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研究

2018-07-04 11:14
梧州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保健动力因素

朱 念

(钦州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大学生学习动力是当前高等教育非常关注的领域。当前,部分高校出现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西部地区高校的该现象更加明显。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学习动力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持续性。按学习过程受到影响因素的来源,可以分别归入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指产生于学习者自身需要而推动学习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心理、学业需要与人格等因素。外部动力是指由外界因素诱发或压力所推动学习的力量,主要来源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1]。

在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贫困学生以及外出务工家庭的学生有相当比例。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存在着老生向新生灌输“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以及哪个老师严格不能逃、考试如何作弊等经验,导致学风不振。各高校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实施了一些激励大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效果不明显。虽然原因较为复杂,但本质上为未明晰改进哪些因素能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哪些因素提升仅能消除不满,政策着力点不准。本文基于双因素理论,立足于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分析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与保健要素,针对性提出大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对策建议[2]。

一、双因素理论在大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研究中的应用

(一)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hygiene-motivational factors)”,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引发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有激励因素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3]。

(二)双因素理论在学习动力研究中的运用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核心观点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因此,如何准确认定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并“对症下药”才是关键[4]。本研究将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运用于学习动力提升研究。首先,通过专家对大学生学习动力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各因素进行属性划分;然后,对广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调研,对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各因素进行适应自身的属性认定;其次,对比专家与大学生对不同因素的属性认定差异,分析其误差;最后,提出基于激励与保健因素的大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三)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认定依据

激励因素与学习本身或学习内容有关。激励因素的改善,使学生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激励因素即使未能满意,往往也不会使学生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5]。

保健因素是学习以外的因素。保健因素未得到满足,易使产生学习不满情绪,从而产生消极学习,甚至引起厌学等行为;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能消除不满情绪,但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往往也很难使学生感到满意,但不能直接起激励的作用。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6]。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之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激励因素是以学习为核心的,主要是在学习时发生的[7]。

(四)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认定的问卷(深度访谈)逻辑

为了对比专家与大学生对激励与保健因素认定的差异,在问卷(或深度访谈)时,根据以上认定依据设置问卷逻辑。同时增设其他选项,大学生可以补充自身适用的激励与保健因素。从统计学意义上来看,补充内容达到10%以上,纳入本次研究范畴。在采用基本语句认定时,激励与保健因素并非互补关系,也并非互斥关系。某因素可能是激励因素,也可能是保健因素,只是那种属性占主导地位。

二、专家与大学生对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认定

(一)专家认定

为构建提升学习动力的因素指标体系,根据已有文献对大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做出初步的梳理,并形成大学生学习动力因素。由7位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背景的教授对这些因素进行审查,初步确定了认知、心理、意志、家庭、学校、社会等六大类一级指标,结果见表1。

表1 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专家认定一览表

随后,请相关专家对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做激励因素或保健因素的认定,超50%的专家评判则认定为该因素归属。

表2 调查样本人口统计学情况(n=326)

(二)大学生对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认定

1.研究对象样本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学习动力进行分析,首先,从广西5所应用型本科院校随机抽取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学生,通过网络填写问卷调查方式与深度访谈相结合,实际完成问卷372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326份,有效率为87.63%。本次大学生学习动力因素分析研究样本的人口统计学情况见表2。

从数据样本总体结构来看,调研样本具有以下特点:调研对象所在年级分布相对比较均衡,保持在25%左右;从性别来看,以女性居多(高出男性31.25%);从学科来看,文科类居多(多出理工科类35.58%);从是否第一志愿来看,第一志愿的学生比例偏低,仅为15.95%;从生源地来看,来自广西区内生源比例占绝大多数(79.14%)。

表3 专家与大学生对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认定结果对比一览表

续表

词条心理专家(%)大学生(%)差额(%)学业专家(%)大学生(%)差额(%)保健良好习惯57.1483.74-26.6身边实例71.4389.57-18.14自我反思57.1480.67-23.53父母学历57.1480.37-23.23补充————学习支持—28.22-28.22词条学校专家(%)大学生(%)差额(%)社会专家(%)大学生(%)差额(%)激励教学水平85.7166.8718.84竞争压力85.7183.741.97学校奖励85.7177.618.1职业意识71.4383.13-11.7学校学风71.4388.04-16.61招聘条件85.7177.618.1学校考核要求57.1477.61-20.47证书要求57.1467.79-10.65补充学校环境与设备—23.31-23.31本专业就业形势—28.22-28.22保健专业满意度71.4356.1315.3宏观经济形势85.7177.618.1是否第一志愿71.4359.5111.92学校所在城市71.4380.37-8.94补充学校名声—25.15-25.15人际关系—31.60-31.6

