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业伦理实证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018-07-06 03:32刘鸿宇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伦理聚类

刘鸿宇 王 伟

一、引言

企业伦理实证研究 (empirical),是通过数据与经验化的理论对企业现实问题进行描述与解释。与规范研究 (normative/prescriptive)构建 “应该”导向的伦理原则不同,实证研究着力于解答经济伦理问题的现实状态 “是”什么样的[1]。面对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与碎片化,实证研究的现实针对性与实践性,使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现实问题的研究当中。企业作为社会实体,需要在经济市场与社会道德环境的变迁中,调整自身的行为原则,平衡其所负担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规范伦理原则虽然具有社会认同的普遍约束力,但不能完全适用于企业面临的道德多元化问题。相比较而言,伦理实证研究的优势在于结合企业所遇到的特殊道德问题进行经验化分析与解释,包括理论框架、研究假设、方法设计、概念定义、可操作性、样本选择、观察以及技术分析等八个步骤[2]。

在海量文献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知识图谱技术为学者提供了一种梳理知识主题与脉络的科学方法,本研究以知识图谱研究为视角梳理并分析了西方企业伦理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并总结了企业伦理实证研究各领域的研究主题与方法,揭示西方企业伦理实证研究内容和方法的规律性,找出西方企业伦理实证研究的热点领域,旨在借鉴西方研究经验,促进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企业伦理问题上的应用,改变企业伦理理论仅局限于规范研究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是以文献知识领域 (knowledge domain)为对象,具有 “图”和 “谱”的双重性质与特征:既是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显示了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的网络。Citespace III是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的重要工具之一,用于探测某一时段内某一领域内知识脉络体系的全方位关系[3]。

本文通过绘制自动聚类标签视图 (知识聚类图谱),对西方企业伦理实证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知识聚类图谱直观展示了西方企业伦理实证研究的知识聚类、聚类标签词和不同聚类之间的可视化关系。运用客观的谱聚类算法进行知识聚类划分,采用3种聚类标签提取算法,并对划分的互引聚类进行客观聚类评价。

笔者运用Citespace III形成的引文可视化知识图谱对西方企业伦理实证研究体系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知识聚类的映射文献,探寻知识体系形成的来龙去脉,科学地解释该领域知识的形成与融合,并探讨知识热点与前沿。

三、描述性统计

(一)文献来源

文献取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SSCI索引,检索主题词为 “企业伦理”(business∗ ethic∗)与“实证”(empiric∗),范畴类别为 “Ethics&Business”,时间跨度为2001—2016年,检索文献记录共计341篇。具体见表1。

表1 文献来源与数量

(二)时间分布

从图1的时间分布图来看,2001—2007年,企业伦理实证研究的文献量并不多,共计82篇。但从2008年开始,实证研究文献量开始快速增长,2008年文献量超过 20篇,2009年达到峰值,40篇。2008—2016年,企业伦理实证研究的文献量到达了259篇,比上一个时段的总文献量翻了3倍。可见,自2008年后,企业伦理实证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并成为研究方法的主流。

(三)地域分布

从图2分布的前十大地域来看,企业伦理实证研究文献量在美国的分布最高,数量多达143篇,占到总量的41.9%,接近总量的二分之一。其次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数量分别为37篇和29篇;接下来的是英国和中国,文献的数量分别是25篇和22篇。由地域分布数量可知,企业伦理实证研究的主流分布在北美洲和西欧地区。排名前十的地域文献量总量多达332篇,占总文献量的97.8%。

图1 时间分布图

图2 地域分布图

(四)期刊与研究机构分布

从文献所刊发的期刊分布来看 (见表2),文献集中分布在3大SSCI核心期刊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数量多达 296,占所有文献量的86.8%,分布位居第二的期刊是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数量为24,排在第三位的是 《Business Ethics A European Review》,数量为21。

从研究机构分布来看 (见表2),位居第一位的是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数量为8篇;紧随其后的是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6篇;贝勒大学、迪肯大学、挪威商学院、卧龙岗大学,数量均为5篇。由此可见,企业伦理实证研究的机构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美国、欧洲。

