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招生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供给侧改革

2018-07-05 15:45夏晓飞
教育与职业(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学生管理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分类招生制度改革,使高职院校生源呈现多样化特征,学生管理难度增大。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途径,分析不同生源的家庭经济状况、学业状况、日常行为习惯、心理现状、学业及职业发展方向五个方面,并提出“三全”育人机制、“四多”育人体系、“五分”育人措施的学生管理供给侧改革模式。

[关键词]分类招生 学生管理 供给侧改革

[作者简介]夏晓飞(1984- ),男,江苏南通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2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研与社科基金项目“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S20162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受到2016年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1-0057-05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缓解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每年都有数百万的毕业生加入经济建设大军。随着工业4.0时代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加大,提高高职教育生源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自2007年起,部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始应教育部要求尝试进行自主招生改革。2011年,江苏省率先开始试行分类招生方案,实现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模式。2013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着力于高职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本着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宗旨,采用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双考核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促使高职院校生源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现代职教体系的深入推进,不同类型学生管理问题将日益突出,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将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各类学生特点调查

当前,高职院校生源类型包括普通高考的高中毕业生、“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高中毕业生、通过提前招生考试录取的高中生、“3+2”贯通培养的初中毕业生、对口单招的中职学校毕业生、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后注册入学的高中生。招生渠道的多样化加剧了生源间的差异性,同时就业市场的导向作用对当前人才培养提出实用性、多样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亟待改革当前单一的教育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培养途径,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提升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以某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现有招生类别设定维度范围,共下发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4份,分别涵盖现有的招生类别:对口单招、提前招生、高考统招。选择大二年级的学生作为样本,该年级学生接受了高职阶段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了解学生管理过程,调查问卷更有效度。以专业班级抽取固定学生学号进行调查问卷,确保数据的信度。同时以走访、座谈会等形式,与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交流。

1.家庭背景。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高职生源以三线、四线城市的乡镇籍学生为主,且多为多子女家庭,享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相对偏弱,同时又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自身具有强烈的求学意愿,谋求未来个人更好的发展是学生和家长共同的愿景。其中,高考统招生源家境较为普通,家庭收入水平偏低,生活压力较大,学生的求学动力也较大(见表1)。

2.学业技能水平。各类生源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均较高,但对口单招生源的理论课程不及格情况较突出;高考统招生对网络游戏的迷恋程度较高,与其长期以来学习压力较大有关;在学习技能方面,对口单招生源优于高考统招生源;从旷课情况可以看出,高考统招生的自律性较高(见表2)。

3.社会活动能力。对口单招学生更热衷于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充分享受大学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高考生源参与社会兼职的较多,他们比较注重提升社会经验,改善生活水平,与家庭收入调查情况具有一致性,同时他们在宿舍卫生方面表现优秀,有很好的自理能力(见表3)。

4.心理健康水平。调查数据显示,43.8%的提前招生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情绪,主要源于课程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34.39%的高招学生因前途、就业等问题偶尔感到焦虑;56.82%的对口单招学生对课程学习和前途发展问题偶尔感到焦虑(见表4)。

5.职业发展目标。高职学生未来发展主要有三条出路:升学、就业和创业。调查显示,高考统招生源主要通过专转本继续自己的学习生涯,以升学为主;而对口单招和部分提前招生的学生以就业为主;提前招生的很多学生大都尝试在校期间兼职和创业(见表5)。

二、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分析

1.社会价值观念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随着生源类型增多,高职学生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一些高职生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拼搏进取意识不强,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信心不足,精神状态欠佳,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2.综合素质差异较大,无法统一标准管理。不同生源的学生综合素质差异较大。入学时,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初次进入集体生活,学生的综合素质差异凸显。单招学生乐于积极组织、策划以及参与课余活动,在各种比赛中都能很好地展现自己;高考录取学生会通过兼职增加社会经验;提前招生学生相对自律性不高,自理能力弱,宿舍卫生评分不高。

3.学习能力强弱不同,学习态度各异。提前招生的部分学生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加上学习基础薄弱,无法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继而出现逃课、沉迷于网络等行为;部分高考统招学生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处于填鸭式的学习氛围中,面对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一时无法适应。如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拾学业信心,成为学生管理中的难题。

4.心理素质较弱,适应新环境能力欠佳。高职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显著增强的时期,同时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容易引发高职生的心理问题。有的高职生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不能建立起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从而产生孤独、苦闷、焦虑等不良心理现象;有的高职生因竞争失利、情感挫折或出于对前途的担忧,出现了自卑和心情低落等心理现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注意这些问题。

5.未来发展定位不同,缺少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经历高中学习阶段的提前招生学生和高考录取学生都一直处于紧张高压的学习状态,缺少对社会的了解和对职业的认知,未来的就业选择往往听从于父母,不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缺乏明确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未来发展定位较模糊。对口单招学生虽然在中职学习阶段对于企业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但出于收入达不到预期等原因,多数会考虑自主创业,同时也存在缺乏必要的创业知识和经验、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等问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科学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

