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快阅读是贮存与记忆知识信息的科学途径,而慢阅读是理解与享受资讯和知识的重要方式,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阅读的最终效益和目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快阅读与慢阅读之间的关系,时间分配既不可偏废,又不能平分秋色;既要面对未来的高考,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高中生;快阅读;慢阅读
据统计,我国初中生如要顺利毕业,必须阅读420万字的教科书和300~420万字的课外书,而高中生如要顺利毕业,必须阅读780万字的教科书和600~900万字的课外读物。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还规定,初、高中学生的阅读速率分别要达到500字/分钟和600字/分钟。从初中到高中的阅读量递增,从理论上讲是符合初、高中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的。事实上能够达到上述阅读字数标准的学生不到10%。至于阅读速率,实际达标率更低。究其原因,出现这一状况与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有关,也与教师的指导方法、学生的阅读习惯等因素有关。
由于学生学业负担超载,不少中学生主动放弃大量的阅读,有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为零。中学生轻视阅读的现状由来已久,一些教师本身视野的局限,也严重误导了学生的阅读方式。譬如教师平时批评某些学生看书一目十行,以为如此阅读,实为浏览,产生不了深刻的记忆,达不到阅读的目的;有些教师认为只有细嚼慢咽、深入思考与分析的阅读才是最好的。其实不然。在资讯大爆炸的当下,如果学生的所有阅读都是教师要求或提倡的慢阅读与深阅读,学生则很难完成各个学科的学习。
那么高中生应该怎样阅读才是最好的呢?我觉得教师应该提倡与指导学生将快阅读与慢阅读恰当结合起来,并以快阅读为主、慢阅读为辅,来对待课内及课外读物。
一、快阅读是贮存与记忆知识信息的科学途径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传统阅读中的文字信息是通过眼睛的光学刺激后,把光学物理过程转化为视觉神经活动的生物过程,然后由大脑的视觉中枢进行处理后再发送到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再传感到听觉中枢,最后由听觉中枢传输到记忆中枢。所以,传统的慢阅读十分“缓慢”而“繁杂”。这种默读式的阅读,产生的记忆也是有限的。中学生必须通过不断的复读来加强记忆与理解。而我们提倡的快阅读却有了捷径,即“眼脑直映”。快阅读”它将书面的文字信息对眼睛产生光学刺激之后所产生的整体文字图像,直接传送到右脑以图像的形式记忆住,之后再由大脑将文字图像解析出来”。这种阅读方式跃过了传统阅读方式中的语言中枢和听觉中枢两个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事实上,每个人的大脑对图像都可以拥有非凡的记忆能力,关键是通过日常的阅读训练,将整块的小片文字当作图像信息来进行处理,即可达到阅读与记忆的良好效果。对于高中生来说,课内与课外的阅读量是相当大的,如果能做到“眼脑直映”,必然事半功倍。当前,有不少学生怀疑自己的快速阅读能力,或曾在不正确、不科学的快速阅读下产生了不良的结果,他们便将快速阅读这种方式拒之门外。其实正确的快速阅读需要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摒弃传统的音读方式,而改为眼读,让文字产生的图像效应刺激大脑神经,唤醒沉睡已久的大脑对图像的阅读意识。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以词组、句子、段落等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习惯,运用合理的扫视方法,纠正逐字阅读、动嘴默读等不良习惯,循序渐进地拓展阅读时的扫视面积,增强文字图像对视觉神经的刺激。在快速阅读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搜索能力,使其能够快速找到所需文字信息,譬如目录、标题、重点句子或核心观点等。还要通过快速阅读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脉络和大意,即快速的概括能力。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快速阅读,对脑能量的要求与消耗永远低于传统的慢阅读,因为它省略了两个中间环节,即排除了传统音读所耗费的时间与能量。
教师应该告诫学生,快速阅读切忌回顾与复读,避免视线的游离,否则会产生视觉疲劳以及影像重叠,不利于大脑贮存与记忆;阅读过程中不能走神,否则会将图像化的阅读重新拉回到默读方式。阅读者的视线应该与文字保持垂直,并不断地扩大视觉范围,不但要追求阅读的速度正确领会书籍或资料内容的实质与主题。许多学生的快速阅读实践证明,采用“筛选”“寻读”“跳跃”等方式,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了让更多的高中生有信心改变自己的传统阅读方式,笔者讲述了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快速阅读的成功案例。譬如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他阅读了1500多种书籍,并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如此作为,勤奋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快速阅读的能力,完成这样艰巨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再譬如《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有这样一个段落:黛玉“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黛玉当即用书中主人公的话,与宝玉对答如流。宝玉惊诧万分。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
在许多成功案例的激励下,不少学生对自己的快速阅读产生了自信心。特别是在小说教学中,我经常事先拟好几个阅读提纲,要求学生运用快速阅读法在规定的时间里预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一开始效果并不明显,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不少学生都能做到快速阅读了。
二、慢阅读是理解与享受资讯和知识的重要方式
提倡学生的快速阅读确实是功利的,带着明确的目的性的。但我们不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快速阅读的状态,就像一根弹簧不能持续在临界状态或超出弹性限度一样,否则它就不能回到原来的自然状态了。为了解除快速阅读带来的身心疲惫,我要求学生每隔几天,必须慢读一篇文章或一首诗。因为慢阅读是快速阅读的一种稀释冲剂,它将缓解因快速阅读带来的大脑神经的疲惫。
有一位叫托马斯·组柯克的美国教授曾说过:“在学校,阅读已经变成竞赛,孩子们掐着秒表读书,看谁一分钟里读的文字量最多。还有专家研究出让视线在书页上走Z字的快速扫描方式,教孩子们怎么用最短时间读完一页书——照此办法,阅读有望提速4~5倍,远远超过火车提速。这些都在灌输一种观念,快即好。以这种错误观念对待阅读,還能有什么乐趣?”
