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学生价值观养成探析

2018-07-05 19:26程伟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文化自信

[摘要]文章阐述了对文化自信及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认识,分析了高职院校价值观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应从文化自信视域研究价值观养成教育,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实行“三结合”育人理念,采用“三三四”价值观养成教育模式,通过两大“阵地”引导价值认知、六大“堡垒”强化价值共鸣、六种体验驱动价值认同、六个团队推进价值实践四大路径,积极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价值观养成工作。

[关键词]文化自信 高职学生 价值观养成 路径

[作者简介]程伟(1982- ),男,江苏盐城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硕士。(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思政)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养成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2017SJBFDY033)、2017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建研究课题“立足文化自觉和自信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课题编号:17DJ003)和2017年度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育人团队建设项目“基于学生发展的学业规划诊改工作坊育人团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6-0091-06

一、对文化自信的认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文化自信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把文化自信定位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发展的需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更是每一位公民要认识、理解并内化的精神力量。

1.文化自信的内涵。关于文化的理解,从古至今国内外学者给出了很多的定义,较为集中的一个解释是: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相对于文化而言,自信的理解则较为统一,即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和相信。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或者自傲,而是个人通过自身的经验去认识、评估外部世界后而形成的一种自我情绪反馈。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因此,文化自信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及其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与未来发展保持着坚定的信心。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蕴藏了众多的文化,文化自信并不是对所有文化及其价值的认可和践行。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指的是通过时代的筛选和创新后传承和产生的优秀文化,其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优秀传统文化;二是革命文化;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则主要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2.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优势。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到环境、教育和社会形势等多种元素的影响,其通过认知、体验、实践和内化等过程,在不同价值观之间进行比较和选择,逐步定型为自身的价值观。

从文化自信视域培养大学生价值观有很多优势。首先,传承性。文化是几千年来人们通过声音、文字和实物等形式不断传承下来的,一句话、一个理念、一种思想、一件物品都可以追根溯源,让文化育人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更强,使大学生真切地进行价值观认知。其次,生动性。每一个传承下来的文化,背后都有一段曲折、温馨,甚至有趣的故事,带着故事去认知和体验,使文化育人的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和生动,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感受价值共鸣。再次,是实践性。价值观养成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人们通过伟大实践不断证实并传承下来的,且还会在实践中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从而使文化育人更有力度和效度。实践性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训练自己的价值意志,形成价值认同。最后,持续性。传承下来的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提炼、改变和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未来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传承和创新下去,可持续发展使文化育人更有宽度和深度,促使大学生更好地内化并践行价值观念。

文化自信视域下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四个优势也是培养的四个过程,从认知到内化,由表及里,有浅及深,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进而实现价值观由教化向内化的转变,实现态度和情感的统一,最终形成正确、稳定的价值观。

二、对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认识

1.价值观及大学生价值观的阐述。列宁曾指出“价值观是人经过实践,形成的主观意识逻辑,具有先天巩固性和公理性”③。由此可见,价值观是一种价值意识体现,是人们面对客观事物和活动时,通过认知、体验、实践、判断和抉择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思维或者取向。价值观的形成受环境、教育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外界环境、教育等的认识和态度。

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和成长环境,其价值观形成较其他社会成员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群体影响性大,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价值观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接受相同的价值理念引导,其价值观会趋于一致性,主流的价值观会带动群体,从而在大学生中形成较为集中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是个体差异化多,与群体影响性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学生因地域环境、民族特点、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个人阅历等因素,有多种自带差异化的“原始”价值观,这些“原始”价值观一部分在群体影响下逐渐形成趋于主流的价值观,还有一部分必须结合其自身情况和未来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導,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里所讲的大学生价值观主要包括:人生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等。

2.大学生价值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④纵观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就是大学生价值观演变并改变世界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备受压迫的中国人民开始奋起反抗,青年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价值观,把反帝反封建的浪潮滚滚向前推动,从“五四运动”到“九一八”事变,再到抗日战争的胜利,青年学生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构成了当时青年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文化、科学、经济等各方面都非常落后,青年学生在责任感和使命感价值观的驱动下奋发图强,积极投身于国家保卫和社会建设中,对外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奉献精神,对内是支援祖国边疆建设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还产生了影响至今的雷锋精神,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和“忘我”的集体主义精神构成了当时青年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改革开放时期应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1978~2000年;另一部分是2000年至今,是当今在校大学生的成长时期。1978~2000年还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后,改革开放初期,青年学生被压抑太久,个人的价值体现被深深束缚着,强烈的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等自我意识觉醒。高考恢复后,大学生的雄心抱负如初春的嫩芽破土而出,对国家和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第二阶段是1990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带动社会开始转型,随着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出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两种价值观念互相冲击,且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盲目崇拜、向往“自由”、现实落差等各种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随着高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学费制、扩招、自主择业等一系列冲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自由、自主和对市场经济的利益追求思想逐步形成,且转化为“出国热”“下海潮”等行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主流,对社会和集体的关注与关心逐步下降。2000年至今,是当今在校大学生的成长时期,也是其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飞速发展,多元文化融入社会方方面面,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紧密联系的状态,个人主义价值观已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呈现个体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状态。大学生只有用更大的包容和开放性,才能去适应社会、发展自己。