表2 期刊与机构分布表

续前表

四、知识聚类分析

(一)聚类视图分析

本文运用CitespaceIII对获得的2001—2016年之间的341篇有关企业伦理实证研究文献及其引文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选择 “time scaling”(时间间隔)的设置值为1,选择时间跨度为2001—2016年,将 “Threshold interpolation”的阈值 “c(被引频数),cc(共被引频数),ccv(加权最低共被引频率)” 调置为 (2|2|20;3|3|20;3|3|20),利用简化功能 “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MST)对图谱进行剪枝,并剔除相关性低的引文。图谱的绘制遵循Chen(2006)图谱知识映射原理:“研究领域” Φ (t):“研究文献或字段” Ψ (t)→ “知识基础与来源” Ω(t)[4]。其中,每个聚类内的节点相互链接,聚类之间由中介相关文献相连,反映聚类知识的关联性,节点越大颜色越暖,表示该节点引文被引频率越高,是构成聚类的重点,也是研究聚类主题与方向的基础性知识。

遵循以上聚类与筛选原则,图谱划分了四块关于企业伦理实证研究的知识领域分别为:聚类I、聚类II、聚类III、聚类IV,具体见图3。

图3 知识聚类图谱

(二)知识聚类概况

聚类模块的分类主题标签来自于施引文献的索引词 (包括题目、关键词和摘要),提取办法基于三种排序算法,即TF∗IDF加权算法、对数似然率 (loglikelihood rate,简称LLR)以及互信息算法 (mutual information,简称MI)。加权算法提取出的词语强调的是研究方向,对数似然率和互信息算法提取出的词语强调的是研究特点。两者相结合,所提取共同的信息是对聚类最佳的诠释和界定[5]。图3聚类标签对聚类I—IV的研究主题、特点与方向进行了概括。

表3 聚类标签

(三)聚类分析

如图3反映了每个聚类的知识结构,重要知识文献与作者信息;表3报告了三种互引聚类标签对4个知识聚类的研究类别、方向与特点的评价:聚类I的TF∗IDF加权算法、对数似然率 (LLR)和互信息算法 (MI)提取出的标签分别是 “决策”、“判断”和“行为”;聚类II的标签分别为: “公司”、 “责任”和 “利益相关者”;聚类III的标签分别为:“哲学”、“道德”和 “意识”;聚类IV的标签分别为: “文化”、“章程” 和 “氛围”。

参考图3聚类所反映的重要节点知识文献与表3所报告的聚类知识标签明确了4个聚类的研究主题,分别为:聚类I——伦理决策研究;聚类II——企业社会绩效——利益相关者研究;聚类III——企业道德行为研究;聚类IV——组织伦理研究。以下是根据聚类的高频被引文献 (Freq)与中介中心性文献(Centrality)对每个知识聚类的研究内容与实证方法的总结与归纳。

1.伦理决策研究。

聚类I围绕 “伦理决策”展开,是知识图谱第一大聚类群。如表4所示,位居该聚类引文第一位的是Trevino(1986)发表的论文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Organizations:A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ist Model》,文章提出了基于组织情境与个体道德认知互动的伦理决策模型,个人因素与组织情境因素共同决定着个体面对道德困境的反应,并影响个体的伦理决策[6]。位居第二的Jones(1991) 发表的论文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by Individuals in Organizations:An Issue-Contingent Model》提出了基于具体道德问题与道德强度的伦理决策模型,作者强调了道德问题的强度与紧迫性影响个体的伦理决策[7]。

位居第三的是Ferrell和Gresham (1985)发表的论文 《A Contingency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Marketing》提出了基于社会文化环境条件的个人因素与组织因素融合的伦理决策模型,伦理决策模型包含了社会文化因素、个人道德信念因素以及组织环境因素[8]。而后,Hunt和 Vitell(1986)发表的论文 《A General Theory of Marketing Ethics》提出了基于个人目的与社会道义的伦理决策模型,伦理决策模型包含了目的论与道义论的哲学概念,并与个体认知因素与组织管理因素相关联[9]。Reidenbach与 Robin(1990)发表的论文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dimensional Scale for Improving Evaluations of Business Ethics》提出了基于哲学观念的多维度伦理评估决策模型,认为当个体面对道德问题进行伦理决策时,会利用多种哲学价值观念对问题进行伦理评估,例如正义、公平、相对主义、目的论、道义等哲学价值观[10]。

