痰浊之邪无以遁形,为君药。节菖蒲、陈皮、茯苓、竹茹健脾化痰,以杜绝生痰之源;前贤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当归、赤芍、丹参活血养血,使风消于无形。共为臣药。天麻、地龙、全蝎息风开窍,通络化痰,为佐使之用。结合针刺治疗能使气血流畅,阴阳平衡,进一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本临床观察表明:针药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息风化痰活血法对风痰瘀组型缺血性中风有较好疗效。
8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2):37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23-25.
[3]中华医药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5-246.
[4]全国第四届脑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1997,17(5):3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