3.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纵观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历程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逐渐增多,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大学生的价值观趋于日益复杂的状态。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创新所凝聚的价值理念,外加全球多元价值理念的渗入,给当今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适应和选择上的困惑,而高职学生在这方面尤为明显。

首先,是价值目标转变不适。上一所好大学,享受大学生活,找份“体面轻松”的工作,是每一位学生的理想,而就读于职业院校,每天要进行操作和实践,将来要从事一线技术岗位工作,这种理想到现实的转变,很多学生难以适应,不愿意对自身价值目标进行妥协和调整,以致带来价值观的排斥甚至消沉。其次,是价值目标模糊或者价值目标偏离。改革开放带来的优越生活让部分大学生失去了独立精神,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思想使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未来要追求什么,价值目标模糊不清,甚至认为个人价值目标就是父母的“自有安排”;还有部分学生高度自信或者自卑,要么眼高手低,要么妄自菲薄,价值目标严重偏离实际情况。再次,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严重。当代大学生的父母普遍出生于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并初见成效的时期,受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影响很深,这会在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且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逐步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一切为自己的功利主义。最后,是价值目标引导难。价值引导是一个系统工程,认知、理解、实践和内化等环节缺一不可,而职业院校实践类课程多,人文课程少,这给学生的价值引导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难度。

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及各种思想的涌入,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内容不比教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价值引导难度,且新媒体的大量不良思潮,也会给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高职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学生价值观养成路径

1.高职院校价值观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涉及个人、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等多方面,本文所讲的价值观养成教育主要是从学校教育层面进行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价值观养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第一,思想认识不足。无论是领导的顶层设计,还是教师的个人计划,更多关注于专业建设和技术技能提升等方面,对学生价值观养成教育设计和重视不够。

第二,思政教师队伍影响力不够。思政教师是价值观养成教育的重要力量,但教师自身观念、能力、教学模式、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提升较为滞后,以致对大学生影响力逐步变小,思政教育难以深入。

第三,学校没有形成合力。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多以完成部门工作和环节任务为出发点,育人理念没有渗透下去,出现“各自为政”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甚至部分学生管理之外的教辅人员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思想状况和行为存在视而不见现象。

第四,尚未构建价值观养成教育体系和长效机制。当前,高职院校的育人体系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式、“各自为营”的包干式和“见机行事”的随机式等的结合体,没有形成教育体系。思政和宣传等部门的“理论一条腿”和团委、学工等部门的“实践一条腿”,两条腿各自行走,没有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对接。高职院校应从价值认知、体验、实践和内化等各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有效组织和正确评估,形成“齐腿并进”的长效机制。

2.高职学生价值观养成路径探索。价值观的认知、体验、实践和内化是一个重复循环的过程,是大学生带着自我认知和需求,在外界的引导和影响下逐步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去进行思考和体验,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审视自身的價值认知进行判断和抉择,最后形成价值观念一致或者做出价值观念调整的改变,从而在具体实践中得以反映的重复过程。

针对价值观养成过程和高职院校的现状特点,本文提出“三三四”养成教育模式(如95页图所示)。第一个“三”是“三结合”的理念,即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第二个“三”是“三递进”的方法,即全员参与、阶段推进、重点强化,并把“三结合”的理念和“三递进”的方法全程灌输和运用到“四”中;“四”为“四主线四阶段”实施框架,即两大“阵地”引导、六大“堡垒”强化、六种体验驱动和六个团队推进的“四主线”和价值认知、价值共鸣、价值认同、价值实践的“四阶段”实施框架,四主线和四阶段是相互融合并不断重复过程,最终形成两大“阵地”引导价值认知、六大“堡垒”强化价值共鸣、六种体验驱动价值认同、六个团队推进价值实践的高职学生价值观养成路径。