表4 聚类I——伦理决策

2.企业社会绩效——利益相关者研究。

聚类II围绕 “企业社会绩效与利益相关者”展开,是知识图谱第二大聚类群,如表5所示,位居第一的Carroll(1979)发表论文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并认为企业社会绩效包含三大维度:一是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以及自主意志责任;二是企业面对的社会问题,例如消耗问题、环境问题、歧视问题等;三是企业处理问题的响应能力,包括被动、防范、主动回应等方式[11]。

位居第二的是Wood(1991)发表的论文 《Social Issues in Management:Theory and Research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提出的企业—社会互动绩效模型,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原则—制度层面原则、组织层面原则、个体层面原则;社会响应能力—环境评估、利益相关者管理、社会问题管理;企业社会绩效成果—绩效方针实施与社会影响[12]。Wood(1991)认为社会问题是企业社会绩效发生的原动力,企业对社会问题的管理使得企业与社会相联系,企业根据社会问题选择相应的责任原则、响应策略以及结果评估等一系列行动。社会问题管理是企业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环境评估、利益相关者管理以及问题性质管理。

位居第三的是 Orlitzky(2003)发表的论文《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通过对52个企业社会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的样本系数进行汇总与对比,发现企业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企业社会绩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借助市场、社会、法律、伦理、政策、技术等多方面的环境信息,提高了管理效率,与此同时,企业的财务绩效为企业名誉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提供了保障[13]。

位居第四的是 Donaldson(1995)发表的论文《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oncepts,Evidence,and Implications》,从描述性、工具性以及规范性三大研究原则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构建,描述性研究通过观察实际情况进而描述企业及与利益相关者的特点;工具性分析通过具体的实证方法或统计手段去探测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绩效的内在关系;规范性研究更侧重理论的内在经济本质或哲学本质,将描述性或实证性的研究转变为符合经济哲学理论的概念或是体系[14]。

而后,Jones(1995)发表的论文 《Instrumental Stakeholder Theory:A Synthesis of Ethics and Economics》,认为公司机会主义者 (opportunist)“搭便车”的行为损害了利益相关者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益,降低了企业社会绩效。作者提倡构建具有伦理导向的利益相关者原则,即,“诚信”、 “真诚”与 “信誉”原则,是避免机会主义,使集体行动走出囚徒困境,增加企业社会绩效的有效途径[15]。

表5 聚类II——企业社会绩效与利益相关者

3.企业道德行为研究。

聚类III围绕企业中的 “道德行为”展开,是知识图谱第三大聚类群,如表6所示,位居第一的是Trevino和 Weaver(2006)发表的论文 《Behavioral Ethics in Organizations:A Review》,其中结合了308篇关于个体道德行为管理学文献进行组织伦理行为学科知识综述,从个体因素、组织因素与伦理问题三个方面对企业中成员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目的以及道德行为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16]。

位居第二的是Sims和Hegarty(1979)发表的论文 《Policies, Objectives, and Ethical Decision Behavior:An Experiment》,作者通过对165名商学院学生进行伦理测试,研究测试并比较了不同企业政策与伦理环境下个体道德倾向与伦理决策行为的差异,实验表明企业的伦理政策有效地减少了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文化价值观念、功利主义、个人—经济价值取向与不道德行为呈正相关[17]。

位居第三的是Fritzsche和Becker(1984)发表的论文 《Linking Management Behavior to Ethical Philosophy: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从功利主义、人权主义、正义论三个基本价值观原则解释了个体面对组织伦理困境的道德选择,并通过实证数据讨论了道德哲学对组织、企业与个体道德行为的影响与发展[18]。

位居第四的是Singhapakdi和Vitell(1999) 发表的论文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Mediating Effects of Perceived Moral Intensity and Personal Moral Philosophies》,作者将哲学观 (理想主义与相对主义)作为解释变量,将薪酬、性别、教育、宗教、组织核心价值观作为控制变量构建个体感知的道德强度模型,通过实证数据表明理想主义与道德强度的系数呈正相关、相对主义与道德强度的系数呈负相关,道德强度与不道德行为的系数呈负相关[19]。