2.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访谈法,大学生对影响自身学习动力因素做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归属判断。问卷调查对象主要通过网络问卷方式,随机挑选大学生进行评定;针对成绩特别突出或对学习强烈抵触的学生,采取深度访谈法,获得大学生学习动力相关激励与保健因素的归属判断。

3.统计结果

根据统计结果,由表3可见,候选词条支持率尚无100%的,没出现专家认定的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未达半数调研对象的支持而直接删除的情况。在补充词条中,获得20%以上调研对象用的新词条有:群体认同、个性爱好、抵抗诱惑能力、学习条件、父母期待、学校考核要求、证书要求、学习支持、学校名声、人际关系等,低于20%由调研对象提出的因素本次研究不予考虑。

(三)差异分析、讨论与小结

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无论是激励因素还是保健因素,在心理、人格、家庭三类指标因素中,专家认定与调研对象认定的结果差异较大。一些比较理性的因素得到了普通的认同,而激励因素中涉及的大学生心理(自我认同、情绪控制、群体认同)、人格(受挫抗压、抗干扰力、抗诱惑力)、家庭(家庭激励)等个人感受方面的因素调查结果出现差异。这表明理论上的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认定与个体真实的认定存在差异,真实认定与认定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更加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显示出主观性认定的倾向。有研究表明,个人因素(心理、人格、家庭等)对其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认知产生较显著的影响。这表明大学生个体对激励因素与保障因素的认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其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从内容上看,专家的认定与调研对象的认定在保健因素低估认定明显减少,甚至出现了高估。本研究样本以女性和文科为主,且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的覆盖面相对较大,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本次研究的结果。

综上所述,与专家对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认定相比,调研对象对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认定更容易受到个人心理、人格、家庭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初步探明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并就调研对象对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认定与专家做了初步比较。这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研究积累了经验与数据。当然,今后有必要就调研对象的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认定的不同个体背景、个性差异以及动态认定过程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

三、大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满足激励因素,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励因素中,专家认定与调研对象认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正好是应用型高校应加强之处。一方面,这些因素主要分布在心理、人格、家庭指标中,也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在家庭中所形成或家庭相关的自我认同、情绪控制、受挫抗压、抗干扰力、家庭教育、家庭激励、抗诱惑力、家人疾病等,这些是学习动力提升的关键因素。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这一方面品质的同时,应加强与学生所在家庭的沟通,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心理和人格;另一方面,从指标上来看,调研对象提出的群体认同、个性爱好、学校学风、学校考核要求、学校环境与设备、本专业就业形势等因素中,大有可为,应有所为。我们可以发现,以上真正起到激励大学生学习的激励因素中,与学习本身高度关联的因素不多,高校应建立更多具有科学性的群团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通过参加大型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爱好培训,如书法、唱歌、跳舞、打球等,使大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培养一技之长;在学校学风、学校考核方面要求越严格,大学生重视程度越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就越强。

(二)改善保健因素,消除大学生的不满情绪

专家认定与调研对象认定的保健因素差异不大,保健因素低判因素主要分布在人格、家庭指标中,同时大学生也有较多的补充,主要集中在沟通能力(心理指标)、学习条件(学业,大学生补充)、良好习惯、自我反思(人格)、身边实例、父母学历、学习支持(家庭)、专业满意度、学校名声(学校)、人际关系(社会)中。大学生应主动加强沟通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会自我反思,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高校应建立相关的支持体系,从制度上予以保障;班主任、辅导员应及时与大学生家庭进行沟通,提醒家长从家庭方面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给予子女在学习上的支持,如考证、参加培训、考取研究生等;此外,高校应积极改善大学生学习条件,完善图书馆各项学习功能,营造校园学习氛围,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在就业市场的美誉度;积极维护学校声誉,提高学校在区域范围内就业单位的认可度。

(三)引导学生构建“激励相容”的目标

布登勃洛克动力是指推动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动力(奋斗目标),这种动力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幸福。如果通过制度安排使实现个人利益的行为与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即为“激励相容”[8]。具体到大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高校应定期引导大学生设立对未来的梦想和目标追求,促使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实现目标。调整教学大纲,改变以往大学一年级课少,大学四年级课多的倒挂安排,建立高三——大学一年级的学习压力与动力的有效迁徙,加大大学生大学一年级课程的密度,改变以往断崖式学习压力减退。持续性引导大学生实现阶段性目标,逐步实现未来梦想,这就实现了激励相容;反之,则激励不相容。

