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诗词教学,提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

2018-07-05 17:19朱莉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6期
关键词:阅读策略教学方法核心素养

摘要:诗词教学体现的核心素养是将诗意内化为生命的需求,内化为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诗词教学,应从“历史”“语境”“现实”三个维度解读诗词。通过“诵读”“联想”“参较”的路径,以“改写”“替换”“拓展”“再创造”为手段,切实提升高中诗词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意识;阅读策略;教学方法

一、诗词教学现状

《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诗词教学。立足核心素养,诗词教学的必要性、有效性和优效性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将正确而灵活地运用母语的知识能力内化为一种生命的本能。当下诗词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有:效率低,教学方式单一,随意性强;教师漠视主体,忽视个性。诗书之“用”,是应试“小用”,也是人生“大用”。千百年来,诗词给予我们文化的滋养、审美的启蒙,让我们形成民族共有的思维品质,形成和汉语相关的表述习惯。诗词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由一个“点”出发,勾画人类情感、文明演进的一条线、一个面;由语言出发,又回到对语言的体悟。诗词教学的每一課都应有所不同却又殊途同归。

二、优化诗词教学的课堂实践

(一)三种意识

1.历史意识

“知人论世”要求我们知晓历史。胡适说:“应该把《三百篇》还给西周东周间的无名诗人,把《古乐府》还给汉魏六朝的无名诗人,把唐诗还给唐朝,把词还给五代两宋,把小曲杂剧还给元朝,把明清小说还给明清。”(《〈国学季刊〉 发刊宣言》)不知道李白的平生志向和长安三年,怎能理解他笔下天姥山那瑰丽神秘的世界?不知道苏轼的才华与乌台诗案,怎能理解他呼啸风雨的旷达?历史意识不只是知人论世,还包括特定时代的价值取向、审美特质、思维方法等。

2.语境意识(文本意识)

学生已有的经验总会为其阅读带来“预期”,这种“预期”很粗糙,走入文本就是一个“去蔽”的过程。立足语境,我们知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是在赞美野草的生命力,“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不是体现豪迈的情怀。朱光潜先生指出,“一个字所结的邻家不同,意义也就不同。”如“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和“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诗中同有“江南”,而前诗的“江南”含有惜别的凄凉意味,后诗的“江南”却含有风光清丽的意味。

3.现实意识

将古诗词嵌入当下的生活,观照古今,别有意味。如王国维对人生三境的表述,古为今用,才能真正让经典照亮现实。所以,我们可以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赞美所有事物的生命力。

(二)三种策略

1.诵读

复旦大学邬国平教授说:“学习其他文学作品也能让人受益,而诗歌独有的韵律感,抑扬亢坠的节奏,温柔亲和的声调,却能够收到更显著的效果。正因为如此,诗歌才是继童话之后,或许也可以说,是与童话一起,最早进入青少年精神生活的文学。”古代诗词是高度形式化的文本,其建筑美(形式整齐)、绘画美、音乐美都可以在诵读中体会。近体诗有音韵方面的要求。平声昂扬而仄声低沉;开口度大的韵母响亮,反之低沉。韵脚与抒发情感有深刻的联系。像“a 、an、ang、en、eng”等韵脚字,发音较响亮,韵母“o、ai、ao、ou”等韵脚字发音较柔和,这两类韵脚都可以传达欢乐、雄壮,或温和、轻松的感情。而韵母为“i、u、e、ei、ie”等韵脚字,发音较细微,适合表达低沉、婉转、哀伤、悲愤的感情。我们知道,老杜的沉郁顿挫不仅体现在诗歌的情感和措辞上,还体现在音韵上。诵读,让我们感受到诗词的韵律之美、文字之美、意境之美。

2.联想

首都师范大学的张平仁说:“古诗的总体特质是直观感性。与西方文化的分析性、思辨性、逻辑性相比,中国文化具有明显的直观性、混整性、感悟性等特点,是一种以直觉、形象思维为核心的悟性文化。”传统文学作品追求意在言外,以有限之形传递无限之意。这就需要我们把意象“泡开”,通过联想、想象,补充画面,品味情感。如果学生以为“春眠不觉晓”只是在叙事,就会使这首诗的诗味全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补充上:这是怎样的环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眠者”?回荡着怎样的鸟叫声?这样,才会觉得满纸满耳都是鸟鸣之声。这个由文本到生命体验的鉴赏过程,就是一个形象思维、再造画面的过程。