表6 聚类III——道德行为

4.组织伦理研究。

聚类IV围绕 “组织伦理”展开,是知识图谱第四大聚类群,如表7所示,位居第一的是Victor和Cullen(1988)发表的论文 《The Organizational Bases of Ethical Work Climates》,作者通过对4家企业872名员工进行问卷数据收集与分析,将 “伦理氛围”划分为五大类别,包括法则型、关怀型、功利型、独立型与规则型。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类型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的伦理氛围均存在差异,并影响着员工的道德行为[20]。位居第二的是Trevino(1998)发表的论文 《The Ethical Context in Organization:Influences on Employee Attitude and Behaviors》,作者将伦理氛围与伦理文化作为组织伦理结构的两个维度进行数据收集与回归分析,研究表明伦理氛围与伦理文化虽然在概念与结构上有所不同,但两者系数呈正相关,与组织员工不道德行为的系数呈负相关[21]。

位居第三的是 Kaptein(2002)发表的论文《Business Codes of Multinational Firms: What Do They Say?》对世界最大的200家公司伦理准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归纳总结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组织伦理准则:利益相关者守则、核心价值观准则、行为调节规范准则[22]。位居第四的是Somers(2001) 发表的论文《Ethical Codes of Conduct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des of Conduct, Employee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al Values》,作者通过收集来自美国管理会计师的613个样本数据对组织伦理准则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组织的伦理准则规范员工行为,并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研究表明组织伦理准则反映了组织与社会的价值取向,并超越财务绩效,与企业的社会公益责任相关联[23]。

表7 聚类IV——组织伦理

续前表

五、热点研究

(一)热点聚类视图

利用CiteSpaceIII对2006—2015年的企业伦理实证研究文献进行 “Burst Terms”(热词)分析,探寻近十年来企业伦理实证研究的热点。在 “Terms”(主题词)中选择 “Burst-noun phrases”(突现词),选择 “Time Scaling”(时间间隔)的设置值为1,时间跨度为2006—2015,同时设置 “Threshold interpolation” (阈值) 为 (3.3.20), (3.3.20), (3.3.20),得到基于 “Burst Terms”(热点)共引的可视化热点聚类图谱。由图谱的节点 (N=341)与连线(L=599)可判断2006—2015引文的增长率与引文空间的互引量都有所提高,研究呈现多样化复杂化。

图4 2006—2015企业伦理实证研究热点研究视图

(二)热点分布

通过对图4显示的2006—2015年相关引文文献热点词汇频数 (F),大致可将热点词汇划分为以下3个企业伦理实证研究热点方向。

1.个体道德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热点词汇包括:道德发展 (moral-development);道德推理 (moralreasoning);伦理态度 (ethical-attitudes);道德主体(moral-agency)。

2.组织伦理影响因素研究,热点词汇包括:伦理意识形态 (ethical-ideologies);组织认同 (organizational-commitment);组织价值观 (organizational-values);领导伦理气质 (ethical-leadership);伦理结构(ethical-content)。

3.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热点词汇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CSR-practices);公司伦理 (corporateethics);商业实践(business-practice); 中型企业(medium-sized); 社会责任 (socially-responsible); 供应链关系 (supply-chain-relationship)。具体见表8。

表8 热点词汇与研究方向

(三)热点分析

1.个体道德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个体道德行为研究热点围绕着 “决策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展开,包括企业中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程度、道德意识、道德强度、道德环境、道德主体差异等一系列因素。例如Ritter(2006)通过实验对照(实验组、控制组)研究伦理商业课程对学生道德认知、决策以及行为的影响[24]。Sonenshein(2007) 分析了当面对企业伦理困境,个体认知与直觉相互作用的过程,并构建了道德决策的意识直觉模型[25]。Shao(2008)通过实证数据分析了主体个性、道德认知与社会认知的关系,认为企业伦理机制与环境因素影响着道德主体的决策[26]。可见,研究这一理论的学者通过实证方法 (数据分析、对照实验等)验证 “个体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直接相关假设,并根据经验与实证数据构建企业个体的道德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2.组织伦理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组织伦理研究热点与 “组织的价值观、文化、氛围,领导者伦理气质,组织伦理认同”等因素相关。例如Alas(2006)通过实证数据分析了爱沙尼亚与芬兰两个国家管理价值观的差异,并结合两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提出了组织制度的层次模型[27]。VanSandt(2006)结合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指出了组织伦理氛围作为集体意识与情感的道德作用于个体的道德差异并形成组织伦理认同[28]。Fernando(2010)通过问卷的调研数据研究了精神气质与相对主义、理想主义的关系,并认为组织或社团反映出精神气质与理想主义正相关,并影响组织管理与个体的行为决策。可见,学者对组织伦理的实证研究是结合实证数据进行的,从经验数据的分析指导组织现实的伦理问题[29]。