(四)构建“现代师徒制”实现学生的精神归属

现在大学多采用辅导员制度,由于辅导员基于工作原因,更多是与工作相关的交流,很难做到较好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现代师徒制可以使得“学生—教师”形成专业关系、伙伴关系、亲情关系,通过这三类关系,增强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大学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余时间的有效利用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当代大学生面临较多的诱惑,容易出现课后学习时间投入不足。如何让大学生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实现全时学习的功效最大化,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得大学生养成全时学习的好习惯,是众多高校面临的共同困惑。现代师徒制的师傅可以根据学徒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习进度,合理安排阶段性任务,以师傅的项目、课题、竞赛、企业需求等为依托,实施项目教学,学徒在跟随师傅完成项目,学生通过全身心地参与项目,在学到了显性知识的同时,隐性知识也得到了转移。

四、研究的不足与积极性

(一)不足性

实际上,大部分因素都是具有双面性的,其既有激励因素的一面,也有保健因素的一面,只是有些因素在更多时间与频率上更倾向于激励或保健因素而已[9]。

1.以满意不满意作为认定大学生是否具有积极学习主动性的标准具有主观性。实际上,学生满意既可表现为认真学习,不断进取;也可表现为满意而导致的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同样是满意,从最终结果来看,既可能是积极的行为,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行为;学生不满意,既可以表现为提出建议,也可以表现为冷漠漠视。同样是不满意所导致的结果,既可能是主动可靠的行为,也可能是消极被动的表现。因此,仅从各项因素的满意与不满意程度调查从而推断其产生积极与消极行为,具有主观臆测成分[10]。

2.本文的学习动力双因素理论调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在实践中,当满足激励因素时,不见得一定会出现高绩效,也有可能出现低绩效;当满足保健因素时,不见得仅仅只是保健作用,也可能出现有激励作用。特定情境下,激励因素未必能起到激励作用,保健因素未必能起到保健作用。人习惯性把成果的结果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而失败的结果归罪于外界或他人,问卷调查时未考量这种心态[9]。

3.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也不够。本文调查研究只是针对广西5所应用型大学的大学生进行的随机调查,而事实上,不同家庭教育的大学生对学习动力提升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认定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家庭教育良好、有较好自控力的大学生,并非都将学习奖励作为保健因素,而将学习成就作为激励因素。对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而言,学习奖励可能在短期内更加能起到激励作用。因此,本文的调查有一定的局限性与非典型性,导致研究结果并非所有对象、所有场合都是适用的,但是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11]。

4.本文基于双因素理论,将学习动力进行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划分归类,将满意表现与不满意表现,分别与积极主动、消极被动联系起来。本文借鉴双因素理论研究学习动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尽管有满意的表现并非一定有积极主动行为,但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必须满足其学习需要才能具有激励作用。但有些需要需求是难以完全满足或只能给予其基本满足,甚至有些需要需求可能并非大学生学习内容主动追求的,但却能最大程度激励其满意程度,从而提升大学生学习动力[11]。

(二)积极性

本文借鉴的双因素理论用于大学生学习动力研究尽管有以上的不足与谬误,但该理论提出的两个论断,用到大学生学习动力提升上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一,激励因素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满意感,即便学校未给予其满意,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学生感到不满意;第二,保健因素未得到满足,易产生学习消极行为;在保健因素得到改善,能消除不满情绪,往往也很难使学生感到满意,不能直接起激励的作用。现实中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高校给大学生发放的校内助学金,也不见得对大学生在学习上会有什么积极的行为,但如某一年取消了这一政策,却极有可能造成学生的消极行为[11]。再比如,当学校办得像家一样,将学生照顾得面面俱到、环境优美,固然会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好感度;但若学校办得就像学校一样,也不见得学生就因此而感到不足不满。所以说,本文借鉴双因素理论提出的大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这两个论断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1] 王大鹿,高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动力关系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8):57-58.

[2] 陈雯,周宏仓,张慧.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体性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5(6):186-187.

[3] 张文品,李云宏,卢晓君.基于双因素管理理论视角的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研究[J].江苏商论,2014(35):140-141.

[4] 肖京.湘中市广电媒体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5] 国晓丽.双因素理论视阈下女子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构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5):125-128.

[6] 陈新苗.双因素理论在提高员工积极性方面的启示――以A服务大厅为例[J].中国电子商务,2012(9):114-114.

[7] 百度百科.双因素理论[EB/OL].https://baike.baidu.

com/item/%E5%8F%8C%E5%9B%A0%E7%B4%A0%E7%90%86%E8%AE%BA/400602?fr=aladdin,2018-02-12/2018-02-18.

[8] 王琴梅,方妮.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基于陕西师范大学的调查[J].理论导刊,2014(6):90-93.

[9] 梁旭龙.新疆社会科学院员工激励问题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2.

[10] 李丽英.基于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的小学教师积极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11] 王皓冉.山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薪酬体系再造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猜你喜欢
保健动力因素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解石三大因素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