三、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供给侧改革

1.构建“三全”育人机制。第一,全员育人,注重师资培养。“全员”包括校内党政干部、专任教师、教育管理服务人员等所有教职员工,其言行举止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发展、学业进步、成长成才。学校应当重视、规范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道德养成,制定相关的管理机制与工作机制,使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引导全体教职员工将立德树人作为第一要务,以真心、真情、真理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和学生的满意度为目标,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将“育师”和“育生”相结合,从而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

第二,全面育人,注重思想引领。由于生源类型多样,不同生源的教育基础、成长环境、思维模式等都存在差异,学校教职员工要充分了解其差异,本着德育为先的理念,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首先,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要培养思想过硬、心智成熟、体格强健、知识丰富、技能熟练、道德高尚的新时代技能型人才;其次,营造全方位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推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加入到育人氛围营造工作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积极参与实践,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最后,大胆创新育人模式,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书本知识与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职教育思想引领、道德武装的职能。

第三,全程育人,坚持以生为本。全程育人强调时间的持续性,即要保证学生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能得到全员和全面的教育服务。高职院校教师要时刻關注学生的成长,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同时,科学配置师资,合理布置学习任务,使学生高效地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能;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活动,与学生有效沟通,使学生身心同步健康发展。从学生入校到学生毕业就业,高职院校教师要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分年级开设“技能培训包”,包括政治理论、文化知识 、实践锻炼等多方面的内容,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2.构建“四多”育人体系。第一,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生源情况构建多元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个性化的成长路径,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一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富于科研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分段培养、专转本等路径,为有学历提升意愿的学生搭建学习渠道;二是培养具有熟练操作技能、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学生,使其成为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爱好发展自身的特长,是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体现。

第二,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新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培养多元化人才的必要途径就是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改革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将思政、德育、体育等公共课纳入通识课程体系,同时开设人文、艺术、地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实践等内容的课程,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选修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为全球发展、全人类共同进步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

第三,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个性化、系统性、可调节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包括分层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分流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分模块的跨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情况选择难易适合的基础课程,满足不同起点学生的发展需要。分流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是将专业课与选修课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不同的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按需选课,实现定制成长、个性发展。分模块的跨专业课程体系是将课程深度与重点进行整合,学生可以根据今后的发展需要选择公共基础模块和后续课程衔接重组,实现学业分流、职业能力个性化培养。

第四,构建多维度的质量评价体系。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衡量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偏向于考核记忆能力,缺少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查。构建多维度的质量评价体系,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过程等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3.构建“五分”育人措施。第一,分阶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根据入学时间的长短、生源类型的特点,采用差异化的教育方法,探索学生思政素质的评价方式,从而构建更加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例如,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团日活动,通过青春故事会、梦想公开课、与信仰对话等活动载体,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精神、职业道德素养、文明习惯、遵纪守法以及创新创业等主题教育。同时,发挥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团组织的凝聚作用、学生会和班级组织的自治服务作用,构建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体系,力求思想教育工作系统化。

第二,分级开展常规管理工作。构建“校—院系—班级”的三级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能,完善学生管理机制;以“学生手册”等制度为依据,成立学生管理领导小组,考核评价各院系学生工作成效;院系依托班主任、辅导员等一线学生管理人员,及时传达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活动,通知并落实到班级,在校园文化、学风建设、就业指导等方面协同开展活动,形成有层次结构的组织模式,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第三,分层开展资助帮扶工作。贫困生资助帮扶工作一直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有效利用资助政策,更好地为贫困生提供发展性资助、社会支持、心理支持,需要一套完善的资助方法和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应利用大数据分析及互联网技术,建设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差异化、精准识别的资助新模式,促进资助工作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现受助学生“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環。

第四,分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具有导向、凝聚等功能,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强学生人文修养、提升艺术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以重大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契机,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为载体,提升文化吸引力,以先进文化和文明风尚感染学生,提升其人文素养和高尚情操。

第五,分类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是学生毕业前必须明确的内容,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技能水平等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生涯发展规划。普高生源具有学习能力强、钻研精神足、创新意识高等特点,可通过专接本、专转本、专升本等方式提升学历,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很强动手实践水平的学生,适合从事技术操作岗位,从一线基层工作做起,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成为新一代“大国工匠”;积极参与社会兼职、具有经营理念的学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学校为其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和其他政策支持。同时,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应联合行动,推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互通机制,构建学生成长“立交桥”,同时由第三方机构面向学生提供终身就业指导服务,指导学生职业发展实现个性化、专业化、终身化。

[参考文献]

[1]佘颖.大国尚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5年成就综述[N].经济日报,2015-05-12.

[2]梁国胜.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面临巨变[N].中国青年报,2013-08-12.

[3]代武社.关于加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

[4]王元奎.高等职业院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8).

[5]邓峰,吴颖岩.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26).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学生管理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