3.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热点特别关注中小型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以及供应链关系的企业责任链问题,如何在供应链关系中创造企业的诚信与信誉,也是学者关注的热点。Karpen(2012)提出的企业服务主导战略模型融合了个性化、关系、伦理责任、权力、发展、互动六个因素,并论述了服务主导战略模型有利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长期发展与合作,并共同创造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30]。Torugsa(2012)报告了中小企业参与的社会责任实践绩效,通过对澳大利亚171家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结果发现积极参与社会责任实践的中小企业的财务绩效发生了显著的改善,并指出中小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需要兼顾社会责任实践[31]。在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学者往往只研究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对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的研究却难觅踪迹。从热点研究发现,如何引导中小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实践,需要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

六、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1.企业伦理实证研究方法提高了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和可实践性。

通过图谱的知识脉络梳理与分析,研究揭示了实证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西方企业伦理各领域的研究之中,研究模式表现为假设—调研—收据收集—统计—验证—建立理论,这反映了企业伦理实证在解决企业现实问题中的针对性与可实践性,并在企业伦理决策理论、组织伦理理论、企业社会绩效理论等领域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数据与统计分析结果,对于后人的研究给予很多启示与范例。

2.企业伦理行为学成为近些年来西方学者的研究热点。

热点研究揭示了研究领域随时间变迁的过程,企业伦理行为学成为近些年来西方学者的研究热点,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行为理论在企业伦理研究中越来越活跃,在实证方法的应用与支持下,组织行为学、管理学与伦理学充分结合,微观层面的个人道德行为因素,中观层面的组织伦理制度因素,宏观层面的企业社会绩效与供应链的责任绩效等均纳入了企业伦理行为学的研究领域之中。

3.企业伦理实证研究方法为研究转型期中国企业伦理提供了更加切合实际的新思路。

实证方法与经验研究为我国学者提供了更多探索企业伦理行为的新思路。组织或集团中的个体德行、组织德性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具有差异性,个体作为组织集体成员,在企业的代理关系中承担相应的道德义务与伦理责任,其道德意识必然受到社会道德风气、集体道德水平与企业文化的影响,最终通过集体行为表现出企业伦理内核。现代中国的企业或法人诞生于单位制转型之中,经历了政治环境的变迁与社会经济的转型,传统单位伦理的解构与市场经济法人伦理的建构,造成了共同体权威失范,从个体或集体的贿赂腐败,到行业性的产品安全、诈骗、责任逃逸等伦理问题,让学者不得不正视与思考社会转型中企业伦理道德滑坡的现象。而西方的伦理实证研究方法为研究转型期中国企业伦理提供了更切实际的新思路,从企业道德面临的困境入手,利用实地调研、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等手段,结合当前中国国情,进一步总结与论证中国企业伦理行为发生与嬗变的逻辑规律,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伦理理论提供具有现实性的、可实践性的突破。

(二)企业伦理实证研究的未来展望

基于本文的聚类视图、热点视图和重要文献分析,展望企业伦理实证研究的发展方向与研究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个体的道德行为特征研究议题。

从相关文献聚类可透视对于企业内的个体道德行为研究多数围绕个体特征、组织环境与社会文化三大方向进行归因与探讨,热点文献进一步探讨了个体道德行为的发生机制,将 “道德认知”— “道德行为”的行为条件反射建立起来,通过实验或数据构建道德直觉与认知模型,以及环境与道德行为互动模型。

其二,组织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议题。

该议题可从两个方面探讨组织伦理的发展与构建,第一是研究组织伦理文化与氛围的构建,探讨组织伦理制度对个体或集体道德行为的影响;第二是研究组织的伦理精神的传承,组织如何将伦理文化因素融入其发展战略之中,使其伦理精神在集体中得以传播、继承与延续,提升组织的生命周期与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其三,中小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企业社会责任链的议题。

从热点研究中发现,西方学者开始倾向于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如何引导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践社会绩效,成为探讨的热点,而我国现在对企业责任的研究仅限于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或是纯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经验与理论的结合。另外,从供应链的角度深入探讨企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权益,从点(企业)到线 (供应链)到面 (产业)协调与平衡供应链或产业链上企业责任,明确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避免企业责任在链条上的逃逸或漂移。

[1]Donaldson, Thomas Dunfee, Thomas W.Toward a Unified Conception of Business Ethics: 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 (19):252-284.

