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亦忠
摘 要:数学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爱的殿堂。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应充满着兴趣、激情与活力,实现知识与情感双丰收。从课前心理暗示的运用、数学内容的表述、数学史的介绍、小初中衔接等四个方面教学细节的处理,可以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之情,让数学课堂实现知识提升及情感的共鸣。
关键词:关注;心理暗示;内容表述;数学文化
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师都在课堂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讲解上下足了工夫,但是如何实现数学课堂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爱的殿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用心的设计也能使学生在细节处感受教师的关爱之情。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关注:课前心理暗示的运用、数学内容的形象表述、数学文化的渗透、小初中衔接等细节方面。这些内容都能让学生享受数学课堂的温馨,让学生感受自己鲜活的个性,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投入。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否维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判断数学教育有效性的标准之一。教师应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关注课前心理暗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一上课就充满着期待,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一个环节。如何使每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有这种心理?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教师可以关注课前一、二分钟,在这简短的时间里,做些准备,设计一些内容让学生集中到学科的学习中。
1. 数学故事引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数学是一门生活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数学研究与发展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现故事,还有许多的数学游戏等,都可以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呈现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在课前准备时,可以设计增加一些关于小数点的小故事。上课伊始,教师讲小数点的由来。接着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还可以接下去讲一些小数点的趣闻:如小数点的神奇、小数点的悲剧等,由此来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一开始就带着兴趣投入整堂课的学习中。
2. 设置悬念,永远让学生留有期待
期待是一种动力,期待是一种渴望。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上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一种期待,让学生永远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这样数学课堂上学生就会有一种探索知识的欲望,始终保持着一种旺盛的精力去学习。因此,在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里,根据教学内容,增设知识悬念,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抱着期待,促进学生认真积极地学习。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在课前,教师先是向学生讲述“分数的产生”的故事,故事讲完后,教师设置一个问题:剩下不足部分怎么记呢?让学生静静思考,带着问题去探索。这样让学生去寻求解决方法,让其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期待上课,期待展示自己的探索成果,期待自己超越原有基础,也期待着这一充满知识渴望的数学课堂的到来。
二、关注数学内容表述
数学课堂,是具有严密逻辑性的课堂,教师如果语言运用不当,整个数学课堂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显得枯燥无味。这样的数学课堂,虽然有一定逻辑性,知识性较强,可是对学生而言,会产生一种对数学的厌烦。因此,数学课上,教师的表述应追求语言的具体而生动。可以让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可以迎合学生的心理,启迪思维,同时也可以点缀数学课堂,增加情趣,更能激发或延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以诗句等来表述概念,课堂充满趣味
数学学科中许多的数学概念、抽象化的定理法则,都呈现着枯燥乏味的特点,再加上教师又以数学化的术语向学生讲解,可想而知,这样的数学内容表述容易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畏难和厌倦情绪。反之,如果在表述这些内容时,不损及数学知识性的情况下,根据生活化的特点,教师在表述时运用一些诗词、俗语等进行表述。这样,让学生在轻松风趣的氛围中学到数学知识。
如教师可以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的诗句来讲述一些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的知识。
2. 多种媒体结合表述,让知识浅显化
对于同一教学内容,除了尽可能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还要选择最佳的展示媒体和场所,能很好地符合学生的心理。另外,利用排序的方法将多种材料按不同的顺序进行呈现,学生所接受知识的印象也就会不同,而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显然不同,自然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会不同。如学习数的大小关系时,教师可以针对各个条件选择不同的材料(有媒体、数字、木棒、教具等),按不同的顺序进行排列,并且可以编成图形、歌谣、游戏、图表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让数学教学完全适应学生的心理。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但有趣,而且愉悦。
三、数学文化的渗透
追寻数学家成长的足迹,激励学生的成长。在学生学习数学时,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法国数学家笛卡儿对解析几何所做的贡献;介绍杨辉的事迹和成就;介绍高斯、陈景润的故事……利用这些内容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并养成尊重科学发展的规律以及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的习惯和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浏览数学的历史长河,培养学生的品质。如了解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方程这个名词,最早也见于我国古代算书《九章算术》;祖冲之运用刘微的“割圆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欧洲一千多年;秦九韶完善的中国剩余定理,国外落后了554年才由高斯建立……所有这些,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结;在数学第二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了解“勾股定理”历史上的各种著名证法如“毕达哥拉斯证法”“赵爽证法”“刘徽证法”等都是有助于定理的掌握。同时激发学生挑战古人,挑战自我的信念,甚至激发学生“我也能成为数学家”的冲动和理想。而一些故事还能培养学生执着探索,勇于发现,百折不挠献身科学的精神。
挖掘数学中的美,欣赏数学中的美,体味数学的统一美、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在美的享受中启迪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人格个性、情感体验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开发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关注小初中数学衔接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其教学内容作了较大程度的压缩和删减,同时对学生的书写要求也降低了,导致课堂教学密度小,规范性不强。当学生进入初中学习以后,因科目增多、数学学科内容难度增大、数学概念抽象、定理公式增多等原因,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教师无法继续开展有效的教学。虽然这是初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但是从学生的未来学习发展而言,小学数学教师更有责任注意衔接,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与小学数学的是相通的,平时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考方法。如数的概念、简单图形与平面几何相关知识等,升入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但是在解题用到的思考方法上大多是大同小异的。所以要使学生在数学思想、思考、方法得到强化,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总之,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上知识的落实,更应该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关注学生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數学,就应该呵护他们对数学的喜爱。同时还应该借用数学学习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关注教育的延续性,立足于当下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未来的学习,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有更大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情感保护,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数学知识与数学情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