第一,两大“阵地”引导价值认知。课堂和网络是学生获得思想知识最主要的两大“阵地”,也是教师进行价值观引导的重要途径。对于课堂来讲,要重点打造思政教师“内涵课”和专业教师“课中课”来引导学生的价值认知。思政教师的“内涵课”,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中的“有根可寻”“有故事可讲”的特点,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社会主义文化有效融入教育教学中。思政教师的“内涵课”,要讲其然,更要讲其所以然,要善于把历史和时代相结合,把故事和事实相结合,讲出深度、讲出高度、讲入心里,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专业教师的“课中课”,是指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知识传授时,要利用课间及课堂一部分时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重点是结合专业开展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教育,要善于把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相结合,把学习精神与职业精神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思政教育要了解网络文化,利用网络思维重点打造网络的显性“占领”和隐性“转移”来引导学生的价值认知。所谓显性“占领”,一是要及时了解外网“两微一端”等主流媒体的价值思想、重要的价值取向、特别的价值影响事件等,从而“占领”学生获取价值信息的最前端,便于有效引导和及时干预;二是要根据不同节日、节气和纪念日等,在校内网及时推送优秀传统文化典故、革命历史故事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成果等,用高度的文化自信“占领”主流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自信。所谓隐性“转移”,是针对有较大影响的负面信息,思政教师要通过课堂引导、自媒体推送等手段转移学生的关注点,并对网络上有“极端”言论的学生及时进行沟通与有效引导,从而隐形“转移”关注点。课堂和网络两大“阵地”,一个线上一个线下,一个课内一个课外,从而保证了学生价值认识引导的全覆盖。

第二,六大“堡垒”强化价值共鸣。价值观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仅靠两大“阵地”的价值引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六大“堡垒”强化价值共鸣,这六大“堡垒”分别是国学经典“主题课”、革命精神“传承课”、先进文化“自信课”、西方文化“快餐课”、网络文化“安全课”、企业文化“职业课”。

六大“堡垒”不仅可以攻克学生的文化薄弱点、文化不自信和职业迷茫,也具有灯塔般的引领作用,其可以引领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会建立自信;引领学生正确了解西方文化,学会取舍;引领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文化,学会判断;引领学生客观认识企业文化,了解职业。六大“堡垒”要在不同时段分布在学校的不同专业和场合,应根据学生发展诊断的实际情况和学校价值引导的真实需求,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融合的方法,通过通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社团、俱乐部、文化讲坛、慕课等形式持续开展,从而在全校拉开一张巨大的价值网络,给学生带来多文化、多角度、多频率的刺激,把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共鸣。

第三,六种体验驱动价值认同。通过两大“阵地”的价值认知引导和六大“堡垒”的价值共鸣强化,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取向有了准确的认识或至少处于抉择状态,但认知并不代表认同和行动,知行不一是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要把价值认知转化为价值认同,除理论说教外,价值体验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思政教师应根据学生需求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六种体验来驱动价值认同,逐步把价值认知内化为价值认同。这六种体验分别为传统文化基地体验、革命文化基地体验、现代科技文化馆体验、企业文化基地体验、校史文化馆体验、国(境)内外高校文化体验。学生通过实地观看、走访等形式,切身感受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以及身边到外界整个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这种体验也是榜样引领教育,在体验过程中一幕幕画面呈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见贤思齐的心理使他们热血澎湃,自身价值体现的渴求像一面旗帜唤起他们学习效仿并为之奋斗的内在力量,进而实现价值的认知、共鸣到认同的内化过程,强烈的价值体现渴求促使学生不断努力实践,逐步实现价值观的“知行合一”。

第四,六个团队推进价值实践。价值观的最终形成不只是价值认知、共鸣和认同,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践行。在两大“阵地”引导,六大“堡垒”强化和六大体验驱动后,高职学生带着强烈的价值体现渴求初步实现了价值认同,在这种氛围下应通过六个团队继续推进价值实践,进一步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六个团队分别是青马工程班、国旗班、国学社、演讲团、创新创业团队、志愿服务队。

青马工程班作为学生骨干和团干部的优秀学生组织,重点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宣传和实践;国旗班作为退伍军人和热爱军旅生活的优秀青年组织,重点传播革命文化、军旅文化和国防文化等思想,推进国防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宣传和实践;国学社作为对传统文化钟爱的文学青年组织,重点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推进高职院校文明礼仪建设和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宣传和实践;演讲团内容和成员不固定,应根据实际需要由不同专业或者不同主题展示的优秀青年组成,重点传播职业发展、素质教育、企业文化等思想,推进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养成的宣传和实践;创新创业团队作为对市场敏锐且有创新创业意向的活力青年组织,重点传播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創新创业精神等思想,推进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价值观养成的宣传和实践;志愿服务队是由一群热爱公益、志愿奉献的无私青年组成,重点传播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等思想,推进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和个人价值观养成的宣传和实践。

高职院校的六个团队散落在校园的不同角落,犹如一颗颗价值观“种子”,在实践中不断“茁壮成长”,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影响其他学生,从而培育出更多的价值观“种子”。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7.

③中央编译局.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33.

④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3-12-14.

[2]耿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徐奉臻.“文化自信”的定位内涵及功能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7(10).

[4]邢鹏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与培育对策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2).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