[2]Randall, D.M., Gibson, A.M.Methodology in Business Ethics Research: A Review and Critical Assessment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0, (6):457-471.

[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 [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4]Chen, C.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7 (3):359~377.

[5]陈悦,陈超美,刘则渊,胡志刚,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 [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6]Trevino, L.K.Ethical Decision-Making in Organizations: A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ist Model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6(11): 601-617.

[7]Jones, Thomas M.Ethical Decision Making by Individuals in Organizations: An Issue-Contingent Model[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6 (2):366-395.

[8]Ferrell, O.C., Gresham, L.G.A Contingency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1989(9): 87-96.

[9]Hunt, Shelby D., Vitell, Scott.A General Theory of Marketing Ethics [J].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1986 (2): 5-16.

[10]Reidenbach, R.E., Robin, D.P.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dimensional Scale for Improving Evaluations of Business Ethic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0,9 (8):639-653.

[11]Carroll, Archie 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 4 (4):497-505.

[12]Wood, Donna J.Social Issues in Manage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 (2):383-407.

[13]Orlitzky, Marc.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J].Organization Studies, 2003, 24 (3): 403-441.

[14]Donaldson, Thomas., Preston, Lee.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oncep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20 (1):65-91.

[15]Jones, Thomas M.InstrumentalStakeholder Theory: A Synthesis of Ethics and Economics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2): 404-437.

[16]Trevino, L.K., Weaver, G.R., Reynolds, S.J.Behavioral Ethics in Organizations: A Review [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6, 32 (6):951-990.

[17]Sims, Henry P., Harvey Hegarty, W.Policies, Objectives, and Ethical Decision Behavior: An Experiment[J].The Version of the Original Manuscript(print copy), 1979.

[18]Fritzsche, David J., Becker, Helmut.Linking Management Behavior to Ethical Philosoph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27 (1):166-175.

[19]Singhapakdi, Anusorn., Vitell, Scott J., Franke, George R.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Mediating Effects of Perceived Moral Intensity and Personal Moral Philosophies[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9, 27 (1): 19-37.

[20]Victor, B., Cullen, JB.The Organizational Bases of Ethical Work Climate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8, 33 (1): 101-125.

[21]Trevino, L.K., Butterfield, K.D., McCabe, D.L..The Ethical Context in Organizations: Influences on Employe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1998,8 (3):447-476.

[22]Kaptein, Muel.Business Codes of Multinational Firms: What do They Say?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2, 50 (1): 13-31.

[23]Somers, Mark John.Ethical Codes of Conduct and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des of Conduct, Employee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al Value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1, 30 (2):185-195.

[24]Ritter, Barbara A.Can Business Ethics be Trained? A Study of the Ethic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Business Student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6,68 (2):153-164

[25]Sonenshein,Scott.The Role of Construction,Intuition,and Justification in Responding to Ethical Issues at Work:The Sensemaking-Intuition Model[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32 (4):1022-1040.

[26]Shao, RD., Aquino, K., Freeman, D.Beyond Moral Reasoning: A Review of Moral Identity Researc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 Ethics[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8, 8 (4): 513-540.

[27]Alas, R., Ennulo, J., Turnpuu, L.Managerial Values in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8, 65 (3): 269-278.

[28]VanSandt, CV., Shepard, JM., Zappe, SM.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ical Work Climate and Moral Awarenes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8,68 (4):409-432.

[29]Fernando, M., Chowdhury, RMMI.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iritual Well-Being and Ethical Orientations in Decision Making: An Empirical Study with Business Executives in Australia [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0, 95 (2): 211-225.

[30]Karpen, IO., Bove, LL., Lukas, BA..Linking Service-Dominant Logic and Strategic Business Practice: A Conceptual Model of a Service-Dominant Orientation [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12,15 (1):21-38.

[31]Torugsa, NA., O'Donohue, W., Hecker, R.Capabilities, Proactive CSR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SM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n Austral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ector[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2,109 (4):483-500.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伦理聚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基于加权模糊聚类的不平衡数据分类方法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雷达点元聚类算法性能的比较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