在托马斯看来,我们提倡的快速阅读是一种错误,不值得倡导。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呢?错在它让学生失去了阅读的乐趣。没有阅读的乐趣,也就丧失了阅读的最终目的。应该说他的观点并没什么错,因为快速阅读确实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以求适应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节奏。
常言道,不会休息,就不会学习。当然,休息并非绝对的无所事事,也不是让大脑处于空白的僵化状态。我觉得因快速阅读带来的倦怠,完全可以通过慢生活譬如散步、慢读、吟诵、歌唱等方式来进行调节与缓解。譬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对一段文字或一首诗词进行慢读,仔细揣摩,深入思考,得出自己的心得。当然,这需要教师事先为学生确立慢读的范围,给学生一个慢读的线索或目标,免得学生过于散漫,达不到慢读带来的身心愉悦。米兰·昆德拉在《缓慢》中说道:“在慢速和记忆之间、快速与忘却之间,潜藏着一种有机联系;慢速和记忆的强度必然成正比。”加拿大学者约翰·米德马在《慢阅读》书中写道:“慢阅读并不是主张一切东西都应该慢慢读,而是提倡一种观念。慢阅读的目标是拉近读者和所读信息之间的距离。”
从长期教学实践来看,慢阅读是一种优雅的阅读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优雅的生活态度。我们唤醒慢阅读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寻找从容不迫的人生的需求。如此需求应该是从年青时代就应该具有的。沉醉与迷恋醇厚书香,享受温馨的阅读时光,必将成为中学生美好的校园生活记忆。
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学生的慢阅读有利于其对文学或文艺作品的鉴赏,有利于学生产生必要的阅读联想,并在慢阅读中产生良好的阅读情怀。譬如,教师引导学生慢慢地体味古典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诗词的境界。这个需要慢嚼细咽,尤其是对关键字、词、句,需要体味其中的精妙与美妙。教师应该鼓励广大高中生,在坚持不懈的有限时间的慢阅读中,不断提高自身对汉语的敏感度。享受与探究的慢阅读,也有助于快速阅读效果的提高。在慢阅读中,学生会产生阅读的兴奋点,形成美好的滑翔面。兴奋点往往建立在学生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见解的地方,它是学生阅读带来成就感的具体体现。
三、快阅读与慢阅读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快阅读带来的效益,又要鼓励学生坚持慢阅读,陶冶其性情,使其产生轻松而愉悦的阅读心理。
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以及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快阅读与慢阅读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二者时间的分配,不可偏废,但又不能平分秋色。既要面对未来的高考,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即快阅读为了贮存与记忆,慢阅读用来享受与丰富人生。既要通过快阅读使学生广泛积累知识或素材,又要通过慢阅读来激发其运用知识素材进行再创造。
阅读是作文与创作的催化剂,写作是阅读的升华与成果展示。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在快阅读中积累素材,加强记忆,那还不是阅读的根本目标或目的。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在快阅读中提高记忆力与思维度,通过慢阅读来渐渐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进行再创造与再创作。努力让学生在创作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文学才华,让他们在成就中充分体会阅读带来的美好享受。
阅读的量往往决定了阅读的质。没有超常的阅读量,很难将的新知识或新资讯化为己有,也不可能在各种层次的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只有将快阅读与慢阅读有机结合,才能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快速阅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加)奥诺德.放慢生活脚步:全球化减速运动如何挑战速度崇拜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章爱军(1972—),女,安徽省池州市第六中学高级教师,池州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主研方向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高中语文阅讀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