3.参较

朱光潜先生曾举杜甫的“香稻啄残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枝”为例,说明“一个字所占的位置不同,意义也就不同”。杜句着重点在“香稻”和“碧梧”;有人将上述诗句改为“鹦鹉啄残香稻粒,凤凰棲老碧梧枝”,其着重点就在在“鹦鹉”和“凤凰”了。这种依邻伴不同和位置不同而得的意义在文学上最为重要,可以叫做上下文决定的意义。王尚文先生补充说,如果“鹦鹉”“凤凰”作为主语,那么两句诗句法平易,凤凰、鹦鹉也都成为兴盛繁华的象征;而“香稻”“碧梧”作为主语,就突出了它们的“残”与“老”,鹦鹉、凤凰就处于不重要的位置了,诗句给读者的印象是“凋零伤感”。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多做改写、比较训练,创设品味语言的具体情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四种方法

1.巧改写,悟精微之意

以李商隐的《马嵬》为例。在学生充分诵读、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我着重设计了几个问题:这8句诗,按时间顺序交代了哪些事?诗人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有何作用?以此鉴赏“倒叙”手法的作用。学生在完成上述问题之后,我又让学生试把作品改为五言律句,并与原作比较异同。屏幕展示:“海外更九州,他生此生休。 虎旅传宵柝,鸡人报晓筹。 六军同驻马,七夕笑牵牛。 四纪为天子,卢家有莫愁。”然后深入讨论“徒”“未卜”“空闻”和“不复”“此日”“当时”几个关键词的作用。通过改写,学生体会了原作委婉而尖锐的讽刺之意。学生有了思维的突破口,教学就会化难为易。

2.勤替换,会言外之妙

王纪人先生认为:“文学鉴赏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非功利的心理接近阶段(指向文本的声音、意义层面),动态的心理建构层面(指向文本的意象),整合的心理领悟阶段(指向文本的图式化层面、作品的深层意蕴)。”诗词鉴赏离不开对意境的体会、对意蕴的感悟,做语言替换是常见的办法。如将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颔联、颈联改换为:“一去汉宫连朔漠,独留坟墓向黄昏。画图不识春风面,环珮难归月夜魂。”意味有何改变?与原诗句相比,形象不生动,叙事不够准确,从而反衬杜甫炼字的功夫。“炼字”首先锤炼的是思维,思维缜密才能表达严谨,思维形象才能表达生动。

前人的评点也会带来鉴赏的着力点。如《月下独酌》:孙洙评点《月下独 酌》时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欲形其独。”那么,我们可以把题目换为“月下小酌”吗?学习杜牧《江南春》,引入明代杨慎的评价:“‘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做‘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升庵诗话》)提供思维的切入点,就是教师的引导之功。

3.善拓展,究群文之变

文学传递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语文课堂的美妙就在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总有想不到,总是看得到”。学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着重探究两个句子:“乌黑的酱碗放在乌黑的桌子上”,“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我们可以把表示颜色的词语删掉,比较一下表达效果——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不见了,语言的暗示性不见了。“乌黑”不仅描写了酱碗和桌子的颜色,它是大堰河贫苦、卑微的一生的写照。“黄色”和“紫色”的对比,体现了对大堰河崇高的评价:贫贱中的坚忍,卑微中的高贵、圣洁。再将本诗和臧克家的《三代》《老马》以及穆旦的《赞美》一起组合为“农民,我们的父亲”进行专题阅读。

拓展还可以以意象、主题或艺术手法为中心。学习《琵琶行》时,可拓展阅读《明湖居听书》;学习《锦瑟》时,可以和白居易的《花非花》或者朦胧诗做比较閱读。群文阅读背景下的诗歌鉴赏,更容易培养学生思维的形象性、逻辑性和敏捷性,为创造性思维奠基。

4.再创作,炼文字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阅读和写作双向作用,一起构成精神生活的支点。创作诗歌的目的是锤炼思想和语言。结合教材文本和舒婷的《思念》、顾城的《一代人》《生活》等内容,可做《走笔军营》《旧日时光》等写作训练,循环上升,形成序列。散文、小说教学也可以和诗歌对接。如为别里科夫写墓志铭或讽喻诗,为《边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创作主题歌歌词,为滕王阁写楹联等。

诗词是前人情感的化石,诗词语言是文学语言中的精品。高效的诗词教学通过建构语言、凸显思维、生成个性、激发潜能,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这样的诗词教学课堂,才会洋溢着浓浓诗意,才能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安志鹏.“诗书下酒”话名士[J].语文教学之友,2017,(7).

[2]朱光潜.谈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3]邬国平.说说古诗阅读的重要性及方法[J].语文建设,2017,(4).

[4]朱光潜.谈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5]王尚文.朱光潜“论语言文字的运用”[J]. 语文学习,2017,(5).

作者简介:朱莉(1972—),女,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阅读策略教学方法核心素养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开展郊区初中学校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