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马 李良玉 杨壮志 魏文燕 陈 霞
“稻-鸭-鱼”综合种养模式是在传统“稻-鸭”共作的基础上,增加了鱼作为经济品种,充分发挥稻田的生产潜能,实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养殖业生态化发展的一种循环立体种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传统水稻生产依赖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冲突的矛盾被鸭和鱼在食物链上的增益作用极大化地缓解,因而也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越来越受到行业人员的关注,其产品也深受消费市场的青睐。为了探寻这一模式的经济效益,笔者与当地种养殖户合作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供相关人员参考。
试验在四川省崇州市王场镇某家庭农场内进行,于2017年5月14日栽秧开始,至当年9月18日收鱼为止,共计127天。
栽种的水稻品种为川优6023,3月中旬开始播种育成秧苗,放养的鸭子为20日龄的杂交麻鸭,放养量为10只/亩,鱼种为均重50g/尾的方正银鲫,放养量为400尾/亩,另外搭配少量大规格草鱼和花鲢。
小麦收割后,选择家庭农场内交通便利的两块连片稻田进行改造,每块田22.5亩,总面积45亩,在稻田内沿田埂挖一条宽2m,深1.5m的环沟,环沟截面为梯形,上宽下窄,边坡适度并夯实,所挖泥土用于加高加固四周田埂,共计加高了0.6m,田埂用挖掘机加人工的方式夯实保证不裂、不漏、不垮塌。 在进水口一角挖一个长6m,宽5m,深2m的暂养池,用于鱼种暂养。其他进排水设施完善,并设有防逃设施。
在放养雏鸭之前将稻田四周围起来,再用竹竿和篾条以及石棉瓦在出水口一角的环沟上方搭建长6m,宽5m的简易鸭棚,供麻鸭栖息。
稻田改造结束之后,于栽秧前10天,以40kg/亩的量施用生石灰进行消毒,一周后再以300kg/亩的量施用有机肥培肥水质。
秧苗栽插返青后,选择天气晴好的时间(5月22日),将外购的鱼种及雏鸭运回,鱼种在暂养池中经消毒和平衡水温后放入大田。雏鸭事前不喂食,待其入田后将饲料摆放于鸭棚内,引诱雏鸭回棚,反复数次驯化雏鸭固定宿营,便于以后管理。
每日早晚各巡田一次,检查稻田设施和进排水情况并做好记录,每半个月加注新水一次,水稻生长期间把握好时机排低水位进行晒田,晒田结束后,立即加深水位。
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鱼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8%,根据田中鱼的重量,每日投喂三次,投喂时间分别为上午7-8点,中午11-12点,下午6-7点,每次约200g/亩,逐月酌情增加。雏鸭每日投喂一定量的玉米和米糠。
雏鸭入田约60天后,水稻灌浆时,将鸭子赶出大田,一次性收获上市。水稻收割后,排干环沟中的水,将鱼聚集在一起,统一捕获出售。
7月20日,捕获麻鸭共计421只,9月15日收获稻谷共计23175kg,9月18日收获鲫鱼4148kg,草鱼和花鲢1015kg,详见表1。
表1 “稻-鸭-鱼”综合种养模式产量表
根据本地稻渔综合种养产品的售价,水稻4元/kg,麻鸭15元/kg,鲫鱼20元/kg,草鱼和花鲢20元/kg,产值共计212430元,亩均产值4721元,而水稻单算养殖产值为119730元,亩均产值为2661元。扣除苗种、饲料、人工、稻田改造等费用(苗种400元/亩,饲料300元/亩,稻田改造以3年计,每年400元/亩,其他50元/亩),相比只种水稻的稻田,亩均新增效益为1511元。
根据本次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稻-鸭-鱼”模式能够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基础上提高稻田的综合效益。根据许多研究报道,无论是“稻-鸭”共作,还是稻渔综合种养,对于提高水稻品质都有着明显的作用,而本试验在统计亩均新增效益时,还并未将稻谷品质提升所带来的效益增加计算在内,因此“稻-鸭-鱼”综合种养模式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